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村落 > 正文

让农民重新找回自信 古村镇活化的源动力在每一个个体

时间:2020-01-05 00:4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魏金金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如文化学者冯骥才所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为了“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如今在全国范围从上至下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村落活化的热潮。

 

  如文化学者冯骥才所说,“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为了“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如今在全国范围从上至下掀起了一场关于传统村落活化的热潮。日前,在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上,来自各行业人士共同就传统村落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切磋探讨。

  那山、那水、那田园

  保护古村镇其实是连接未来的责任与使命

  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都有一个“田园梦想”。“为什么要做古村镇保护?当你打开唐诗宋词,你会看到80%的著名篇章都和‘那山、那水、那田园’有关系。打开这些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留下巨大影响的人文典籍,你会发现真正能引起人们关注的,都是‘那情怀,那故事,那希望’。”延参法师认为,保护古村镇不光是传承东方文化的一种价值,更是守护一份未来的情怀,传承一份记忆,是连接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正如“白日梦旅行”创始人孙博所说,“村镇带给人的不是简简单单的建筑、景区,而是重新认知自我,认知你的来源,认知你的血脉”。一趟可触动、可回忆的古村镇之旅,或许真的可以引起每一个人灵魂共鸣。

  用建设博物馆的方式践行活化

  说到底源动力其实在每一个个体

  占地500亩,29座场馆,800多万件文物,每年过百万的参观人数,从市长到企业家再到“馆奴”,樊建川投入了全部身家,一人撑起了一家没有财政补贴的民营博物馆——“建川博物馆聚落”。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川博物馆通过多种经营等模式成为国内少数几个能自负盈亏的民办博物馆之一,同时成功输出“博物馆”建设模式。据了解,自2005年8月15日开放以来,建川博物馆已累计接待观众1100余万人次,建川博物馆成了弘扬抗战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事实上,多年以来,在践行家国情怀的同时,樊建川也是在用博物馆这样一种独特的形式积极践行古村镇活化。迄今为止,樊建川担任总策划相继完成了山东枣庄台儿庄大战遗址博物馆、青岛市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宜宾李庄古镇旅游整体策划等数十个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和陈列布展工作。而这其中不乏自收自筹无偿捐赠的文物。

  “我特别希望能将古村镇活化利用起来。我给李庄一次性捐了1700多件文物,50吨的卡车拉了一卡车,这其中包括林徽因的手稿。为什么我要给李庄捐1600多件文物呢?我们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几百个,但是它们有的活不下去,李庄曾经是4A景区,后来他们的负责人找到我说想请我帮忙给这个镇注入一些新的内容。我认为李庄是国家级的名镇,抗战时间的李庄,当年只有三千老百姓,但是却有一万个知识分子,同济大学就曾在李庄。我给李庄的1600多件文物最后做了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李庄战时通讯社旧址、川江航运以及梁思成、林徽因旧居等6座陈列馆,从此李庄就开始‘吃香的喝辣的’。”樊建川现场兴奋地谈到。

  文物不可再生

  古村镇保护其实是一个以古为背景综合发展的思考命题

  “乡情在哪里?乡情就在古村镇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中。对传统乡镇的认知如果没有一个有形的的历史真实的架构,它的机理,它的格局,它的‘古’显然也就不存在了。我们要尊重原物的原则,文物不可再生,历史不会倒退。所以对于古村镇的保护,我想不单纯是一个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它带给了我们一个以古为背景综合发展的思考命题。”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兼世界遗产研究会会长、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郭旃这样谈到。

  让农民找回自信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新的一百年,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要让年轻人回来!” 北京绿十字发起人、总顾问孙君很久以前就发出了这样的号召。为了实现百年目标,孙君提出了这样一个乡建的思路与逻辑:通过自治、德治、法治,还权于村支两委;建立村集体经济,打造一套道德体系下的乡村金融模式;开展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小农为主导的产业发展道路;一方面建立专业乡建队伍,另一方面让农民自己建设农村。

  事实上,这样发展思路如今已经孵化出了一个成功范本——安徽三瓜公社。

  三瓜公社,位于巢湖经济开发区半汤街道的汤山下,由“南瓜”、“冬瓜”、“西瓜”三个各具特色的村庄组成。目前公社有近400名工作人员,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80%是村庄里的原村民。从2015年开始,三瓜公社通过村庄修复、生态修复,让鸟儿重新回来;通过互联网+驱动产业重塑,为年轻人搭建回乡创业之路,吸引年轻人返乡;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农旅、商旅、文旅”三旅结合,实现了乡村产业复兴;通过在村里举办半汤商学院,开展乡村教育,培育乡村建设人才,实现农村人才的重塑;通过乡村修复,再现民俗,让农民找回自信,重新建立起了乡村的新秩序。安徽淮商集团董事长、三瓜公社创始人刘浩感慨道,“一幅鸡犬相闻、万家灯火的乡村画卷正慢慢展开。未来乡村将成为中国人的奢侈品”。

  切实完善古村镇保护政策

  古村镇房屋和建设用地所有权面临改革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如火如荼的古村镇保护大潮背后,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开发、保护相对滞后,资金严重不足,过度商业开发,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且缺少创意,模式同构性严重,景观千篇一律等。对此,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建议,加强对古村镇资源的调查,切实完善古村镇保护的政策,探索可持续的开发模式。同时各级政府要改善通往古村镇的交通设施建设,尽早研究古村镇房屋和建设用地所有权改革。让农民重新找回自信 古村镇活化的源动力在每一个个体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