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试析马家窑文化不同时期的生业模式

时间:2020-01-05 02: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萌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马家窑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文化分布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

 

试析马家窑文化不同时期的生业模式
——以师赵村遗址、林家遗址、鸳鸯池墓地为例

  摘要:甘肃地区发掘了多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分别位于甘肃东部、中部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师赵村、林家、鸳鸯池三处典型遗址出土了较多的生产工具、动植物遗存,反映出彼此间在生业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早期师赵村遗址以农业种植为主,养猪业很繁盛,狩猎采集经济占有一定的比重,畜牧业成分不明显;稍晚的林家遗址仍是以农业种植为主,家畜饲养--养猪业依然繁荣,畜牧业发展较快,羊这时被大量畜养,狩猎采集经济退居次要地位;晚期的鸳鸯池墓地则呈现出半农半牧的生业特点。马家窑文化时期,河西地区的农业经济较甘肃东部、中部地区退化严重,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或与距今4500年-4000年前后气候环境变化相关。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生产工具;农业;生业模式


  马家窑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文化分布以陇西平原为中心,东起陇东山地,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甘肃北部和宁夏南部,南抵甘南山地和四川北部。目前一般认为,它是仰韶文化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年代距今约5300年-4050年[1] 。马家窑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一般认为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300年-4600年)、半山类型(距今约4600年-4300年)、马厂类型(距今约4300年-4000年),构成了马家窑文化前后相续的三个发展阶段。

  据不完全统计,发现马家窑文化共有400多处,发掘清理了该文化不同类型的房址有50余座,窖穴和制陶窑址100余座,墓葬1600多座,出土各类文化遗物约60000件,从而为马家窑文化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2]。

  目前,经过发掘的马家窑文化遗址较多,主要有天水师赵村、西山坪、东乡林家、永昌鸳鸯池、青海民和阳洼坡、乐都柳湾、民和核桃庄等。本文拟选择甘肃地区三处典型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师赵村遗址、林家遗址、鸳鸯池墓地,结合遗址中出土的相关遗存,就马家窑文化的生业模式及其地域差异问题试作分析。

  一、马家窑文化典型遗址概况

  师赵村遗址[3]位于甘肃天水市太京乡,分布于耤河北岸台地上,遗址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近20万平方米。发掘时间自1981年-1989年。共开探方214个,探沟一条,揭露面积5370平方米。发掘史前时期房址36座,窖穴50座,窑址6座,墓葬17座。出土了大量的石、玉、骨、陶器,还有很多动物遗存,种类众多,既有家养类又有野生类。遗址主要包括师赵村一期至师赵村七期,其中师赵村五期为马家窑类型。

  林家遗址[4]位于甘肃临夏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处于大夏河东岸北端约2公里的黄土高塬上。发掘时间自1977年-1978年。发掘总面积近3000平方米。共发掘房址27座,灰坑98座,窑址3座。各类遗物共计3000余件。其中各种农业、手工业、狩猎和生活用具,共计2000余件。以石器为主,骨器次之,陶、蚌、角器等较少。发现有稷、粟、大麻籽等植物遗存。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遗存为主,时间上要晚于师赵村遗址马家窑文化遗存。

  鸳鸯池墓地[5]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永昌县东北河西堡附近,距离县城约20公里。自1973、1974年先后进行两次发掘,共清理墓葬189座。随葬器物中,有石器、骨器、角器、陶器和装饰品,其中陶器最多。按用途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三类。生产工具有石制、骨制和角制、陶制,其中骨制最多,石制次之。生活用具中主要是陶器,有容器与炊器之分,也有少量的明器。装饰品分为石饰品、骨饰品、牙饰品,另有石雕人面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发掘出土较多的细石器以及骨梗石刃刀等复合工具。该遗址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