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穿越时空 感受西藏原始文化

时间:2020-01-05 02:38     来源:西藏商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卡若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昌都市区以南12公里的卡若村。它是西藏3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藏学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管是茶马古道的马铃叮当,还是盐井白盐的耀眼银光,粗犷豪爽的康巴人用不同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故事。同样,昌都也是一个文化厚重的地方,这里有着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这里也有着惊险刺激的徒步线路。

  新石器时代遗址不断被发现

  卡若遗址和小恩达遗址都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卡若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昌都市区以南12公里的卡若村。它是西藏3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藏学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海拔最高、经度最西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79年西藏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组成的卡若遗址考古队正式发掘。迄今为止,共揭露遗址面积1800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遗迹31座,出土文物数万件。

  遗址中发现的房屋基址,叠压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建筑遗迹有两层叠压关系,为半地穴式草拌泥墙建筑。晚期建筑遗址为石壁建筑,通过从地下发现的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的标本,说明古代卡若村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他们遗留的各种生活用品中,除了实用的需要以外,还能看到审美观念和艺术的萌芽,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贝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市的民族相互交换而来的。说明尽管西藏和其它市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通过发掘,可以初步认定:卡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原始村落,村落布局有一定规模。卡若遗址位于澜沧江畔,为川、滇、藏三地的枢纽,又是古代南北民族的交通要道之一,对于昌都的深入研究,可能帮助人们了解古代西南民族的迁徙、分布的某些环节。就目前材料可知,卡若遗址的文化北与黄河上游甘、青市的新石器文化,南与云南境内的龙川江流域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同时,从卡若遗址出土的数量最多的是石制的生产及狩猎工具,其中包括打制石器、细石器和磨制石器三种,有不少是用于猎获的石刀、石镞、石球等,以及猎获的各动物中,西藏原始体育形式可得到印证。

  卡若遗址之后,再次在卡若区发现了小恩达遗址。小恩达遗址的年代从打制石器、细石器、磨制石器三者并存,而且以打制石器为主的情况来看,处于新石器时代。小恩达一直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属于卡若文化的范畴,但又比卡若有着明显的进步。

  茶马古道将昌都各地穿成串

  正如前文所说,除去芒康、八宿、左贡、卡若之外,茶马古道还途经了察雅、江达、类乌齐、洛隆、边坝等地。而在这些地方,除了能够发现茶马古道的遗迹之外,还有着诸多有意思、有故事的地方。

  察雅的萨嘎日初宝塔林、卓玛温泉等,江达的岗托民俗村、波罗古泽木刻之乡等,西部边坝的金岭冰湖·沙棘林、洛隆的硕多古镇等,类乌齐的长毛岭马鹿栖息地等都有着自己独具一格的韵味。同时,为了满足更多人一探茶马古道的究竟。昌都市还特地开辟了西藏芒康重走茶马古道徒步游线路,从盐井纳西民俗村出发,经过千年古盐田景区,依次到达天主教堂-岗达寺-文成公主庙-觉龙桃花沟-查贡沟温泉-恰拉山十八弯-霍吉顶牧场-徐中乡-苦笑庙-堆俄龙-金珠村-莽措湖景区-邦达仓故居,到达芒康县城,全程徒步,沿途不仅可以体会茶马古道的险峻,同时,也能在重走茶马古道中找到当年的繁华。

  此外,昌都地热资源丰富,在全境各处都分布着大大小小,功能不同的温泉。同时,湖泊资源也在昌都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措又一措”,惊艳着你的眼球。穿越时空 感受西藏原始文化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