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风俗 > 正文

近代婚礼改革中的演说

时间:2020-01-05 03:21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涛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新派人物那里,演说开启民智与表现自我的价值都很重大,因此,他们如果要将婚礼现场当作发表见解、说服群众的公共场合,以此彰显自己与旧传统决裂的革新气概,并试图影响周遭社会,并不让人感到十分意外。

 

  在新派人物那里,演说开启民智与表现自我的价值都很重大,因此,他们如果要将婚礼现场当作发表见解、说服群众的公共场合,以此彰显自己与旧传统决裂的革新气概,并试图影响周遭社会,并不让人感到十分意外。

  胡适之到底怎么结的婚,我们原本只了解个大概。

  现在好了,2014年胡适早年手稿首次正式公开,2015年又以《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为题影印出版,这是研究胡适与民国社会最为鲜活生动的资料。尤其内中《归娶记》一篇,是出自当事人的原始记录,足以弥补历来对胡适、江冬秀婚礼情况所知甚少的缺憾——《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对此可谓一笔带过,其他论述则可能主要取材于《闲话胡适》的记载。正如陈子善教授点明的那样,“《归娶记》记的是胡适1917年12月16日离京回绩溪迎娶江冬秀的始末,记载颇为详尽。……从中应可窥见胡适当时的婚姻观和对中国传统家庭制度的态度。”

  胡适自己认为:“吾此次所定婚礼,乃斟酌现行各种礼式而成,期于适用而已。”他在给主婚人之一的江子儁写信时,也称“此次所用婚礼,乃系新式。第一须要新妇能落落大方,不作寻常新娘子态。望丈以此意叮嘱令侄女。……此种事譬如做戏。新郎新妇都是正角色。若正角色不能撑场面,戏便做不成了。”胡适自己对婚礼的仪式感是相当强的,他试图以此向徽州的家人、乡里表达自己对旧礼制的反叛,和对新文化的向往。

  婚后两个月,胡适写信给美国女友韦莲司小姐,宣告“自创了婚礼的仪式”,除了庙见这一点,“我母亲同意了我所有的改革”;可是在《归娶记》里,却近乎自怨自艾地承认“此次婚礼所改革者,其实皆系小节”。这种矛盾的措辞,颇堪玩味。想知道“正角色”是怎么“撑场面”的,还得仔细看《归娶记》。

  《归娶记》将“婚礼从头至尾的每一步骤,如参加者、行礼次序、演说等,均一一记录在案,甚至还附有结婚礼堂的平面图”,而且附有胡适自己总结的所废旧礼七条和遵从旧礼一条,以及长达2000余字的回忆与反思。然而,最引起笔者注意的却是胡适在典礼中设置了一项特殊的仪节——演说。

  《归娶记》表明,胡式新婚礼的主要环节是男女双方签署商务印书馆印制的结婚证书,并授受婚约指环、行相见礼,在与来宾互相鞠躬致意之后,即安排了演说仪节。演说又分两大环节:先是由来宾许怡荪、曹子才、柯泽舟、胡衡卿诸人演说;然后是“正角色”亲自上阵的“新郎演说”。演说之后,礼成奏乐。新郎具体演说了些什么,可惜并没有记录下来,或许就是宣传婚礼改革的主张,证婚人胡昭甫的外孙石原皋就称“主要内容是破除旧式的礼节”,看来《归娶记》后半的回忆与反思应和演说密切相关。

  胡适“这个新闻人物,改良旧婚礼,举行文明结婚,在家乡是开天辟地第一次呀”,“这样别开生面的结婚,闹得看热闹的人非常之多”。黛瓦粉墙的徽州,不但是胡适的老家,更是朱子、江永、戴震、胡培翚的故乡,地处在群山环抱里,比不得开埠已久的上海滩,早就习惯了“三茶六礼一扫光,一张证书百年好合做全堂”的套路——即便在20世纪初,徽州仍然笼罩在浓厚的礼教氛围之中。年轻留洋“博士”此番婚礼改革的举措大概让乡间一时轰动,议论纷纷。

  实际上,此套胡式新婚礼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文明婚礼”的仪节。据徐珂《清类稗钞》所记,清末文明婚礼尚未定型,但社会所习行者已经确立了以宣读证书和交换婚戒为核心环节的婚礼仪式,并用鞠躬替代了跪拜,甚至也包含有主、证婚人致训、箴辞的环节。胡式新婚礼的主要环节都与之相仿;至于主、证婚人没有发言,改为来宾演说,在民国初年的新式婚礼似乎也并不鲜见,唯独新郎演说,则实非当时通行婚礼的必要仪式,确属胡适有意为之。

  终其一生,胡适都非常喜爱发表演说,光在朋友婚礼上的演说即不可指数。且不提他最后倒在“中央研究院”新晋院士酒会演讲席上的身影,就是在1949年避居美国他心情最为灰暗的时候,胡适所想到的“我能做”的两件事,除了写文章就是讲演(其实这两者在胡适看来应该说是一件事)。这种对演说的偏好,当然有胡适自身个性的原因,但更与演说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功用有关。

  近代中国,演说很早就被冠以“传播文明三利器”之一的赞誉,经梁启超等人大加提倡,对社会变革发生着重要影响。演说以及形式上与之较为接近而内容或相对保守的宣讲与读报,是近代中国社会启蒙、文化改良和国民重塑的有效手段之一,即所谓“口语启蒙”。根据李孝悌教授对清末最后十年基层社会的观察,口语启蒙主要在宣讲所、阅报馆和戏园、茶馆等公共场所进行。公共场合的语言宣传突破了文字的障蔽,能够便捷、直接、真切地将精英思想推向广大的民众中去,富于感染性,利于引发涟漪效应。在媒介远不如今日发达的20世纪初,口语传播还是一种相当有力的媒介形式。而陈平原教授则着重表彰了演说在知识阶层的流行与学术影响。在新派人物那里,演说开启民智与表现自我的价值都很重大,因此,他们如果要将婚礼现场当作发表见解、说服群众的公共场合,以此彰显自己与旧传统决裂的革新气概,并试图影响周遭社会,并不让人感到十分意外。这也真应了女侠秋瑾所说的话,演说“第一样好处是随便什么地方,都可随时演说”。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