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故乡 > 正文

田之章:听古今

时间:2020-01-05 12:01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田之章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小时候,每当孩子们淘气的时候,母亲总会说:“去,听大妈讲古今去。”于是,大妈身边很快就围了一帮小孩子。

 

  小时候,每当孩子们淘气的时候,母亲总会说:“去,听大妈讲古今去。”于是,大妈身边很快就围了一帮小孩子。讲到最后,大妈必归结到这一句:“古今长,古今短,爱听古今的娃娃不要脸。”于是,小孩子们又在哈哈大笑中一哄而散。

  长大了,慢慢地才知道,“古今”这一乡间俗语,是很古老的一个词了。在韩文公韩愈的诗里,就有“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的话。后来,又在清人徐仲可的笔记里,看到一则记载:“儿童叟妪皆有历史观念,于何征之,征之于吾家。”他说,光绪年间,他家住在萧山。他的儿子新六刚刚七岁,每自塾中归来,家里的佣人赵馀庆就给他讲戏剧里演的故事,如《三国志》《水浒传》等,新六听了,高兴得手舞足蹈。后来搬到上海,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都喜欢听姓杨和姓王的老婆婆说话,她们所说的也是戏剧中的事。“杨京兆人,谓之曰讲古今。”京兆,就是现在的西安。那时我的家乡,正属京兆,而“古今”一词,也正合于我们的乡谈。

  再到后来,看到北京人刘继庄在《广阳杂记》里说:“余观世之小人,未有不好唱歌看戏者,此性天中之诗与乐也;未有不看小说听说书者,此性天中之书与春秋也。”这才终于明白,听古今,并不算什么“不要脸的事”,而是古已有之的人的天性。老人们如此说,那是讲故事的手段,起着“且听下回分解”、调动小孩子兴趣的目的。

  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乡谈之所谓“古今”,类似于今之书面语“历史”。古亦今,今亦古。古可以鉴今,今亦可证古。听古今,可益人性情,启人心智,使人灵窍,使人清醒。“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之,则俗尘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也!”宋代文学家黄庭坚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把古今的益处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古人以史比镜,或冠以资治。历史好像一座孽镜台,能给我们照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谁创下千秋基业,惠及子孙后代;谁犯下深重罪孽,殃及后代子孙。它也像医案,在这本总账上,记着国民的疾病与健康、症候与结果。人们看了未必找得出方剂,可以去病除根,但至少总可以自肃自戒,警惕不要再犯同样的病。再好一点,从这里看出些卫生保健的方法来,也说不定。历史又像是路标,它立在民族前行的无限行程的路旁,一方面记录经过的里数,一方面指给我们:这里是连续的转弯,需要减速并谨慎驾驶;那里是平坦的大道,但也不能太快,防止平路有倾险。

  明代史学家王夫之说:“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国外的史学家也说,历史的用处,是在警告我们不要再如此。这些话,都说得很对,也说得很好。我们读历史,知道一点过去的事情,看看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从而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古人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我们平常也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正是同一个意思。

  明代的何良俊,任翰林院官员时,到南京首谒名臣双江先生。先生问:“别来二十年,做得甚么功夫?”何对曰:“二十年惟闭门读书,虽二十一代全史,亦皆涉猎两遍。”不料先生说:“汝吴下士人,凡有资质者,皆把精神费在这个上。”言下之意颇不以为然。何听了也不大痛快,在他的笔记里写道:“夫三代而下,以至于今,越历既久,凡古人已行之事,何所不有?若遇事变,取古人成迹,斟酌损益,庶有依据”,如果师心自用,一遇变故,则茫无所措,遂至于率意定方,误投药剂,“非但无救于病,其人遂成沉痼矣”!何良俊重历史,这番话,说得其实是尽情理、有道理的。

  明末著名思想家顾炎武,也在其代表作《日知录》里感慨:“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在他看来,文人的“华而不实”与“无足观”,都是“不通古今”的结果。在这位学问家眼里,这样的人是算不上真正的文人的。

  古今类似于历史,但与历史中的正史还稍有区别。所不同者:正史好像人家祖先的神像,画得特别庄严一些,从这上面可以看出子孙的面影;古今则更有意思,那是行乐图小照之流,更充足地保存真相,往往令观者拍案叫绝,叹遗传之神妙。

  不管怎么说,在儿时的记忆里,听古今总是一件愉快的事。明代文学家、“公安派”代表人物袁中道在给其大姐五十岁写的寿序里,深情回忆了姐弟三人围坐在祖母身边,一起听大哥、后来同是“公安派”代表人物的袁宗道讲古今的情形:

  “每寒夜,祖母燃柴,呼四人坐。伯修喜谈说古今事,姊喜听,惟恐语止,煮茶款待他们。伯修复说鬼神奇怪事,并缘饰添加以相恐吓。姊与予皆胆薄,灯火明灭,风吹纸窗,真如有物至,大骇啼而走。伯修拊掌大笑为乐,如此以为常。”正以此故,“姊于经史百家及稗官小说,少时多所记忆”。

  听古今、说古今,亦可见古今人情相去不远。田之章:听古今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