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这些历史名城值得一看

时间:2020-01-05 02:36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李淼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以及诸多有历史的名城,西安、洛阳、南京、开封等八大古都有自己的建筑、人文述说着各自的风采。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以及诸多有历史的名城,西安、洛阳、南京、开封等八大古都有自己的建筑、人文述说着各自的风采,在国务院批准的近15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多少值得去看一看,转一转,细细品味,慢慢回味。

  山东曲阜

  山东曲阜作为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古为鲁国国都,是孔子故里,被誉为“东方圣城”、“东方耶路撒冷”。这座总面积895平方公里的城市不仅拥有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还是一座王牌旅游城市,也是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孔庙、孔府以及孔林自不必说,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在这座古老的城市中,有各类文物古迹600余处,存金元明清古建筑1300多间,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古树名木17000余株,库藏文物十万余件,孔府明清文书档案六万余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曲阜,千万不要错过有名的孔府宴,这里的每一道菜几乎都有典故,不仅美味,还有文化的沉淀。孔府宴是历代衍圣公接待贵宾,袭爵上任,祭日、寿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菜品以北方菜为主,流传至今孔府宴逐渐集全国各地之精华,成为鲁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孔府宴烹调手法多样,以炸、烧、炒、蒸为主,其名菜主要有:神仙鸭子、一品海参、把儿鱼翅、霸王别姬、雪里闷炭、八仙过海闹罗汉、孔门干肉、花篮鳜鱼、一品豆腐等。

  安徽歙县

  歙县,故名歙州,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北倚黄山,东临杭州,南接千岛湖,徽州六县之一,是徽州文化和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徽菜的主要发源地。文房四宝中的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即为歙县,有“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中国徽文化之乡”等美称。

  歙县古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并称为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都。在这里,秀丽山水与古朴建筑交融汇合,进入歙县,仿佛踏入清丽的山水画廊,又仿佛走进了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歙县的饮食都属于徽州菜系。而徽菜在烹调方法上擅长的是烧、炖、蒸、熘,提倡原汁原味。在歙县臭鳜鱼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肉质醇厚入味,俗称“腌鲜鱼”。铁板毛豆腐也是歙县的风味小吃,味道奇特,鲜而不腻。问政贡笋则是采用歙县问政山的竹笋,清香脆嫩,回味无穷。还有太白鱼头、刀板香、石头粿等都是有名气的美食,令人馋涎欲滴。

  江苏泰州

  泰州,简称“泰”。南唐时为州治,取“国泰民安”之意。泰州有2100多年的建城史,千百年来,这里风调雨顺,安定祥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水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复式城河,让泰州拥有了中国鲜有的水城格局。造型各异的古桥倒映在水面上,千年文化默默流淌。在泰州,凤城望海楼、溱湖湿地公园、大纵湖风光带、乔园以及古寿圣寺、郑板桥故居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在泰州,吃早茶是最讲究的,这里的人比其他地方更懂得“早餐要吃好”的道理,烫干丝、蟹黄包和鱼汤面是当地人必点的老三样。蟹黄汤包是中华四大名点之一,享誉大江南北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其特点:稠而不油、油而不腻、皮薄如纸、汤多味美;刚出笼时“放在盘里如座钟,夹在筷上像灯笼”,蟹油金黄,轻轻晃动,宛如一枚软壳蛋。品尝汤包要记住十二字要领:“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由于泰州的地理优势,这里的螃蟹、河鲜也是早有耳闻,长江三鲜包括河豚、刀鱼和鲥鱼,都是极其鲜美的。

  泰州作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于近日在北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中国泰州(北京)科技周”。以“汇智泰州 创赢未来”为主题的科技与人才对接会,让人民看到泰州敞开大门,招才纳贤。泰州市委书记曲福期待有更多的大院大所、重点项目和高端人才携手泰州、落户泰州,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一起圆梦泰州、赢在泰州。这些历史名城值得一看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