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故乡 > 正文

舌尖上的还乡之旅

时间:2020-01-05 13: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谷文彬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故乡的野菜,种类不多,和江浙一带的比起来,少得可怜。能让人时常牵挂在心头的就数野葱、椿天、香蒿和蔊菜了。

 

  故乡的风物并不见得比别处的要好些,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缘故,心底上便认定要比别处的好。就连路旁、山坡随处可见的野菜野花,在若干年后,竟也成为我思乡的蛊惑。

  故乡的野菜,种类不多,和江浙一带的比起来,少得可怜。能让人时常牵挂在心头的就数野葱、椿天、香蒿和蔊菜了。

  野葱,又名沙葱、山葱、麦葱,因生长的地方不同,故名称也不同。我们桑植人更多的是称呼它为“角”,大概是因它的叶子纤细,疏疏拉拉的低垂着,像小姑娘头上的辫子。它的生长力极强,不像地里头的庄稼那么矜贵。春日一照、暖风一拂,大家就像是事先通了气似的,一夜之间,就四面八方地蔓延开来。乡民蓐草犁地时,一锄头挥下去,就是一大把,就着地沟头流过的溪水洗净,顺手一扎,拿回去便是中馈时极好的调味品。

  也有的人,是将野葱挖满满一筐,洗好了也不切,直接找一干净的坛子装好,倒放在碟子里,盛点清水,十天半个月,自然而然地便成为腌菜了,取出来,切成末,或是做汤,或是拌着米饭炒,都是叫人念念不忘的。凡是桑植土生土长的孩子,应该都有过吃“角腌菜”的经历吧。

  也许是野葱长得过于纤细,择干净又颇费时间,因此挖野葱、做腌菜的大多是年迈的妇人,她们得闲、经验丰富且又极有耐心。久而久之,它便成了外婆家餐桌上一道必备菜,成为孩子们心头好。有一回,我和妹妹在外头吃饭,看到一家名为“外婆家的私房菜”的餐厅,菜谱上有一道菜便是野葱炒饭,我以为是符合我们那里实情的。

  椿天,是指椿树上新发的嫩芽。童蒙寄居山中,清明前后,时常听闻大人们呼朋引伴相约“采椿天去”!我私心觉得这是世间最有诗意的事情,黄庭坚在《清平乐》里低低地吟唱春归何处?问春、寻春,而在我的家乡,春,不仅可知可感,还可以“采”,这着实是让人兴奋的事情。后来才知道此椿非彼春。然而,那句“采椿天去”所引发的联想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愉悦,却是难以忘怀的。

  采椿天,方法简单,看到椿树尖上有嫩芽,随手一掰,丢到背篓里,带回来,用开水焯一遍,切成丁,用簸箕放在院子里曝晒。想吃的时候,抓一把,丢到锅里,搁点清油,一炸便成。

  椿天虽味美,但不宜多食久食。《随息居饮食谱》云:“多食壅气动风,有宿疾者勿食。”因此,吃了一两次之后,大人们便不再采摘食用了。倘若还记挂着椿天,就只好待来年再采了。

  香蒿,和椿天一样,都是清明前后食用的。只不过制作的方法要复杂得多,将香蒿的嫩芽采来,洗净,用碓码舂撞,取出来再用清水洗,拧干,除去墨绿色的汁水,这个方法使蒸出来的蒿叶粑粑不至于太黑。然后,再以一二成香蒿配八九成的糯米粉,加温水揉捏成圆形,再用柚子叶包好放在甑中清蒸。刚出甑的蒿叶粑粑,有灵气,有光泽,宛如陈年翡翠。迫不及待地尝一口,细软带糯,温柔暧心,混合着柚子叶、蒿叶、糯米的天然清香,沁人心脾。

  旧时传闻,湘西山高林密,毒蛇较多,时常伤人。为了防止蛇出山咬人,老辈人研制出一种以艾蒿为主要成分的药物,拌上香甜的食物,扎入蛇洞诱蛇来吃,蛇吃了会死去,这种风俗我们叫扎蛇眼。同时,还编有童谣来告诫后人:“三月三,蛇出山,蒿子粑粑扎蛇眼。”因此,吃蒿叶粑粑还有一种出行平安的寓意在其中。如今,唱着“三月三,蛇出山”的童谣、吃着蒿叶粑粑的还大有人在,但是知道这个风俗背后的故事的人怕是不多了。

  蔊菜,别名碎米菜、辣米菜,有红绿之分,其中红蔊菜可以食用,据《本草纲目拾遗》:“南人食之,去冷气,腹内久寒,饮食不消,令人能食。”夏季,菜园子里、篱笆墙下,随手可拾。外公在世的时候,喜欢掐上几段,拿来清炒,无香无味,我不爱吃,但我贪恋它菜汁的颜色,那种明艳艳的桃红。我常常趁外公不注意将菜汁挤到碗里,把米饭浸染成桃红色,并美其名曰“胭脂饭”。

  我采摘野菜的次数少之又少,印象中也就那么一两回。拿着一把小镐尺,拎着一个竹篮,跟着一群有经验的伙伴去挖野葱。太阳金光熠熠地洒遍了阡陌人家,桑竹之间鸡犬相闻,远处山坡上漫生着银花花的野芒,田地里一丛丛的紫云英,来往的田妇村氓,三三两两,言笑晏晏,荷锄缓归。忽然之间,就想到了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仍然还是《诗经》里的人世,安稳而绵延。

  明人王磐在《野菜谱序》写道:“饥民枕藉道路,率皆采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饥馑之年,野菜是饥民充食活命的救济之物,而到了民阜物丰的年代,它则成为绿色食品、养生食物。那一抹若有若无的清香,是餐桌上的亮点,是童年的回忆,亦是一个经年离家之人舌尖上的还乡之旅。而野菜地位的变迁,恐怕也是古人不曾预料到的吧?舌尖上的还乡之旅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