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耕读 > 正文

“耕读传家”:一种经典观念的民间传统

时间:2020-01-04 11:44     来源:江海学刊     作者:徐雁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本文通过排比古今主题文献,追溯了“耕读传家”观念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形成、发展和 行将消亡的思想轨违,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富裕农家和仕宦之家对于家族(庭)文化教育前景的企求实态。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排比古今主题文献,追溯了“耕读传家”观念在中国农耕社会中形成、发展和 行将消亡的思想轨违,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富裕农家和仕宦之家对于家族(庭)文化教育前景的企求实态, 藉以说明“耕读传家”观念不仅由来已久,且曾经深远地影响了农业中国的乡村社会。“耕读传家”是 中国思想史所不能予以忽视的民间观念,而对“亦耕 亦读”生活图景的向往和追求则是中国文化史应予 关注的重要传统之一,对于工业文明社会中精神家 园的人文重构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前 言

  “耕读传家”,曾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图景,如著名学者冯友兰 (生于1895 年)曾回忆道 :

  (父亲)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有一个秀才。因为代代出翰林,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子孙中代代有个秀才,则不但 可能,而且必要。这表示你这一家的书香门第接下去了,可以称为“耕读传家”了。

  (冯友兰《三松堂自述》 )

  冯先生是河南人氏,故乡在唐河祁仪镇,可见“耕读传家”是一种渗透于中州乡村社会的重要人文意识 。

  其实, 何止是古老的中州一带?试观下例:

  当代经济学者吴斐丹(生于 1907 年 ),是浙江义乌人。

  我的父亲曾先后做过私塾的教师。小学教师,但比较长期的担任中学教师。一直到解放初为止。他的思想比较守旧,要保持耕读家风,所以我家始终耕种着一块小土地 ⋯⋯

  我从小虽然进学校读书。但家中农活几乎样样都做。(吴斐丹《在激流中渡过平凡的一生》)

  可见,“耕读传家”的观念,曾经在我国南、北方乡土社会中是一种多么普遍的存在!

  事实上,“耕读之家”往往在乡土社会中能够得到足够的尊重,这当是吸引农家为之世代奋斗的内在精神动力。如当代哲学家陈望道(1890~1977)和当代作家何家槐(1911~ 1969)两位先生,也都出身于浙江义乌的农家,早年曾经在课余参加农田作业,“过着半农半读的生活”。

  另外一个方面,一个成功的“耕读之家”往往也能立时成为乡里农家的表率,激励着乡亲们以各自的方式默默地为之奋斗。一直在家乡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黄子瑞先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

  余家居祁仪,与冯友兰先生家相邻。早年读书,颇受冯家“耕读世家”之影响 ⋯⋯ (冯家)原籍山西省高平县,清初。迁居河南省南阳府唐县祁仪镇⋯⋯以 开酒馆经商致富。字号日:复盛馆。然祁仪闭塞,土 霸横行,对外地来商。多所敲诈,尤对富者更甚。友 兰先生祖父冯玉文公,愤土霸之欺也,特聘县之名师在家教其三子读书。长子云异,字鹤亭,秀才;次子台异,字叔侯,进士;三子汉异,字爽亭,秀才。三子皆进学。友兰之父叔侯,且经举人、进士而为湖北 崇阳县知县,家始显赫。祁仪一带土霸,皆收敛,多谢罪拜其门下。至此。冯家遂为祁仪望族,在唐县南部颇负盛名焉。①

  直到20世纪上半叶,在江南民居的门楼窗棂上, 我们还不时可以看到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砖刻木雕。在苏州农村,也流传有吴语山歌《渔樵耕读》, 其唱词大概 是这样的:“啥人手把网来张?啥人绿叶压脊梁? 啥人手拿锄头眯眯笑? 啥人三更灯火读文章? ⋯⋯捕鱼郎手把网来张,樵柴夫绿叶压脊梁,种田汉手拿锄头眯眯笑,念书人三更灯火读文章 。 ”

  源远流长的耕读文化思想,还一度影响了我国的基础教育制度,“耕读小学”就在一个特定时期内, 成为中国政府在知识文化资源严重不足的农村普及小学教育的一种过渡性教育组织。20世纪50年代末、 60年代初,鉴于广大民众子弟亟需接受基础教育的现状,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曾经代表中共中央作报告,积极倡导发展“耕(工)读小学”制度。仅 1958年统计得半农半读、半工半读小学近85万所,当时全国有百分之二十一多的在读小学生分布在此类学校中。尤其是1964年,“半工(农)半读学校取得较快的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

  随着刘少奇政治生命的终止,其教育思想也受到无理批判。“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教育科学体制遭受严重冲击,“耕读小学”制度也就无疾而终 。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研究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的专著,对“耕读传家”观念似乎缺乏应有的研讨 。不少卷帙浩繁的中国文化史著作,对于源远流长的华夏“耕读文化传统”长期视而不见,在有关的著述 中未著一字,令人开卷之余稍觉遗憾。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