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会理古城 南北共生的奇韵

时间:2020-01-05 02:34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一大早坐在拱极楼上喝茶,因为还没有几个人,安静、悠然,仿佛是只属于个人的时光。楼下的街道,两旁的店铺都还没有开张,时间像是凝固了。

 

  一大早坐在拱极楼上喝茶,因为还没有几个人,安静、悠然,仿佛是只属于个人的时光。楼下的街道,两旁的店铺都还没有开张,时间像是凝固了。我想象着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达官、商人、马锅头南来北往于这个重镇,人们擦肩而过,或者同桌而饮,便有了南北的文化共生。

  这是会理县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不远处湍急的金沙江成为川滇两省的自然分界线。有人称它边陲,实在不想再挪动沉滞的脚步;有人唤它边城,为自己走过那么远的勇气感喟。

  早在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建成了会无县,隶属越巂郡(今西昌)。这一年,是汉武帝开拓西南夷道失败后的第15年。西晋时期,越巂郡移至这里,时间长达140年。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会无县更名为会川县(隶属云南),一直到明朝洪武二十七年才再次归四川管辖。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改称会理县。有了悠久的历史,会理很容易得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头衔;而在2015年底,会理古城荣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滇康道上,会理坝子

  “前去穿会理坝子平坦走,四望一片稻田。两边矮山脚下,散布有村子不少。穿坝行约五里,走过一道跨在会理城河上的有顶大木桥(名为‘金带桥’),即到会理城郊……正午十二点,我们安全到达会理,由东门进城。”

  写下这段文字的人,叫曾昭抡,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教授。“1941年7月,乘暑假之便,组织川康科学考察团,经康省步行入川,作实地考察。”他们到达会理,从西昌步行进入彝区。这一趟历时101天、行程上千公里的远行,对于曾昭抡来说,算得上是兴趣盎然的旅行。

  曾昭抡颇有来头,他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弟弟曾国潢的曾孙,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1926年回国历任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他的妻子俞大絪则是曾国藩的曾外孙女,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先后在南京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任教。也就是说,曾昭抡与妻子俞大絪,是表兄妹。两人于1927年结婚后,感情甚笃,但为避遗传问题,他们没有子嗣。

  1941年7月12日,考察团一行11人抵达会理。“会理是一座典型的四川县城,虽现在业已划归西康,从人物、街道、建筑、店铺、风俗,种种方面看来,我们的印象,都是如此。城不算小,大约有一公里见方。鼓楼一座,位在城的中心。从该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向四个方向伸出去。城的东边,流着一条颇大的河,名为‘会城河’或‘会川河’。西祥公路,在此河东岸,靠着城墙,向北展出。紧贴城根,四周还绕着有一道窄窄的护城河。”

  曾昭抡在《滇康道上》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会理古城的模样。“会理的繁华热闹,真是当初意料所不及。原来我等心目中,以为这处逼近边陲的城市,必然相当冷落,和富民、禄劝,相差不多。一到此处,看见如此热闹,大令我们惊奇。不独云南外县,远比不上,就是四川腹地各处县城,赶得上会理的,也并不太多。清时西昌是府(宁远府),会理是州。可是自来会理就比西昌繁荣得多。据说在滇越铁路未通以前,由上海及外国运到云南的货品,是由长江达重庆,然后由川省经会理达昆明。同时自会理西行到三堆子后,溯金沙江而上,为当时自宁属通往大理的大道,由大理可以通到缅甸。”

  尽管只有短暂的两天半时间,曾昭抡似乎对会理印象很好。会理街道给他的印象是,四条大街和好几条旁街全部是用石灰三合土筑成,正街普通宽窄,路面异常光滑,只是需要当心雨后湿滑容易摔跤。巷子虽然较窄,大部分是铺得整齐的石板街。房屋建筑全部是旧式中国建筑,殊为整齐。各种店铺,当然是应有尽有,也就人气兴旺了。

  一座城池,街巷纵横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会理自古以来就成为了理想的栖息地。亚热带气候带来的丰富物产,潇洒的阳光褪去一路奔波商人的湿寒与倦意。人们开始习惯了漫步大街,老茶馆迎来人声鼎沸。

  现在的会理古城格局,自明初建立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全城南北长约1770米,东西宽约920米,古城总面积近25万平方米,内城和外城分为若干规矩的街坊,布局严谨有序。内城主要街道以钟鼓楼为中心,呈十字形延伸到四城门,成为东街、南街、西街、北街四条主要街道,组成了“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九,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的四街三关(即东关、西关、北关)二十三巷”的棋盘式格局。

  城中七条大街,街宽7米。临街铺面为活动铺板。店铺多悬门匾,木柱梁枋为栗红色;沿街的店铺有600余间,均为一楼一底的木板楼房,木楼上有镂空雕花木窗;青瓦屋顶,瓦楞上有垂吊的百草和青苔,色调古朴,亦构成了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街景轮廓。现保存完整的20条小巷,巷内多为清代建筑,路面为石板铺砌,加上形式各异明代以来的民居院落,组成了古风依旧的历史文化街巷。

  原先的小巷保留完整的还有20条:上巷子、中巷子、马王庙巷、钱局巷、明义巷、赵家巷、蒋家巷、东明巷、东城巷、会中巷、科甲巷、华兴巷、民主巷、胜利巷、和平巷、幸福巷、公园路巷、产生巷、节约巷、小巷。

  内外城的功能区分清晰:城西主要设置学署、文庙、公园等,属文化建筑群;城北以手工业者聚焦的小巷为中心,是客栈、旅舍建筑群;城中七条大街就是商铺街市;城中巷道是乡绅宅院、民居古建筑群;西北面则集中了官衙行署、道观寺院和戏楼、广场等大型建筑。正如陪同我采访的会理县文广新旅游局局长祁开虹所说:“会理古城的合理布局所体现出来的文明与科学,值得珍惜与重视。”

  无论新城的高楼大厦怎样日新月异,会理的核心在古城,而古城的核心在钟鼓楼。远远望去,钟鼓楼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耀出炫目的光彩,仿佛是要让人感叹它的雄姿。本来嘛,钟鼓楼又名“凌霄楼”。此楼始建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当时的会理知州主持修建,到乾隆年间两次改修和补修。咸丰十年(1860年)被毁,只有座基尚存。光绪三年(1877年),会理一位名叫马见田的致仕回家,一心想要修复。进京时,找人将皇家园林里的一个角楼描了下来,按图修建,终于建成了一座精雅而不失雄伟的楼台。

  中国的古典建筑历来讲究风水。清朝以前原本没有这钟鼓楼,为了弥补传统建筑文化上的“中轴空虚”,而在城中心的十字大街专门修建这一豪华建筑,形成了以钟鼓楼为中心的四面对称格局。

  2012年端午节开始,会理县又恢复了逝去近百年的钟鼓楼上晨钟报晓、暮鼓定更的传统仪式。每天早晚鸣钟击鼓,悠扬的钟鸣鼓磬声响彻古城街巷,已成为会理古城焕发文化积淀的雅韵。

  会理古城北门朝南的城门匾额上,题写有“永固北辰”大字。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即北极星,方位居中而众星拱之。此门的北面却题写“望帝”,让人猜测是遥望皇朝的意思。会理建置的历史是从西汉元鼎六年开始的,城池的建立则以元初修建的黄土城为标志,这就是今天的外城。后经过明清对外城的续建以及东、西、北三关,才基本奠定了这个由古道和大江交汇拱卫着的城池。

  自在小院,别有洞天

  如果问一下会理人,值得他们骄傲的地方到底在哪里?他们会漫不经心地回答,“去看看那些老房子,再去问问那些住在里头的人。”

  现存的会理古城民居主要集中在南北大街和两侧的东明巷、科甲巷,这三处民居又有明显区别,南北大街均为前店后院,东明巷多属普通居民居住区,科甲巷则是官宦人家聚集区。

  沐浴着阳光迈进胡家大院时,一袭浓浓的古意扑面而来。堂屋外的大柱上贴着手书的春联,楷书字体中透着汉碑的遒劲古朴。整个院子的居民源自同一个祖先,历经600多年也未曾改变,不像其他一些院落换了主人或来了新的姓氏,这胡家就守着明代的门窗走过了数十代人的青春年华。在外工作或定居的胡氏后人,会在每年的春节和端午回家祭祖,院里年龄最大者已近九旬,最小的还不满周岁,合了字辈的整整有五代人。

  一条科甲巷,固守着往日家园的人家还有许多。最大的要属吴家大院,它用四合五天井舒展演示与众不同的风姿,今天还为28户人家提供开放与隐秘的空间,同时也让植物、猫狗与房顶一样可以享受阳光的抚摸。吴家的风光停留在一块题有“大夫第”字样的厚厚的木匾上,光宗耀祖的牌匾至今仍是拥有它的主人的珍宝,平日里不见踪影,节庆时分成为科甲巷的一道风景。

  古时的科甲巷走出了许多鼎甲、进士和举人。一条狭窄的青石板街的两边,均是老宅旧居,大大小小的院落,无一例外有一进二进三进的纵深,处处皆是青石地、镂花窗、雕花梁,不仅是老古董,而且充盈着一种无形的、慵懒的、漫长的人文气息。

  会理人大多为外来迁入,北方忽必烈的后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后代,更有朱元璋从南京带来的兵士后裔。所以在会理,你看见北方的戏楼和四合院、南方园林厅堂、云南风格建筑的大象石雕以及别具特色的江南小院,一点都不奇怪了。

  唇齿留香,川滇味道

  会理是这样一个地方:资源富集,人们的生活相对富庶,不至于为生计而节衣缩食;优越的光热条件让这里拥有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天上地下,飞禽走兽、果叶根茎、蕨薇菌蘑,几乎所有在西南地区出产的山珍,都能在这方寻找到踪迹;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广袤的土地资源,更是为人们提供了丰厚的食材品种;自古以来较为便利的商贸交流,让各地的烹饪技艺在此交集融合,落地生根,为本地饮食文化的发达根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尤其是,因为地处川滇之间,云南的材料、四川的口味,或者四川的材料、云南的口味,成就了独一无二的会理美食。会理的厨师熟练地将云南特色的食材运用川菜的调料进行烹制,或者把传承于异乡的各色吃食大刀阔斧地加以改良;将汉族的烹调技艺和少数民族鲜活生猛的饮食习俗调和起来,把那些粗糙的原生态饮食精雕细琢成足以登上大雅之堂的菜肴。

  有时候,某个地方让人停留下来,或者远离他乡还很牵挂,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美食。会理人范竞马是中国少有的几个独步国际乐坛的男音歌唱家,尽管离开家乡在北京已经多年,尽管记忆了世界上无数的佳肴美味,但他最敏感的味蕾还是留在了家乡。“饵块是会理人的早餐,饵块的鲜汤原料是鸡汤,没有加一点多余的调味料……比起四川和全国来说,会理美食做法和材料都比较单一,但它就是吸引着你,让你经常念想起那些家乡的滋味。”所以只要有机会,范竞马一定会到处去寻找曾经的味道。会理古城 南北共生的奇韵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