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古迹 > 正文

良渚古城: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时间:2020-01-05 02:41     来源:文汇网     作者:陈佩珍 蒋萍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从1936年余杭县良渚镇人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良渚考古经历了不少坎坷:最初它被认为是受山东龙山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晚期黑陶文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良渚古城中的反山、瑶山两个遗址被发现。

 

  从1936年余杭县良渚镇人施昕更发现良渚遗址,良渚考古经历了不少坎坷:最初它被认为是受山东龙山文化影响而形成的晚期黑陶文化,直到上世纪80年代,良渚古城中的反山、瑶山两个遗址被发现,出土的玉器超过了以往良渚玉器发掘的总和,一股研究良渚玉器的热潮迅猛形成。此后,良渚文化不仅成为中国史前独立的考古学文化,还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组成部分里的区域型考古学文化。2007年,良渚古城被发现,良渚古城在华夏大地古国林立的状态里,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中国考古协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先生认为,良渚古城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良渚古城是整个良渚文化的核心,它与良渚玉器等一同构成良渚文明的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过去一年,良渚古城有两大重要发现:宫殿区莫角山遗址东侧的河道中发现了大量玉器、石器、漆木器等高端手工业相关的工具和半成品,考古学家由此推测两岸高地曾经是良渚古城内的作坊区;莫角山遗址的南端发现了足有20万斤的碳化稻谷堆积,这说明当时的良渚古城中已经有大规模的粮食仓储。

  “至于这些粮食从哪里种植、从哪里运来仍是待解的谜团。目前考古团队已经制定了接下来的规划,将围绕资源与环境、水利与工程、技术与工艺等方面对良渚古城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对文汇记者说。

  “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300年,创造出了非凡的物质成就、形象的图像符号、统一的精神信仰、分化的社会阶层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政权组织,为中华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典型的物证,是人类共同的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良渚古城的城市规划领先1500年

  良渚古城遗址由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与遗址功能直接关联的自然地形地貌组成,占地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其中城址面积约为631万平方米,由宫殿区和外城呈向心式三重布局组成,类似后世中国都城的宫城、内城和外郭城。古城北部和西北部还分布着由11条水坝构成的规模宏大的水利系统。

  2007年11月,杭州市政府和浙江省文物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经过18个月的努力,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遗址得到确证。良渚古城当时就被誉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圣地”。

  良渚古城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提供了重要实证。被普遍认可的原因有两个:在世界同期和全国范围都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清晰的古城格局;古城外围有大型的水利工程,中外考古专家都觉得极其罕见。

  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来自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世界水利专家弗农·斯卡伯勒教授表示,良渚遗址考古证明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处在相同的时间点上,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

  “近年来我去了很多国家,看了许多水利系统的建筑,对比之下良渚古城的水利系统更加完善,良渚古城遗址的研究成果,不仅使中国水利系统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很多年,更对当时的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辛辛那提大学的另一位教授凡诺·斯卡伯勒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掘过程可以成为世界考古界借鉴的重要经验。

  此外,从社会等级的分化来说,良渚古城中的反山、瑶山、张家山、文家山等不同等级的墓地证明良渚社会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等级分化的现象,至少可以分到四到五个等级,说明社会阶层的分化,这也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蒋卫东认为,随着不断地考古发掘,良渚古城成为“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实证理由更加充分,特别是良渚古城庞大的水利系统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组织的管理能力。

  通过对大型水利系统的多方面研究发现,该水利系统可能具有防洪、运输、用水、灌溉等多方面功能,与良渚遗址群及良渚古城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

  “良渚古城里发现的河道基本上是人工开挖或者是经过人工的改建,河的两岸一般用竹编或木杈伏岸。美人地河道的两侧在良渚时期进行了三次以上的木板伏岸,木板的底下还分布着横竖交叉的枕木。这说明在生产生活中,良渚百姓在垃圾淤塞河道后,通过疏理又进行木板疏岸,对水资源的管理经过了一个反复的过程。”蒋卫东解释。

  良渚古城城址区及水利系统均为人工堆筑而成,工程极为浩大。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的土石方总量达1005万平方米。去年,通过碳14分析,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良渚古城的历时性研究取得了新进展。研究员王宁远告诉记者:“原先我们只知道良渚古城内有什么东西,但是哪个东西先建、哪个东西后建,我们是不知道的。去年的碳14分析后,我们大致可以排出一个营建顺序:水利系统——宫殿区——王陵区。水利系统建了一两百年后才建设了城墙,先建内城再建了外城。”

  这样的城市设计在王宁远看来是很了不起的:“良渚人创造的规模庞大的城市系统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莫角山宫殿区堪称中国最早的宫城,宫殿区的面积要远远超过年代更晚的龙山时代的石峁、陶寺和夏代的二里头的宫殿区或宫城。宫殿区、内城、外城的格局类似后世都城中宫城、皇城、外城的三重结构体系,这是中国最早的三重城市格局,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以8平方公里的外城计算,其占地规模一直领先了1500年,直到距今3500年前后的郑州商城才被超越。”

  去年在莫角山遗址南端新发现的20万斤碳化稻谷除了揭示良渚城内有大量的粮食仓储之外,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为良渚古城已经具备城市的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整个良渚古城城内和近郊,都没有发现水稻田,也没有发现比较集中的稻作农耕工具,所以这个粮食应该是‘外来的’,城内没有农民。就跟我们现在的城市是一样的,城乡分野和社会分工很具体,良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城市,有明确的城乡分野。”王宁远的这个论断令人耳目一新。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