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康家石门子岩画:探究西王母文化符号

时间:2020-01-05 02: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杨阳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康家石门子岩画位于新疆呼图壁县西南部山区,海拔1570米,东北直线距离58公里,距今年代大致为3500—3000年。

 

  八月的天山,景致美轮美奂,隐藏在天山腹地的康家石门子岩画遗址再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在岩石上刻画图案是人类的古老行为之一,在我国境内,年代最早的岩画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岩画的表现题材多样,但均与生活密切相关,古人将生活中最熟悉的形象或场景,以刻画的形式在岩石上再现出来,成为瞬间的永恒,因而是当之无愧的人类生活档案。当巨幅的岩画作品展现面前,我们在赞叹、欣赏之余,是否能读懂这门“古老的语言”?读懂古人这一行为背后的情感与理念?

  学术认识不断深入

  康家石门子岩画位于新疆呼图壁县西南部山区,海拔1570米,东北直线距离58公里,距今年代大致为3500—3000年。据说,当地牧民一直都知道岩画的存在,但它真正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并引起学界关注,是在30年前。1987年,时任新疆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王炳华在偶然得知呼图壁县南山中有岩画的信息后,即前往考察,并随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他研究发现,这是一处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岩画。

  近十几年来,西北大学文保中心刘成教授带领团队,通过观察打磨工艺与刻画手法,以及精细绘制岩画全面线图,认为岩画早期题材的主体人物并非生殖崇拜,而是纯粹的舞蹈场面,带有男性特征的形象为后续时代添加。岩画整体上可以分为第一、第二两期。

  在三维数据的支持下,刘成发现了岩画中大量的添加人物打破原有岩画人物的现象,打破与被打破人物特征都有所不同。他明确提出,生殖崇拜内容是在岩画的第二个时期形成的。

  自去年起,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巫新华带领的团队,再一次对岩画展开了深入研究,绘制出了岩画分布范围与图形全景,并推测这里很有可能是西王母文化的起源地。

  女性崇拜主题突出

  康家石门子岩画刻于一座侏罗纪晚期丹霞地貌山体南面的底部岩壁上,该山体高达200米,山势陡峻,峭壁如削。由于自然的侵蚀,岩体表面形成了许多纵横的凸凹。远远望去,山体仿若一座直入云霄的堡垒,而那些竖向节理又恰如通天树干,给人一种神秘和庄严之感。可以想见,在这座山上进行刻画,是古人的慎重选择。

  据长期在新疆地区工作的呼图壁县岩画保护与研究中心研究员覃大海回忆,他1988年第一次看到岩画时,感到“非常震撼”。这是欧亚草原独一无二的青铜时代大规模的摩崖石刻。

  在东西宽约12.5米、距地面1.85—8米的岩面上,清晰可辨的刻画图像有292个,其中绝大部分为人的形象,还有部分动物形象。有趣的是,这么多的人物形象几乎都在做同一个动作——跳舞,舞姿优美、肢体舒展,呈现出一种集体“手舞足蹈”的效果,十分活泼生动,那种欢乐而庄重的气氛似乎要穿透岩石,扑面而来。

  岩画中,最为突出、最具有震撼力的是上区的七个具有女性特征的图形。这几个人像雕刻精细、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姿态优美,而且布局讲究,画面整洁疏朗。因而,这是体现特定历史时段、特定人群思想观念的“作品”,是刻意布局的大规模古代精神场所,其表现的对象与主题均为女性。

  巫新华认为,康家石门子岩画是经过不同的时间段延续多次刻凿而形成的一幅“巨作”,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集大成地记录了史前“康家石门子岩画刻凿时段”的天山游牧人群的思想、信仰与追求。这幅“巨作”的起先主题应是对女性的赞美与崇拜。她们沟通天地、护佑人类和丰产万物。此后,经历过多次的“创作”、各图形的糅合,出现了具有生殖崇拜内容的图案添加。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