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耕读 > 正文

心中的耕读文化

时间:2020-01-04 11:58     来源:潮州日报     作者:祁建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耕读文化是一种以半耕半读、耕读结合为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观念。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干完农活,在田间地头席地而坐,捧上一本爱读的书,头顶是蓝天,脚下是绿苗,是很多人的梦想……耕读文化是一种以半耕半读、耕读结合为主要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的一种文化观念。耕读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出的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追求,堪称是中国人的“精神专利”。《围炉夜话》中说,“耕所以养生,读所以明道,此耕读之本原也。”农忙时耕田种地,获取生活资料;农闲时浏览书籍,获取精神养料。或许,只有在“耕读社会”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才能给人以安乐、宁静、和谐、自然的人生化境。生活,也许物质并不是第一性的。在现代商业世界之外,如果您欲求得一方静境,也许,向历史回溯,我们的老祖先,会给一个眼前一亮的答案。

  梁启超曾自述:“启超故贫,濒海乡居,世代耕且读。数亩薄田,举家躬耘以为恒。”这是出身乡村的名流所秉持的信仰,何尝不是那些有识之士的普遍做法?正是耕读文化被人信奉,改变了多少贫瘠的乡村生活?复苏了多少寒酸的乡村教育?使文化不死,灵魂充盈。

  清《睢阳尚书袁氏(袁可立)家谱》:“九世桂,字茂云,别号捷阳,三应乡饮正宾。忠厚古朴,耕读传家,详载州志。”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既学做人,又学谋生。这里所说的“读”,当然是读圣贤书,为的可不是做官,是学点“礼义廉耻”的做人道理。因为在古人看来,做人第一,道德至上。在耕作之余,或念几句《四书》,或读几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或听老人讲讲历史演义。人们就在这样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接受着礼教的熏陶和圣哲先贤的教化。

  说到田园耕读,我们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陶渊明。陶渊明抛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辞官后直到逝世,陶渊明一直过着田园耕读的生活。在此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田园诗。那么,陶渊明笔下的田园耕读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其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之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之五)如此诗情画意的生活,千百年来一直荡漾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底。

  之后,还有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王维《终南别业》)苏东坡曾在《前赤壁赋》中写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同样,隐士陶弘景有一首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田园耕读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一种挥之不去的理想情结。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耕文化的兴盛为儒家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沃土。儒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又为农耕文化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条件。当田园逸乐成了一种文化理想,当耕读传家的生活方式和古代士人的儒家人生价值观神奇的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牢不可破的稳固传统。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有了“昼出耕田夜绩麻”的勤恳,有了“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的闲逸,有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的繁盛风光,也有了“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的丰收感受。

  古人以读书改变命运,他们由此给我们积累了深厚的读书文化、良好的读书传统和投入的读书习惯。对于底层民众来说,能耕能读,除了填饱肚子,还能充实脑袋,甚至因而改变命运。耕读传家本质是崇文重教,遍地开花便能带动一个乡村乃至一个乡镇、一个县重教。耕读传家,已成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基因,而不是苍白的怀旧,或渐行渐远的文化记忆。不仅耕种,更要读书,半耕半读,或耕中读、读中耕,不可或缺,不可偏废。因此古人说,只耕田不读书猪也,只读书不耕田虫也。

  如今,我们谈论田园耕读生活,并不是要大家回归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而是让大家能在喧嚣、浮躁的日常生活之外,有所淡然,有所超越,能够亲近山水林泉,能够沐浴阳光雨露,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进而达到身心两安。心中的耕读文化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