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故乡 > 正文

江苏淮安:写在水上的名字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

时间:2020-01-05 12:30     来源:北京晨报网     作者:李砚洪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中国,因其疆域辽阔,便有了众多秉性各异的城市,南方的温润、北方的粗犷,落在淮河上的淮安却幸运地兼有了两边的气质。

 

  原标题:淮安:写在水上的名字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

  请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关于淮安,此前只知道这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

  京沪高铁不到3个小时,将我送到徐州。从徐州这个更具北方气质的苏北名城转乘中巴车,两小时左右抵达淮安,华灯初上,霓虹闪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一如中国所有城市的夜晚。

  车过钵池山公园,塔影绰绰,水光潋滟,山形如黛。突然觉得这个公园大有来头,查知唐代杜光庭早有记载,其《洞天福地记》将钵池山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周公子乔是周灵王的太子,赋性闲静,浪迹于伊、洛二水之间,拜浮邱公为师,在嵩山学道三十余年。道成择地炼丹,到淮水下游,发现了这个“幽远闲旷”的钵池山。公子乔便筑起炼丹台,在台下挖丹井,井水清洌甘甜。金丹炼成后,饲鸡犬,鸡犬化成凤和麟,公子乔便驾凤携麟升天而去。

  因山得名,因水生灵。便谓钵池山。

  一座城市,总有其独特的性情,这性情往往构成人们流连忘返的理由。淮安的性情源于水,钵池山甘洌的井水、古黄河浑厚的黄水、古淮河东逝的河水、大运河汤汤的漕水、洪泽湖荡漾的湖水……让这座秦时就置县,已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水样温厚。

  《论语》里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样的古城,就有了智者养成的土壤。淮安曾走出过大军事家韩信、汉赋名家枚乘、《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开国总理周恩来等智者。

  中国,因其疆域辽阔,便有了众多秉性各异的城市,南方的温润、北方的粗犷,落在淮河上的淮安却幸运地兼有了两边的气质。位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淮河与秦岭大致区分了中国的南方和北方,淮安市区古淮河上架起了一座红色的桥,红桥中间位置,也是河道中心线位置,有一个微缩的地球,球体分为南北两半球,北侧为渐变冷色调,南侧为渐变暖色调,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气候特征。这是2009年,经国家测绘局的批准,在淮安市设立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

  一桥辨南北,一水分橘枳。所谓南船北马,更是形象的比拟,行在水上便有了曲水流觞,浅唱轻酌的情致,骑在马上就是大风起兮,对酒当歌的豪迈。水酒水酒,好水自然有好酒,淮安北面涟水县高沟镇自古盛产美酒,“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唐代诗人高适就曾写过高沟的酒。高沟酒度数高,现今变身“今世缘”的高沟酒一杯落肚,即豪情满怀,可遥想淮安女将梁红玉擂鼓出征战金兵的豪气。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高适喝过高沟的酒,更尝过淮安的鱼。淮安地理分界线稍偏南方,有一个中国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为一个菜系建一个博物馆,对于笔者来说也是头一次听闻。淮安是淮扬美食主要发源地之一。作为江苏大地上最早有人类聚居的地方,淮安气候适中,河环湖绕,食料丰饶,为创制美味佳肴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植于江淮文化的淮扬美食,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作为全国“四大菜系”之一,淮扬菜“和精清新”、“妙契众口”,以“就地取材、土菜细作、五味调和、百姓创造”的特点,赢得“东南第一佳味,天下之至美”的美誉。

  为了做一个有文化的吃货,来淮安看看吧,这里有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青莲岗文化遗址,反映了较发达的定居农业生活。这里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历史上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誉。

  运河边上的河下古镇别有风情,新崛起的今世缘工业旅游区、西游记文化体验园、白马湖旅游度假区、里运河文化长廊,既有历史遗风,更是时尚前卫。

  匆匆,来不及细品,遗憾只待下次消除了。很快,规划中的京沪第二高铁将有一个淮安站,北京到这个美丽的水城3小时左右。再来淮安,我将细细地体味这个写在水上的名字!江苏淮安:写在水上的名字 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