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故乡 > 正文

乡愁是如歌的岁月

时间:2020-01-05 04:06     来源:三晋都市报     作者:李明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育过我的乡村,看到曾经摸爬滚打过的土地,感到那高低错落、不成规矩的梯田是那么的熟悉,那弯弯曲曲、坡坡坎坎的土路是那么的亲切。

 

  育过我的乡村,看到曾经摸爬滚打过的土地,感到那高低错落、不成规矩的梯田是那么的熟悉,那弯弯曲曲、坡坡坎坎的土路是那么的亲切,但看到祖祖辈辈居住过的古老窑洞和砖土结构的木屋如今因没人居住而破败不堪,却又心生感慨,不免产生了一种无奈的愁思。

  这种愁思,是对生长的地方和经历过的一些事情的重新唤起和还原。这种被唤起的“愁”,虽然一件件、一桩桩、一幕幕都历历在目,如昨似新,但永远无法穿越时空,不管是遗憾,还是感悟,不管是伤感,还是仇恨,都永远定格在过去。这种被还原的“思”,用现在的思维和眼光去判断彼时彼刻的事情和人情,虽然可以判明对与错、善和恶,但时已过,境已迁,人已变,再去辩解又有何意义?又有何用呢?失去的已经失去了,得到的已经用尽了,忧伤的已经伤心过了,冤屈的已经悲哀过了。这是人生中一段永远无法割舍、不能忘却的故土情怀,是永远值得怀古思敬、值得回望的乡愁故事。这种睹物思人、见境忆事的真实再现和难忘回忆,大概就是常常引发人们产生乡愁的重要因素吧。

  这次回乡,产生的乡愁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追怀,而且是对现在乡村的变化之大和长久以来的凋弊产生的忧愁,这种忧愁更是由衷的难解和不堪。小学、初中和高中,直到1980年上大学前,我的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都是在家乡度过的,那是我所生活的乡村最为热闹非凡、轰轰烈烈、大干快干的时期。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和经历过这个时期,知道这个时期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从建立人民公社到进行农村社会主义教育,从推行农村集体大食堂到全民大炼钢铁,从农村工作队驻村驻队到农业学大寨,从贯彻中央农村工作60条到农村大跃进等等,一系列农村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把亿万农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推向了高潮,奠定了农村稳固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模式。农村的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了,农民以生产队为组织单位,集体出工、集体劳动、按工计酬,生产的粮食交够国家统购公粮后,再按工分多少分配粮食,虽有差别,但还算公平。这一时期,我是亲历者、见证者,虽然我的户口不在村里,不是一个正式的劳动者,但迫于生活之需和奶奶、父母的教诲,我和姐姐、弟弟常常利用学校放假和星期天的时间,以未成年人的身份全天候地参加队里的各种劳动。农村的各种农活,我们姐弟全都干过,比如,用牛犁地、耙地,赶驴车,拉庄稼,运肥料,喂牲口,割麦子、高粱和玉茭,锄地,施肥,打农药,摘棉花,还在晚上看过庄稼,用独轮车平过田整过地,不一而足,生产队的每一块田地都留下过我们的脚印和汗水。

  时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实行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分田到户,责任到人。当时我刚刚参加完高考,正在家里等录取通知书,因此亲自参与了生产队制订的分田到户方案,地块按照贫瘠肥瘦、远近好坏等分为三种类型,按人头测量分到各家各户。这是我最后一次参加农村集体劳动,从此以后,生产队就名存实亡了,再也没有队长派工、集体劳动的形式了。社员们自由劳动,自主选择种什么庄稼,各自管理、耕作、收获自己的田地。分田到户后的第一年,各家各户的粮食迎来了大丰收,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心花怒放、喜笑颜开,因为有了吃不完的粮食。这是农村的一次飞跃。

  眼前的乡愁,使人愁不开颜的是现在乡村基本成了空壳村、空心村。究其原因,其一,因为村里的小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撤掉了,每年都有上百名到了上学年龄的儿童,需要年轻的家长和亲朋好友自寻出路,选择合适的学校送孩子上学。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小小年纪的孩子上学,需要有大人的管护,家长只好投亲靠友,或者选择在学校周边租住房屋。一些条件好的则购买住房,以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如此一来,很多有小孩上学的家庭,都不得不离开了原住村,成为现住村的准村民。这种情理之中的无奈之举,造成了痛苦与快乐交织的现状。

  其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种地收入有限,再加上农活不多,农闲时间很多,为了改善生活,身强力壮的人都选择外出到各个地方打工挣钱。这无疑又造成了一大批农民背井离乡,成为生活在城市边缘的农民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异乡人。好在上了年纪的这一代农民还算珍惜土地,不管是种粮食作物,还是种经济作物,土地还在被勤勤恳恳地耕种着,没有出现撂荒的现象。只是退耕还林和村民种植核桃、槐花、花椒、苹果等经济作物,使种粮面积有所减少。但令人忧虑的是,现在50多岁的农民的第二代、第三代都不可能再回到他们父辈或是爷爷辈出生成长的农村去了,造成农村空壳是必然的。这个问题已经很现实地摆在眼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不觉使人产生忧愁。

  乡愁使人忧愁的另一个现实问题,也是更为严峻的问题,就是现在农村留守的老弱病残、鳏寡孤独们,随着时间的侵蚀,若干年后农村由谁来居住支撑,土地由谁来耕作管理?没有人耕作土地,粮食问题怎么解决,民以食为天,没有粮食,人将怎么生存?靠国外进口,肯定不是一个根本的办法。记得几年前,有人专门研究过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不管从哪种观点和立场上谈论这个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毕竟土地是生存之母啊!

  乡愁是一个美丽的、令人怀古的文学名词,乡愁又是一个丰满的、令人向往的心路追寻。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以诗歌、以散文,以精神、以思想,寄托了多少美好的遐思,进行了难以胜数的脍炙人口的歌咏、赞美、描述和追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都是人人皆知的乡愁名篇佳作。乡愁这个话题,既可以穿越过去的时空,成为美好或者离愁的情思,还可以成为今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一种眷恋。

  我之所以产生乡愁,是因为和奶奶、姐姐、弟弟有十几年的时光在农村度过。那时,爸爸是县文化局副局长,在县里工作,妈妈是人民教师,在公社学校教书,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他们特别崇尚勤奋敬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我们姐弟们只好和奶奶居住在村里。所以我以为,只要有亲人在的地方就是自己的故乡,怀故乡之情就是一种美好的乡愁。漂泊在外的游子,唯有仁善和睦地认真工作、快乐生活、努力学习,就是对乡愁的最好诠释,也就是如歌的岁月静好。乡愁是如歌的岁月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