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风俗 > 正文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时间:2020-01-05 03:17     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作者:乌丙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探究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家族惯习时,首先必须关注这些民族的婚姻习俗;然而在婚姻习俗的传统中,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通婚俗制正是所有婚姻问题的关键。

 

  在探究中国北方各民族的家族惯习时,首先必须关注这些民族的婚姻习俗;然而在婚姻习俗的传统中,各民族之间和各民族内部的通婚俗制正是所有婚姻问题的关键。也只有了解了这个关键问题,才可能解开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和各民族家族和社会关系的一些难解之谜。这似乎是个不言而喻的问题。 本文所说的北方各民族,主要指的是满族、蒙古族,以及达斡尔族、锡伯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还包括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和曾经建立了大辽国的契丹人。也可以说是以阿尔泰语系的满——通古斯语族与蒙古语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这些民族主要分布在蒙古草原的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辽河流域及黄河河套平原等地。很少部分人聚居在新疆伊犁一带及散居全国各地。人口约1500多万人。

  北方各民族之间有史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同时又分别与汉族之间发展了密切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代肃慎人便与中原人互通往来。两汉时代,中原汉人与北方匈奴、鲜卑、乌桓、高句丽等族人战和频繁,北方各族间的战乱也从不间断。以致隋唐以后,直至清末,北方先后出现过靺鞨人的渤海国,契丹人的辽帝国,女真人的金王朝,蒙古人的元帝国和满洲人的清帝国等政权。大约从公元916年建辽帝国起,到金王朝中叶,北方各族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融合;再到元帝国中叶,又经历了第二次具有历史性的民族大融合;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到大清帝国康熙、乾隆朝,又进行了第三次民族大融合。致使北方民族之间和他们与汉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往来与相互影响逐步深化,最后,经过了现代文明社会急剧演变,这种相互影响再受到世界性现代化文化浪潮的冲击,更加向着全面大融合发展了。

  在长达约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过程中,民族自身的发展与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的发展,都和民族内部的通婚俗制及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俗制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北方各民族之间的通婚俗制和民族内部通婚俗制的共同点是氏族外婚制,即以氏族内部严格实行通婚禁忌为原则,实行与外氏族婚配的嫁娶制度。在北方各族之间的部落战争历史上再现的彼此抢掠外部落妇女为配偶的事实,也可以证明这种婚俗在各民族之间的存在可能性。但是,在北方各民族之间的正常往来中实行异民族通婚,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情况。本文正是依据北方民族通婚的历史和近40年的民族调查材料,对这种比较复杂的通婚俗制做一些尽可能全面的探讨。

  (一)辽、金时代的民族通婚

  公元916年,契丹族建帝国,公元1115年,女真族建王朝,史称辽、金。辽、金两朝共有318年历史。契丹族和女真族按照习惯实行婚娶不择族类的风俗。尽管在事实上这两大民族的婚配,主要在本民族范围内进行,便从史料上看,却已经冲破这种界限。尤其是在这些民族的皇室或贵族中所通行的一夫多妻制中,早已纳入了异族通婚的内容。

  辽太祖以上高祖、曾祖、祖父、父四代婚娶都是萧氏家族女,辽皇室姓氏为耶律氏,按契丹文为“移剌”氏。《辽史·国语解》载:

  “本纪首书太祖姓耶律氏,继书皇后萧氏,则有国之初,已分二姓矣。”(1)

  在《辽史·后妃传》中又记:

  “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俨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2)

  这里标明,契丹国分在了两大姓氏族,一族为皇族,姓耶律氏,汉姓自解为刘氏;另一族为后族,姓乙室拔里氏,汉姓自解为萧氏。于是,契丹族皇族的婚嫁,一直在耶律氏与萧氏之间进行。他们严格实行着“同姓可结交,异姓可结婚”(3)的氏族外婚俗制。这就是辽皇族后妃绝大多数为萧氏女,从太祖的高祖算起,契丹国的后妃28人中有20人为萧姓。同时辽皇家公主又多以表亲婚习惯回嫁到外戚萧氏家族,计36位公主,下嫁萧氏族者26人,被金人虏获6人,下嫁其他民族者4人。

  值得注意的是辽国皇族与契丹以外的民族通婚的事实:

  其一、辽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在许多资料及研究论著中都标明为萧氏,太宗靖安皇后是淳钦皇后弟室鲁之女,世宗怀节皇后是淳钦皇后弟阿古只之女,史书均记为萧氏。(4)但是,在淳钦皇后传中,并无萧氏字样,却明皇后“述律氏讳平,小字月里朵,其先回鹘人糯思,生魏宁舍利,魏宁生慎思梅里,慎思生婆姑梅里,婆姑娶匀德恝王女生后于契丹右大部。婆姑名月,仁遥辇氏,为阿扎割只。”(5)这里清楚地记载着这位皇后从她的高祖到父亲都是回鹘人,在契丹可汗帐下为官,皇后并非契丹族是显而易见的。回鹘,同回纥,系突厥语族维吾尔族的先民。辽代回鹘在西北成为契丹帝国的属国,经年与辽朝贸易,辽朝上京专设“回鹘营”供回鹘人做居留地,契丹人直接用回鹘文创造了契丹小字。皇后述律平应是移居契丹的维吾尔族先民。可见,皇室并不是一定在契丹族内婚娶,这应当是先例。

  其二、辽世宗妃甄氏,是后唐宫人,是世宗帝当年从太宗征南时虏获得的外族女。 其三、辽景宗妃渤海国女一人,史无传。

  其四、圣宗妃马氏、大氏、白氏、李氏、艾氏各一人。除大氏姓为渤海国姓外,余皆系汉姓,但族别不详,史无传。

  其五、义宗二后高氏、夏氏;其中夏氏是后唐庄宗李存勖之后,义宗耶律倍投后唐,由后唐明宗赐之为妻,史无传。

  上述五例,可见契丹族外婚俗制并不仅在契丹族两大姓氏族(耶律氏、萧氏)中实行,同时有与回鹘族后裔、渤海族人及汉族人通婚的事例。这些婚例中,大体表现有三种情况:一是正常婚配如仪礼,即太祖与皇后述律平的异族通婚;二是非正常婚配掠夺婚,即世宗南征得后唐宫人甄氏为妃的异族通婚;三是具有政治联姻色彩的异族通婚,即义宗耶律倍流亡后唐受后唐明宗赐庄宗之后为妻一例。此外诸例不详。

  在《辽史》与《契丹国志》以外的资料中,还可以找到契丹族和汉族通婚的证明。例如,1976年辽宁省朝阳县边杖公社出土的辽代耿氏三墓的墓志上便有明文记载,其中《耿延毅墓志》、《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详细记载了山西汉族耿氏大姓人耿延毅之祖父崇美“家于上谷”,契丹族为邻,“哓北方语”,其孙与契丹贵族通婚的情况。(6)

  公元1125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辽国亡。女真贵族建国后,主要实行本民族内部的氏族外婚。但是,女真贵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方面似乎比契丹族更加开放些。从金太祖以降,至金哀宗,共10代,后妃及昭仪、昭容、修容等诸嬖近百人之多。在皇族一夫多妻制的实行过程中,多有汉族女进宫为后妃,另有契丹族女或渤海族女少数入宫。

  其一、太祖崇妃萧氏,契丹族大姓氏族人。

  其二、海陵庶母李氏(太祖庶长子辽王宗斡次室),汉族。 其三、海陵生母大氏(辽王次室)渤海族人后裔。

  其四、海陵完颜亮元妃大氏,渤海族人。

  其五、海陵完颜亮宸妃萧氏,契丹族人。

  其六、海陵完颜亮丽妃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七、海陵完颜亮柔妃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八、海陵完颜亮昭媛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九、世宗完颜雍母贞懿皇后李氏,辽阳人,汉族。不随金俗,寡居不改嫁宗族为续,为比丘尼,法号通慧圆明大师,归辽阳建清安寺,别居尼院,依汉俗。

  其十、世宗元妃张氏,辽阳人,妃母高氏与皇后李氏有亲戚关系。汉族。

  其十一、世宗元妃李氏,南阳郡王李石女,汉族。辽阳人,世宗昭圣皇后李氏女。 其十二、显宗昭圣皇后刘氏,辽阳人汉族,习读汉文孝经。

  其十三、章宗元妃李氏,监户女入宫,宫教才女。汉族。 其十四、章宗承御贾氏,汉族。

  其十五、章宗承御范氏,汉族。

  其十六、宣宗皇后王氏,中都汉族人。

  其十七、宣宗明惠皇后王氏,后姊同上。

  其十八、庞氏真妃,汉族。

  其十九、哀宗宝符李氏,汉族。(7)

  上述19婚例,女真皇室与契丹族女5人,渤海族女2人,汉族女12人通婚,几乎都是正常的族外婚惯习,不附加任何政治联姻的色彩。还可以看到,金代女真与后世满族的“满汉不通婚”之俗有所不同,常在与外族通婚上以与汉族通婚为主。

  以上便是辽、金两朝各民族通婚的有史可考的资料分析,至少可以看出早在10-12世纪的3百年间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等诸民族之间的通婚风俗概貌。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