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长桥映月:月落年年人迹古,往来疑在画图中

时间:2020-01-05 02:36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杨家毅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古塔凌云”指位于通州北城的燃灯佛舍利塔。燃灯塔历史十分悠久,民间有“先有燃灯塔,后有通州城”之说。该塔为双束腰莲花座,共有十三层,抬头仰望,宝塔直入云霄,在蔚蓝天空的背景下,白云缓缓浮动。

 

  “古塔凌云”指位于通州北城的燃灯佛舍利塔。燃灯塔历史十分悠久,民间有“先有燃灯塔,后有通州城”之说。该塔为双束腰莲花座,共有十三层,抬头仰望,宝塔直入云霄,在蔚蓝天空的背景下,白云缓缓浮动,被塔刹分割,微风拂过,铃音清脆,甚是壮观,这就是“古塔凌云”景观。清光绪年间通政司副使王维珍有诗云:

  千尺巍峨塔势雄,

  层霄矗立障天风。

  半空铃语云间碧,

  元夕灯光顶上红。

  多宝自应真佛现,

  题名不与曲江同。

  潞亭作镇城楼北,

  终古祥雯五色龙。

  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八景”,那么“八景”这种文化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目前较一致的看法,“八景”的由来与特定的文人绘画紧密相连。古人有在屏风上作画的习惯,而屏风一般为四扇。用于宽大厅堂时,要将两座连接起来,合为八扇。相连接的八扇上,绘一组内容相互关联、风格相互统一的系列画,或山水、或人物、或花鸟。

  最早将“八景”绘成画的是北宋画家宋迪,他将湘阴、岳阳、衡山、衡阳、桃园、零陵等七地八景点的优美风光绘成潇湘八景图。沈括在《梦溪笔谈·书画》中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山远水,其诗意之作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潇湘八景”一问世就受到社会追捧,并被争相效仿。各地纷纷找出本地的八景,并用四言诗句命名。

  说起通州八景,有不少人已经很陌生了,因为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历史的演变,有很多景致都不存在了。“通州八景”植根于通州独特的文化土壤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通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通州八景首次出现于明代嘉靖乙酉年(1549年)的《通州志略》中。南京吏部尚书杨行中是明代通州人,因“素远严嵩”,终被“嵩党劾罢”归家通州。他应知州汪有执之请,约集数人编纂《通州志略》,丙午年(1546年)初稿成。通州八景被编列于卷之一的“舆地志景致”栏目中,依次为:古塔凌云、长桥映月、柳荫龙舟、波分凤沼、高台从树、平野孤峰、二水会流和万舟骈集。本版此前刊发的“通州塔影”一文对燃灯塔作过详细介绍,本期的品读就简单介绍古塔凌云景色,并详述长桥映月、柳荫龙舟和波分凤沼的来龙去脉,其余四景留在下期介绍。

  长桥映月

  月落年年人迹古,往来疑在画图中

  “长桥映月”景观描述的是通州八里桥。八里桥正名叫永通桥,因位于“州城西行八里许”,而被老百姓惯称为“八里桥”。远观此桥,为拱形石桥,横跨通惠河上,桥面铺上了沥青,与两边的公路连接,车来车往,与普通桥梁并无不同之处。实际上,此桥大有来头。明代国子监祭酒李时勉撰文的《敕建永通桥碑记》,对八里桥的建造缘由、过程都有详细记述:通州在京城之东,六合之上。凡四方万国贡赋由水道以达京城者,必荟于此,实国家之要冲也。由州城西行八里许有河,盖京都诸水会流而东者。河虽不广,而水潦沮洳。每夏秋之交雨水泛滥,尝架木为桥,或比舟为梁,以通道往来。数易而速坏,舆马多致覆溺,而运输者尤为艰阻,劳费烦扰,不胜其患……

  碑文内容信息很丰富,有几点对我们很有意义。一是此桥是在皇帝的亲自过问下修建的,属于敕建,而且皇帝亲自赐名,说明此桥不同于一般的桥。二是此桥始于正统十一年八月二十七日(1446年9月7日),告成于十二月十九日(1447年1月5日),建完桥后还修建了河神庙和牌楼,说明朝廷是十分重视的。三是从技术上说,此桥采用三券石拱桥,不仅有利于承重,而且有利于减少水的阻力,符合力学原理。券与平底之间镶嵌铁进行固定,为提高分水的坚固度,又在分水尖上加三角铁柱,有效减少了河水对桥墩的冲击。据有关资料显示,此技术在卢沟桥也有应用,这在当时是比较先进,也是很成熟的技术,体现了高超的智慧。

  修建后的八里桥为京东要塞,同京西的卢沟桥、北部的安济桥和朝宗桥、南部的宏仁桥(又叫马驹桥)并称为拱卫京城的五大名桥。八里桥是进出京师的要塞,又控制京通的粮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明清时期,朝鲜使臣在日记中多次记载八里桥,称八里桥“宏敞延袤,非他桥可比”。据当时的朝鲜使臣徐长辅描述:“天下漕船皆萃于此,桥南数米立石,而题其面曰:漕船停泊处。”可见,八里桥是京通间一处重要建筑,从通州石坝码头到京仓的漕船都要从桥下经过,它也是京通四十里石道起始处的标识。

  当时的八里桥繁华异常,朝鲜使臣柳厚祚记载:“南京货商彩船,来留此处,故一行已先进北门,余则向东门而下,河水稍减。南船不能来到,但燕船之泊于河岸者,难数其几许。而皆降帆铁索,船上覆长板,板上作屋,且仓廪之富实,甲于燕京。盖天下漕运之船,云集江边,百官颁禄自此中辨出。而春夏之间,帆樯如束,连续十余里。”从八里桥开始,“此路左右,第宅相望,朱门粉壁,照耀人眼”。

  传说乾隆曾带着刘墉、和珅路过八里桥。见到壮观的八里桥,乾隆心情大悦,突然得出一上联:“八里桥何为八里?”命二位爱卿对下联。和珅想了半天没对上来,只好叫刘墉来对。刘墉早想好了下联,说道:“三间房岂止三间?”不仅对仗公正,而且八里桥和三间房都是通州的两处地名。可见,刘墉不仅才学高,而且对通州的历史、地理了然于心。当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在《清实录·乾隆朝实录》等正史上都没有记载。

  关于“长桥映月”景观,历史上不少文人雅士都有诗文记述。长桥当然指的是八里桥,映月则指中秋之夜,三孔桥洞中各映着一轮明月,皎洁的天空中月如银盘,清清的河水中月影浮动,水月交辉,衬托着洁白如玉的长桥,使人疑在画中。

  清代通州知州吴存礼是这样写的:银河忽驾彩虹来,俯瞰波光曙色开。历历清霜晴草木,晖晖皓月照池台。桂宫若引浮槎客,蟾窟应舒题柱才。吟眺壕染莹洁甚,冰心相映即蓬莱。

  清朝后期,随着国势衰微,扼守京师东大门的八里桥见证了近代中国屈辱的一幕。1860年8月21日,英法联军自天津登陆,北犯京城。清政府派曾格林沁率领八旗兵,在此阻击“洋鬼子”的长枪利炮,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里桥大战”。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也就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二年,日军为侵略需要,修筑京通间柏油路,将桥两边垫高,将桥陡坡削平,就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对此次修改“往来称便”。

  由于历史的沧桑巨变,八里桥周围环境变化很大,通惠河早不行船,水草丛生,“长桥映月”的美景很难寻觅。幸好桥栏望柱上的石狮子和桥下四只圆雕镇水兽,依然坚守于此。长桥映月:月落年年人迹古,往来疑在画图中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