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耕读 > 正文

在田间地头撒下儒学的种子

时间:2020-01-04 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颜炳罡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先成人,后成材。儒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传统教育就是人格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只有先成为一个好人,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好医生、好工人、好商人。

 

  “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田间庄稼茂盛,阳光明媚,教室里书声琅琅,在田间讲儒学,是我最快乐的事之一。我一直在想,我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读书人,一没有钱,二没有权,拿什么来回馈生养我的土地呢?我长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学的研究,就把这点特长还给大众吧。怀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学校,走进企业,走进社区,走进乡村,希望把儒学送到千家万户,这就是我心中的民间儒学。

  先成人,后成材。儒学是关于人的学问,传统教育就是人格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只有先成为一个好人,才能做一个好老师、好医生、好工人、好商人。

  从1996年开始,我在山东大学创办经典诵读班,不设学分,来者不究、往者不追,乘兴而来、兴尽而归。授课地点从山大文史楼到山大新校教学楼,再到山大老校6号楼,几经变更,参加的人却越来越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甚至大学老师……大家齐聚课堂,诵读经典。

  兴之所至,我也会和学生一起走出课堂,来到野外诵读经典。我们曾登上济南的华不注山,在山顶上,一人找一块石头坐下读《大学》,上山的人都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至今在山顶上,还留有我们当时坐的石头。有一位物理系的同学听完我的课后转向哲学研究,找到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儒学本质上是人学,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人人都可以学习。为了进一步普及儒学,我近些年把目光投向了乡村——只有在最基层的土地上生长起来,儒学才能真正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乡村虽然文化相对贫瘠,但同时也是人情味相对浓厚的地方,在农村,我发现了很多可亲可爱的乡贤,也发现了很多家庭代代传承孝道的传统道德。我希望通过乡村儒学为儒学世代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真正让儒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乡村重建儒学讲堂的时候,我特别重视讲课的仪式:在讲堂设有专门的主持人,每次授课开始时,组织大家全体起立,向孔子行礼,大家坐下以后再介绍授课老师,授课结束后大家全体起立向老师行礼。在远离古人的今天,仪式感能唤起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儒学要热起来,就要在现实生活中用起来。近百年来,西方的、现代的各种思想在乡村碰撞,儒学要做的就是给老百姓提供一个判断是非善恶的价值平台,让人们知道怎么做才是个好人,才是君子。有了这样一个平台之后,老百姓就有了讲道理的共同价值基础。

  有一次,我在山东章丘讲课,有两户人家过去关系很好,却因争夺一块晒地而有了矛盾。两家人找我评理,我说你们先听我讲课,听完我再给你们处理问题。课听完了,两家人明白了邻里要互相谦让,最终和好如初,这就是儒学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影响。

  山东聊城茌平县韩屯的刘庆涛原本是一个企业家,听过我的课后把企业交给了别人,全力以赴投入到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中。济南章丘文祖街道三德范村的张列才,三年前还在家里养猪。2015年,我到三德范村儒学讲堂讲学,张列才成了我的第一批学生。听过课,他对儒学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又到济宁泗水的尼山圣源书院参加了培训,后来逐步走上讲台,成了儒学讲堂的民间讲师。他说:“我要把猪养好,把地种好,把乡村儒学讲好!”

  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少数知识精英“为往圣继绝学”,继了绝,绝了继,儒学总是无法落实到生活中。我想做的是“为往圣开绝学”,将儒学生活化、实践化、平民化。普及儒学就是把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转化成全民族的共同事业,把儒学教育从少数知识精英手中交到千千万万老百姓手里,这样走下去,中华文化的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在田间地头撒下儒学的种子

  (作者: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近些年积极走进民众,走进乡村,进行大众儒学、乡村儒学的推广工作。)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