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耕读 > 正文

耕读分工试析

时间:2020-01-04 11:50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作者:田富强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耕读传家是历史时期农村拥有耕地的家庭为了保持家庭与家族的长期发展,以农为本,鼓励教育[1];在保持温饱的前提下,科学分配资源,使有读书潜力的子弟在不影响生存的条件下,掌握知识,进一步深造。

 

  耕读传家是历史时期农村拥有耕地的家庭为了保持家庭与家族的长期发展,以农为本,鼓励教育[1];在保持温饱的前提下,科学分配资源,使有读书潜力的子弟在不影响生存的条件下,掌握知识,进一步深造。耕读传家是基于农本社会以学致仕、兴家旺族的思想提出的。其内涵是以耕养家、以读兴家、耕读传家。耕读传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家庭美德的基础;凸显了忠孝观念,有助于敦风化俗。

  1.文献综述

  邹德秀指出,耕读文化作为优良传统,影响了中国农学、科学、哲学,使知识分子接近人民,养成务实的作风[2]。文江涛认为,孕育生长于乡土中国社会中的耕读实践模式是与温情脉脉的礼俗社会人伦规范相辅相成的,人们安居乐业,精神饱满,“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3]。邓子纲发现,儒家耕读传家的思想及其教化实践,既体现了中国优良的家庭美德,又维护了社会家庭的稳定,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其中包含的以勤劳俭朴、勇毅刚强、知书达理、和衷共济为主要内容的耕读文化具有普遍的价值与意义[4]。朱晓明提到,耕读传统盛行于宋代,它产生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耕”是“读”的基础。“读”的目的,一是满足子弟读书识字的需要,即广泛性的普及教育,重在宣传孝梯仁义,以维护家族、亲族问的团结。二是满足家族子弟应试科举的需要,即以人仕为目的的教育[5]。范大平总结出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的特色所在,认为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不是简单地继承中国传统的“以农为本”的思想,而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为人处事的经验,将农业视为持家兴族之道。他将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家族耕读文化传统有效地运用于治家,其中确有其许多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对当今社会的治家理财和家庭文化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如勤俭持家,戒奢去惰,克己自律,谦让除骄,礼尚往来,解危济急,和亲睦邻,周济戚友等思想,在当代中国家庭建设中也是值得提倡的[6]。

  2.单纯耕读家庭的收益

  子弟间的耕读分工符合成本递增规律。成本递增规律指出随着某种具体商品的产量增加,其机会成本也将增加。它解释了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PPF向外弯曲的形状[7]。套用成本递增规律,在家庭子弟较多时,全部培养成读书种子固然不妥,全部培养成耕作劳力也失之偏颇,视其材质,合理分工,应是最佳选择。

  2.1单纯耕作家庭的收益

  这种家庭只注重目前耕作,对预期可能带来收益、但损害目前收益的投资不重视。因此,比较注重子弟的早早学会农活,不重视教育。子弟不求读书上进,专力于耕作,成本收益函数可近似的用~条斜率较小的平缓斜线OD表示。因为从事农业的收益低于读书做官的收益。其斜率相当于DE/OE。在时间OE段内,从事耕作的收益为三角形OED的面积,即OE*ED/2。

  2.2单纯读书家庭的收益

  一个家庭的子弟读书上进,兼力于耕作,成本收益函数可以近似的用一条折线OC表示,起初是一段斜率较小的平缓斜线OA,在A点以后,由于读书做官,脱离农耕,收益曲线的斜率陡增,变为陡峭的斜线AC。因为其起初读书上进,兼及农业,因此其从事农耕的收益低于上面提到的不求读书上进,专力于耕作的子弟,这也是其在A点以前斜率AF/OF低于DE/OE的原因,而其后期读书做官的收益陡然增高,其斜率相当于CG/AG,远远大于DE/OE。在时间OE段内,其总收益为从事耕作的收益三角形OAF的面积,加上其出仕的收益四边形ACEF的面积,即AF*OF/2+(AF+CE)*EF/2。

  2.3单纯耕读家庭的收益比较一

  三角形BCD面积大于三角形OAB的面积,所以:四边形OACE的面积大于三角形ODE的面积,也就是说,读书然后出仕的总收益高于一生耕作者的总收益。即:AF*OF/2+(AF+CE)*EF/2>OE*ED/2。

  这是考虑了从最初的分工开始的所有收益的情况。也就是说,从农家孩子能够从事农活开始的所有收益,在正式成为农民或者官吏之前的生产能力受时间的限制,因为在正式成为农民之前农家子弟在农活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多,因此收益率相对稍高。

  3.耕读分工的成本收益

  3.1耕读传家的成本收益

  一个家庭总有部分子弟读书上进,兼力于耕作;也有部分子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或者因为自身资质的限制,而不得不从事专业农耕。耕读兼有的成本收益函数可以近似的用扇形ACPJ(图2)表示,其中梯形ACI-ID的面积表示成本,扇形DJPH的面积表示收益。图形的上半部分表示的是选择专业农耕者的成本收益;图形的下半部分表示的是选择专业读书以求出仕者的成本收益;由于两者的边际投资率不同,边际收益率也有差异,因此上下两半部分的边界是用两条斜率不同的直线表示的。其上半部分的边界线AJ是一段斜率较小的平缓直线,表示从事农耕的边际成本收益率较低;另一侧的边界线CP是一段斜率较大的陡峭直线,表示从事读书出仕的边际成本收益率较高。这里,我们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假设边界线CP的斜率和边界线AJ的斜率一样,也取正值;同时,我们为了作图的便利,假定从事农耕的边际成本和收益率相等,从事读书出仕的边际成本和收益率也相同。从事专业农耕的边际成本和收益率为DE/AE;从事读书出仕的边际成本和收益率为GH/CG;且DE/AE

  为了讨论的方便,我们假定子弟中有一半人从事农耕,即相当于AB段的子弟专事农耕;另一半人从事读书以待未来出仕,即相当于BC段的子弟读书出仕。因为从事农耕所需要的培训和教育较少,家庭的投入成本相对较低,我们用图形ABFD的面积来表示总投入;并且假定投入是随着子弟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因为读书作为稀缺资源,在帝国的历史时期需要投入的物质成本很高,读书时间很长,读书人因此耽误的从事农业劳动的收人不菲,即家庭需要投入的资源和机会成本较高,我们用图形BCHF的面积来表示总投入的成本。并且假定读书者的投入时段与农耕者的投入时段相同。根据上面构建的模型,我们有:就投入的成本而言,读书者的投入成本比农耕者的投入成本高,即:图形BCHF的面积大于图形ABFD的面积。读书者的收益也比农耕者的收益高,即:图形FI-IPL的面积大于图形OGLF的面积。

  3.2两种极端情形

  我们这里的曲线是探讨耕读分工家庭的情况。模型的两种极端情形包含了上述单纯的耕作家庭的收益函数、单纯的读书家庭的收益函数两种情况:

  3.2.1单纯耕作家庭的成本收益

  当家庭全部子弟从事农耕时,子弟中有相当于AC段的人从事农耕,从事读书以待未来出仕者的人数为0。我们假定从事农耕的成本为图形ACGD的面积,收益为图形ACMG的面积。从事农耕的净收益为图形ACMG的面积减去图形ACGD的面积,即图形DGMJ伽的面积。从事读书的成本和收益为0,净收益为0。因为科举的选择性和普通农家远离知识中心的边缘化地位,除非特出的人才和历代有所积累的世家,一般而言耕读传家只是历代追求的美好愿望,实现之需要花费相当多代人的心血与汗水,因此大多数家庭属于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情况。因此,耕读传家才成为普通农家世代追求的梦想。

  3.2.2单纯读书家庭的成本收益

  当家庭全部子弟从事读书仕进时,子弟中有相当于AC段的人从事读书以待未来出仕,从事农耕者的人数为0。从事读书以待未来出仕者的成本和收益分别为图形ACHE的面积和图形ACPK的面积。从事读书以待未来出仕者的净收益为图形ACPK的面积减去图形ACHE的面积,即图形EHPK的面积。从事农耕者的成本投入为0,收益为0,净收益为0。

  3.3三种情形的成本收益比较

  3.3.1三种情形的成本比较

  我们假定对于同一子弟,其从事农耕的投入主要包括学习农业技能,假定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机会成本较低,近似于0,因此,主要成本为跟从父兄学习农业技能的生产及生活支出,因为学习的过程也能帮助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因此也有部分收益,这里对其收益我们忽略不计。对于同一子弟,如果专事读书,其投入相对较高,纸墨笔砚的投入在历史时期的帝国农家,不是平常百姓家所有的,进入私塾后高昂的学费,每隔一段时期应考的盘缠,出门拜师的絷礼,朋友切磋的费用,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同一子弟而言,后者的开支明显较前者为大。通过我们对曲线的观察,很明显,在农耕兼业的情况下,成本高于专营农耕和专营读书出仕的成本,它们的成本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农耕兼业、专营读书和专营农耕。即:图形ACHD的面积>图形ACHE的面积>图形ACGD的面积。

  3.3.2三种情形的收益比较

  前已述及,读书入仕,即进入社会精英阶层,收益明显高于从事农耕,这可以从古人对于士农工商的地位排序窥其一斑。很明显,在农耕兼业的情况下,其收益高于专营农耕和专营读书出仕的收益,它们的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农耕兼业、专营读书和专营农耕。即:图形DHPJ的面积>图形EHPK的面积>图形DGMJ的面积。

  3.3.3三种情形的净收益比较

  为比较三种情形的净收益,我们在直线EK上取点R,使ER=AE,从点R作直线NO,使其平行于DH,分别与直线AJ、BL、CM、CP相交于点N、S、T、O,过点D、H分别作直线NO的垂线,与直线NO相交于点Q、w。图中,AAED和zNDQN为全等三角形,ACHG和A/lOW为全等三角形;矩形ACGE和矩形GERT全等,因此:AAED的面积=ADQN的面积;ACHG的面积=AHOW的面积;矩形ACGE的面积=矩形GERT的面积。相互抵消后,农耕兼业纯收益为:农耕兼业的收益一农耕兼业的成本:图形DHPJ的面积一图形ACHD面积=图形GHWT面积+图形DERQ面积+图形NOPG面积。[1]

  专营读书的纯收益为:专营读书的收益一专营读书的成本=图形EHPK的面积一图形ACHE的面积=图形GHWT的面积+图形ROPK的面积。[2]

  专营农耕的纯收益为:专营农耕的收益一专营农耕的成本=图形D伽的面积一图形ACGD的面积=图形DERQ的面积+图形NTMG的面积。[3]

  图形NOPG的面积大于图形ROPK的面积,①>②。即:农耕兼业的纯收益>专营读书的纯收益。

  因为图形GHWT的面积>图形DERQ的面积,图形ROPK的面积>图形NTMG的面积,因此:②>③。即:专营读书的纯收益>专营农耕的纯收益。即耕读传家的家庭分工具有明显的分工优势,在农耕兼业的情况下,纯收益高于专营农耕和专营读书出仕的纯收益,它们的排序从高到低分别为:农耕兼业、专营读书和专营农耕。即:①>②>③。图形GHWT的面积+图形DERQ的面积+图形NOPG的面积>图形GHWT的面积+图形ROPK的面积>图形DERQ的面积+图形G的面积。

  4.读书子弟的回馈

  耕读传家也造成了家庭内部成员的地位悬隔。类似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到七八十年代农村利用剪刀差补偿工业支持现代化建设一样,榨取了家庭最重要资源所培养起来的读书人,如果没有较好的反馈机制即孝亲养亲兼及大家族制度,是不会可持续发展的。

  如果读书子弟的回报率较高,农家有更大的动力投入较多资源帮助子弟读书成才,读书成才子弟占子弟总数的比重会较高,但是,在历史时期,帝国的生产力水平徘徊不前,农耕社会的有限资源限制了读书成才子弟占子弟总数的比重的较快增长。因此,在比较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比重一直较低。一旦教育成本大幅度下降,使得较低的投入可以保证相等甚至更长的教育年限,这时,读书成才子弟占子弟总数的比重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增长。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末期以后,由于公共支出对于教育的大幅度扶持,教育普及步伐加快。使得读书成才子弟占子弟总数的比重随着回报率的增加而飞速增长。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农村贫困家庭教育资助制度的推行,在回报率增加条件下,读书成才子弟占子弟总数的比重接近100%。这时,农业社会向工业化推进,教育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假定农家是属于小康阶层,也就是说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线BK代表历史时期帝国农家典型的小康生活水准;而上下波动幅度比较大的曲线反映了两极分化:部分农家可能失去土地资源,生活水平降到赤贫线附近;也有部分农家因为子弟读书出仕而跻身较高阶层,即布衣官宦阶层。世代官宦的所谓世家大族是属于历史时期帝国的所谓中产阶级,也就是说他们的平均生活水平线代表历史时期帝国官僚阶层典型的中产阶层生活水准,也就是通俗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之族;而上下波动幅度比较大的曲线反映了两极分化:部分世家大族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失去原有经济来源坠人小康阶层,生活水平下降;也有部分世家大族因为子弟读书出任更高职务三公之类而跻身名门望族阶层。

  虽然世家大族的平均生活水准线远远高于农家百姓的平均生活水准线,但是,二者的升降幅度却迥然不同:世家大族的生活水准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距离远远低于农家百姓的生活水准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的距离。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我们固然考虑到富贵对于农家子弟的诱惑和动力,世家大族因为子弟们养尊处优更愿意享受贵族生活而不愿意从事比较辛苦的实际工作,比如魏晋时代的所谓清流子弟,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正在讨论的耕读传家的家庭分工所造成的补偿互惠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正在或者已经通过读书获得人仕资格的农家子弟,相对而言,具有更大的动力填补因为自己读书而给家庭造成的农业劳动力减少、农业收益下降、兄弟们农业劳动强度增加等所造成的短期或者长期的家庭生活水平下降所造成的穷坑。同时,一种心理上的愧疚感,一种报答所有为其成长付出艰辛劳动的父兄子弟的良心发现,一种耕读传家框架下资源的重新分配机制的作用,使得连通器原理发挥作用。

  我们试着对上图做一解释。假定AMB曲线是中产家庭子弟所能够达到并且愿意达到的人生事业高度,并且假定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农家小康阶层的子弟也能够达到并且愿意达到同样高的人生事业高度,也就是DNE曲线与AMB曲线完全相同,并且NS=MR。

  但是,由于耕读分工之初,农家资源的向读书子弟的倾斜,而产生的读书人仕者的补偿心理和回报机制,DNE曲线自然下移,下移部分CDEG是用以补偿原来家庭的付出部分;这样,剩余部分CGN曲线的面积减少,在趋同心理的支持下,农家子弟出生的人仕者倾向于将自己的收益部分的高度NT提高到MR;于是,DNE曲线发展为FIP曲线,在补偿原来家庭的付出部分不变的情况下(即FLJH的面积=DEGC的面积),自己的收益部分的高度NT提高到Pu=MR(即HJP的面积=ABM的面积=DEN的面积);这样,既保证了补偿原来家庭的付出部分不变,又可以保证自己的收益部分等同于中产阶层子弟的个人收益部分。

  我们把曲线FIP平移到横坐标轴上,使其与AMB曲线的起点持平,就得到曲线KLQ。其中Qz=PW=TS+MR。出身农家的入仕者必须达到更高的角度,才能够在既保证了补偿原来家庭的付出部分不变,又可以保证自己的收益部分等同于中产阶层子弟的个人收益部分。这也是部分农家子弟在事业上保持更高创业激情的原由所在。

  等到读书人仕的收益能够把所有利益相关家庭的曾经对其的付出的债务填满之后,这时才可以考虑自己小家庭的发财致富。这其中所需要的资源,远远高于世家大族子弟读书出仕后的经济压力。在资源相对比较稀缺的小民百姓家庭,在历史时期帝国的知识和教育资源更加稀缺、昂贵的条件下,把原本可以用来养家糊口的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到遥遥无期的智力选拔马拉松赛之中,去进行资源和机遇的博弈,能够取得知县、县令这样的功名已经是搞得家庭资源匮乏、难以为继了,如果成功者不对付出者进行相当的补偿,是不符合投资原理的。特别在历史时期这样一个重视伦理、以孝治家、以孝治国的帝国,讲究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的思维框架下,这样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1]袁建胜.张祥龙:北大立孔子像儒家还是处于文化边缘[N].科学时报.2OO8—4—28。

  [2]邹德秀.中国的耕读文化[J].华夏文化.1996(4)。

  [3]文江涛.耕读传家与文化濡化一以广西灵川县江头洲村文化教育习俗为例[J].桂海论丛.20o6(2)-88—91。

  [4]邓子纲.儒家耕读传家思想的现代意义[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OO7(1):63—66。

  [5]朱晓明.耕读与传统村落[J].同济大学学报(杜会科学版).1998(3):7—10。

  [6]范大平,李文斌.曾国藩耕读文化思想探微[J].船山学刊.2O07(1):34—37。

  [7]保罗.R.格里高利.经济学精要:第6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OO6。

耕读分工试析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