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耕读 > 正文

明清时期陇中地区民间生活与耕读传家

时间:2020-01-04 11:52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作者:付永正 安庆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明清时期.陇中地区民间盛行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对于历史时期陇中地区文化传承、科举考试、民间生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原标题:明清时期陇中地区民间生活中的耕读传家与尚武习俗述评

  摘要:明清时期.陇中地区民间盛行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对于历史时期陇中地区文化传承、科举考试、民间生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还与明清时期的社会局势有着密切地联系。

  关键词:明清时期;陇中地区;耕读传家;尚武习俗


  明清以来,陇中地区①长期盛行耕读传家传统和尚武习俗。耕读传家中,“耕”居于首位,“读”居于第二位,“读”以“耕”为前提和基础,“读”得好则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取得功名而进入仕途。就尚武习俗而言,陇中地区先秦属西羌地,是少数民族云集的地方,历来是兵家用武之地。长期的军兴,加之边疆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造就了陇中地区民间生活中存在着浓厚的尚武习俗。对明清时期陇中地区民间生活中的耕读传家和尚武习俗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深入了解陇中地区民俗的形成,并对研究明清时期陇中地区的经济生活、文化内涵、科举状况、军事状况以及几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有所裨益。

  一、耕读传家

  明清时期。陇中地区能够秉承耕读传家传统的家族通常具有如下3个特点。特点一,家庭或家族殷实富足。家庭或家族殷实富足是能够秉承耕读传家传统的经济前提。明清时期陇中地区世代殷实富足的家族较少,“大部分贫穷人家需要儿子下田务农.无力供养他们常年读书”。但仍有诸如渭源县李国英那样,系“乡邑廪生,家殷实,世守耕读,为邑望族”[2]274。另如李荣家族“世业农,居邑北二十里李家堡。颇丰饶,乐善好施”[21257。李荣次子李鸣鹤“儿孙繁盛,中武举者二人,并文武同科人泮者六七人也”。

  特点二,数代人仕为官。某一家族内代有登科为官者。这有利于本家族内形成崇尚读书的良好风尚。明代以降陇中地区确有一批望族大姓中出现了代有登科为官的现象。以明代定西县为例:王氏一族,“王钦,清修苦节,手不释卷,事继母以孝闻。为万泉令,锄强抑恶,有声三晋。泉人纪其善政,十二传之图画”。王钦之侄王宏谟“居官清慎,不愧家学”。张氏一族中,张踩,弘治乙酉举人。张绿之弟张维中“正德丁卯举人”。梁氏一族中,梁栋中嘉靖壬子举人,丙辰进士。梁栋之子梁九赋中“嘉靖癸酉举人”。张嘉孚一族中,张嘉孚,嘉靖丁酉举人,丁未进士。官至四川按察司副使。另有张衮,孚子。中万历乙酉经魁;“张国绅,嘉孚孙。万历癸卯举人,庚戌进士,吏部文选司郎中,南直漕储道”。

  上述4则史料说明:有明一代,定西县二张、一王、一梁四大望族中,分别出现了父子、叔侄或兄弟双双相继登科局面,甚至有祖孙三代登科的家族。同一家族中出现数代登科或为官者。这对于培固族人传承耕读传家传统具有巨大的推动力,王宏谟“居官清慎,不愧家学”即证明此点。另如张嘉孚,在辞官回乡后,“对其儿孙教育甚严,在家口授诗文,儿孙在他的熏陶下,多有声社会”。清初狄道人张晋,父张行敏是明天启辛酉举人。“张晋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明的书香家庭。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晚清狄道州人李景豫,系谭嗣同挚友。其曾祖李苞曾任四川剑州知州,父亲李玉台曾任四川候补知府。“景豫生活在这样的诗书仕宦之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可见,明清时期陇中地区的许多世家大族一如中原地区,“父亲掌握权力,有抚养、保护、教育儿女之权;母亲则协助父亲行使职权。”甚者,在子女教育中,“几全由家庭任之”。明清时期陇中地区许多世家大族中能够长期延续耕读传家传统,基于家族内数代登科进而为官而形成了良好的家学渊源和家庭教育是其重要条件。

  特点三,地方官绅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仅是为数极少的世家大族内注重家庭教育是不足以在陇中地区民间形成普遍注重耕读传家传统的。明代以降。地方官绅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是促成陇中地区耕读传家之风盛行的主要社会力量。

  首先,地方官的提倡与大力扶持。明代以降,任职陇中地区的地方官执行了中央政府的谕令。纷纷创办书院,捐修义学,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明代安定县,“(知县)陈信,劝农修学,教养兼举”。清代狄道州,“张学诗,字敬斋。康熙间由行伍为临洮城守游击,素习边事,民夷悦服。时尚武功,郡中子弟不以讲学为意。学诗设立义学,勤于诱导,肃而有礼,多所成立”。清代渭源县令汤霖,“湖北黄梅县人,光绪庚寅科进士。下车观风,课士讲授《大学》,因以士执师生礼,而官民之风变焉。迨后文明日进,先生使然”。正是明清时期陇中地区出现大批致力于地方教育的地方官.才使得明清时期的陇中地区文教逐渐发展起来,耕读传家传统越发深入人心。

  其次,乡绅对地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绅士阶层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最具文化的一个阶层,“他们在文化上的领袖作用包括弘扬儒学社会所有的价值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物质表现,诸如维护寺院、学校和贡院等”。明清时期众多陇中绅士对兴办学校和贡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一优良传统在明代以降一直传承下来。直到清末民初,陇中地方乡绅重视地方教育现象蔚然成风。民国初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考察临洮时感叹道。“临洮耆老对教育极重视,捐资兴学者多,略有资产之教员又肯义务授课,遂使全县男子无不受国民教育”[7]。因此,乡绅对教育的重视与支持是明清时期陇中地区崇尚教育、尊崇耕读传家传统的直接动力。

  第三,明清时期陇中地区大批耕读起家的士绅经历数十年的宦海沉浮后厌倦仕途。纷纷回乡,以耕读生活安享晚年。回乡安享耕读生活,这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下的年老官宦士绅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对此,学者姜涛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对乡村的吸引力也不强烈。一些耕读起家的年轻士子固然向往着城市生活,一心想出人头地;而饱经宦海风云的老年士绅似乎宁愿回归田园过乡居生活。”[8]这一风俗在明清时期的陇中地区更为显著.如狄道州李琏“狄道令晶之元孙。由举人嘉靖时任奉天监督同知。廉惠清慎。多善政。后以直节忤当道,罢归。躬耕高石崖,乐道自娱,以终其身”[6154o。甚者有数十年在故里安享耕读生活的士绅.如明代狄道县人张万纪,在厌倦宦海沉浮后,“他回到家乡,躬耕事亲四十余年,寄兴山水诗文”。清代岷州“杜景奎。生莲之子。嘉庆初,以岁贡生诠授陕西整厘县训导。未几,解组归。待二弟友爱甚笃。以耕读为乐”[9]。

  众多官绅回乡安享耕读生活之余。训教家族内子弟。此举可视为耕读传家传统薪火相传的榜样。如清巩昌府安定县人马疏,晚年返乡后“训厉弟子,提奖后进,力灌田园,甘守淡泊,研究经史,以补见闻”懈。

  在耕读传家传统盛行的影响下,明清时期陇中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科举登科者持续增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