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史前河南人平常都吃啥

时间:2020-01-05 02:35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温小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龙山时代是我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古国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核心区域,河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龙山时代是我国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和古国文明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核心区域,河南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最近,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在河南龙山文化考古中获得了一批新颖、系统的墓葬资料。11月20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的专家学者。

  “大分散、小聚拢”,基本是“家族墓地”

  “龙山时代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两个时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目前河南40余处龙山遗址的墓葬发现“大分散、小聚拢”特点显著。

  位于漯河市郾城区的郝家台遗址,经过前后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现74座龙山文化时期的墓葬。参与该遗址发掘研究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张海表示,郝家台遗址是龙山时期的先民直接在消亡的湖沼之上建立的最初聚落。从聚落的整体看,墓葬十分散乱,且基本以房屋或房间为分布核心,居葬之间不分离,体现了以家庭或大家庭为单元的丧葬形式。

  如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项目而发掘的淅川下寨遗址,发现龙山时代末期至二里头早期土坑墓27座,专家认为这或许就是家族墓葬。

  筑造这些遗址,需要动员相当程度的人力、物力,这样的社会内部应存在高低不同的等级。但是,这些墓葬均未显出明显的社会等级差异。魏兴涛表示,这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缺乏统一的、长期而稳定的政治组织,加之遗址中常见箭簇等武器,可知此时的中原动荡不安,而夏王朝就是在这样混乱的背景中诞生了。

  值得关注的是,龙山时代墓葬大多无随葬品,极少数有随葬品的墓葬,随葬品数量一般仅数件,顶多十几件。如淮阳平粮台遗址发现的14座龙山时代墓葬中,共出土遗物13件;郝家台遗址发现的74座墓葬中仅有8座有随葬品……且随葬品多数为日用陶器,如鼎、罐、壶、豆等。

  以水稻、小米为主食,食水稻者地位更高

  由于出土的随葬品有限,这使得以器物为对象的传统研究难以开展。考古工作者另辟蹊径,用现代科技手段“稳定碳氮同位素”分析骨骼遗存,开启了研究龙山社会的新视野。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周立刚对汝州煤山、淅川下寨、郾城郝家台、淮阳平粮台、正阳贾庄等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人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龙山时期的河南地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传统。一种是以小米为主食、食肉较少,这一特征与仰韶时期十分相近,反映了北方粟作农业传统在这一地区的延续。另一种以水稻为主食、食肉较多的饮食传统,明显体现了南方稻作农业影响。

  周立刚说,这两种饮食传统,在个别遗址上共存,如郝家台和煤山。遗存显示食用水稻的人群在河南龙山社会中具有明显较高的地位,而贾庄墓葬随葬特征也支持这一判断。该墓葬出土12件陶器,是目前豫南地区,甚至河南地区所发现龙山地区墓葬中随葬品较为丰富的一例,说明墓主人身份比较特殊,具有较高地位。

  “这两种饮食传统可能反映了南北方农业之间的交流。”周立刚说,但此时的交流并不是以一种和谐的形式出现,因为几乎不存在同时食用小米和水稻的个体,说明两种饮食传统并未很好的融合。

  那么,南北方文化交流究竟是以何种方式实现的?煤山和郝家台遗址中食用水稻的个体是南方移民还是受到南方文化影响的本地居民?这需要通过其他科技手段进一步探索。史前河南人平常都吃啥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