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故乡 > 正文

只要走在胡同里什么烦心事瞬间都没了

时间:2020-01-05 12:28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杨庆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我1939年出生在北京,从小在地安门西楼巷胡同里长大,也算是老北京了。后来,搬家到北五环,隔三差五的心里总惦记着上趟地安门溜达溜达。感觉只要走在胡同里我心里就特豁亮,什么烦心事瞬间都没了。

 

  杨庆生(77岁,工程师)

  我1939年出生在北京,从小在地安门西楼巷胡同里长大,也算是老北京了。后来,搬家到北五环,隔三差五的心里总惦记着上趟地安门溜达溜达。感觉只要走在胡同里我心里就特豁亮,什么烦心事瞬间都没了。

  现在很多人一提起老北京,都会提起“四合院”。其实,老北京很多人是在大杂院里生活的,而真正够规格、能称为“四合院”的院落,绝非一般人所能拥有。我住在靠近地安门内的一个胡同里,挨着门数,我觉得没一家够得上“四合院”水准,就是独门独院的也都是找点地方就盖上小房了,远远达不到“四合院”的规模和标准。

  大杂院的显著特点是街门从早到晚都大敞开,一个大院住着十户八户的,要是关着街门,各家各户出来进去的太麻烦。您要是到大杂院里去找人,只要站在当院喊一声就行了。“刘先生在家吗?”刘先生家里要有人,就会应声了。要是刘先生家里没人,街坊就会有人搭茬儿。不定哪屋就会出来人:上下打量一下来人的模样长相,然后说:“您找刘先生啊?他们一家子,今儿个逛隆福寺去了。您后半晌再来一趟吧。”

  这位转身往外就走,街坊还得问一句:“您贵姓啊?”“我姓孙,您一提南城姓孙的他就知道啦。”“您慢走。”街坊还往外送两步。这就是北京大杂院的风格。谁要是上街买菜呀,没有蔫不出溜地走的,都关照一声:“杨大妈,我上街买点菜去,您带点什么吗?”“你要去给我带两条黄瓜回来吧,中午吃炸酱面嘛。”“行,您受累给看着点门。”您真要是出门时间长,那您就得锁门了,但就这样,您还得跟街坊打招呼:“他二嫂子,我上孩子他舅舅家去一趟,您给照顾点门。”

  等到天黑时,上学的、上班的都回来得差不多了,这街门就关上了。谁要是再回来,那就得叫门了。门上有门环,那不能敲,谁知你是找谁的呀?各家有各家叫门的“暗号”,大都是点着孩子的名字叫:“愣子!”这一嗓子,夜深人静,极富穿透力,愣子家的人正支棱着耳朵“听门儿”呢,“来了,来了。”边应着,人就走到街门口了。有的家住得靠里的,外头叫门保不齐听不见。外头喊两声,本家没答应的,住靠门近的就出来人当个二传手,冲着里头喊一声:他二嫂子,愣子他爸回来了。关系好点的,就过去把街门打开了:“回来了,二哥,今儿个比往常可晚点了。”“可是呢,让您受累了。”说话间,二嫂子也听见动静了,忙迎出来了。

  那时候,都没电话,遇见点事儿,一是等,二是猜。有时等得五脊六兽的。有人家的后墙是临胡同的,晚上回来,只要在后墙轻轻地敲两下,等你走到门口时,街门就会适时地打开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幼年印象最深的是旧时胡同中的黑暗。

  又长又窄的胡同,虽说隔不远就有立灯,可是能亮的灯却很少。即使路灯能亮,高高的灯杆上悬着一点橘黄色的光团,投到地面上是一片朦胧。当你走到这光团下面,向前后望去时,竟是格外的黑。那时,路灯经常不亮,除了灯泡寿命和管理的原因,更多的是人为的损坏,灯泡被偷(所以有时灯泡外还要加一层铁丝编的网罩);灯泡也常常成为顽童练习弹弓的目标。这样,夜间的胡同就常常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黑胡同。

  走黑胡同是挺有讲究的。那时候人们受经济条件所限,手电筒还是奢侈之物,有点身份的打个纸灯笼。大部分人就都是摸着黑走了。敢走黑胡同,哪儿有坡、有坎儿,特门清,真得有闭着眼睛能走到家的能耐。天冷的时候,更麻烦了,送水车会在每院门前,留下一汪积水,时间不长就结冰了,你不知底,一脚踩上,就摔个“地出溜”。走在黑胡同,再赶上三九天,真是有点瘆得慌。所以常听见有人走黑胡同时,喊几嗓子,给自己壮胆: “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

  夜黑人静,这一嗓子能喊出两条胡同去。甚至,能起到叫门的作用。快到自家门口时,喊这么一嗓子,在家等门的马上就能听出来了。“老三回来了,快给开门去。”

  旧时,有打更的,常是三位上了岁数的,一个持梆,一位拿锣,另一位手提一盏气死风灯,按着时辰,一路敲来。声音悠长而略显凄凉。有时走在胡同里会在路上碰见,只见远远的一团光在飘动,加上梆锣的声音,心中竟会泛起无名的恐惧。

  现在您走在胡同里,地面平整、环境干净、晚上照明充分,给人充分的安全感。与旧时几十年前走在胡同内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这三四十年我一直住在楼房,小区楼间的空地多,还有花园,经常会看到许多白发苍苍的老者,兴致勃勃地踢毽儿。

  在儿子帮助下,我开了微信公众号“西楼巷的老北京”,写老北京的人和事,至今已写作近百篇文章,特别是一些已濒临失传的老北京物件,用文字描绘下来,如果能对后人研究老北京有所帮助,那对于我是再快乐不过的事情了。只要走在胡同里什么烦心事瞬间都没了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