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邻里街坊 > 正文

民族大家庭:拉司通,一个鲜花盛开的村落

时间:2020-01-04 13:55     来源: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这是一座掩映在都市喧嚣边缘的村落。这片离湛蓝和绿色最近的雪域圣地,犹如一朵盛开的雪莲花,在高高的三江源焕发着淡淡的幽香,犹如一首飘荡在草原上的牧歌,回荡着悠长的旋律。

 

  这是一座掩映在都市喧嚣边缘的村落。

  这片离湛蓝和绿色最近的雪域圣地,犹如一朵盛开的雪莲花,在高高的三江源焕发着淡淡的幽香,犹如一首飘荡在草原上的牧歌,回荡着悠长的旋律。宽阔整洁的街道中,亮着温暖的灯火,那恬然光晕中氤氲着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关键所在,它隐秘而伟大,是这片广袤而富饶的草原欣欣向荣的根。

  一

  沿着通天河沿岸深邃的河谷前行,一座座宁静安详的村落和定居点,总会给人一种高远而又亲切的感觉。拉布乡拉司通村,这座充满了传奇色彩的藏乡古村落,像一个坐在深巷里沐浴夕阳的老人,给我们讲述这里的农牧民群众不分你我,共同担当的故事。

  初春,我们走进拉司通村,最直观感受置身于一座座充满美感的石砌建筑民居,只见整个村道用片石铺筑,村里新建的排排民居也都是由片石垒砌而成。

  石头,俨然成了这里所有建筑物的主角。每栋石砌的民居从外观设计到内部格局都不尽相同,古朴典雅,独具康巴民居特色。村巷都是用石板铺就,就连排水沟渠也是用砌石筑成……普通的鹅卵石,平凡的片页岩,在拉司通人的巧手组合之中,扮演着神奇的角色,也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据了解,通天河两岸到处都分布着片页岩,这就为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建屋铺路提供了丰富的建筑材料。在这里,从石头民居直到高大威严的石砌碉楼,拉司通人民用智慧和勤劳,将藏地的石砌建筑艺术推向了极致。

  这里的每一座民居,每一堵石墙都是不同寻常的。因为他们的形成是需要大家伙儿日复一日的精心修建,必须依靠各民族群众共同合作才能完成。而正是因为这样的修建,大家伙儿紧密联系在一起,村里各个民族的兄弟姐妹在这里生活共同,犹如一个和睦的大家庭,相亲相爱,互帮互助。

  “村里的事情单打独斗根本不行,必须靠大家合作。各个民族的人修建在一块,收获也就在一起了,还分什么你家的事儿,我家的事儿,到最后都是大家的事情。”村“第一书记”才仁江措说。

  的确,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相识相知团结如一家。拉司通是藏族古村落,但从来不会因民族的不同而厚此薄彼,村民们在日复一日的耕作中默默汲取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氛围和团结发展的力量,然后将这种精神的传承内化到人们的心里,并通过无数次的劳作而沉淀,最终成为这个村庄居民的精神特质:最好的民族团结就是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二

  “阿爸代求!阿爸代求!”

  初春的一天,循着工作人员呼叫的声音,我们掀开了主人家的门帘,家中古朴的石墙、雕花的门窗充满了康巴建筑风格,院落房屋主体为“凹”字型的三层建筑,宽敞的庭院里种着几颗树木。

  今年82岁的代求老人算得上对这个村庄有最初记忆的人之一,老人身穿一身白色藏袍,沟壑纵横的脸庞上似乎写满了那些消逝在岁月长河里的故事。至少跟着这座村庄,老人家经历过拉司通历史岁月中被人们熟知的事情。感受过各个时期的社会变革,迎接过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康巴民俗村的喜悦,植根于抗震救灾时期遵从“修旧如旧”的建村理念,以及见证过养育过在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的各族群众。

  “我的记忆中,周围的村落或荒废或复生,拉司通像玉树历史上第一棵杨树般周而复始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最大的原因就是各民族兄弟姐妹能够团结如一家向前走。”代求老人说话的风格依然如此鲜明,每一个字都铿锵有力,时时给人坚决果敢的印象。

  重建完成后,来自湖北的王典平在村上开了一家日化店,对于民族团结,他跟代求老人一样有着同样的体验。2015年,王典平因为老家修建房屋,加上店里生意不景气迟迟交不上房租,代求老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不仅让他延期交房租,而且还主动降房租,这让这个外乡小伙子感动不已。

  衣食无忧则心境平稳,待人宽容的传统从而有了更好的传承空间。拉司通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更美的心情来享受生活。那些不分民族的故事成了将全村人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这些基础性因素如同一双温暖强壮的臂膀,呵护着拉司通村庄所有的一切。

  三

  回来的路上,记者一路在思考。

  当城市在移星换斗般变化,社会心态和观念如潮水般更迭时,这个隐匿在车水马龙中的村庄做得最好的事情之一,偏偏就是对各民族团结如一家的优良特质的传承,他们一起构成了拉司通村坚韧绵延的村风,那便是灵活、团结、和谐。

  这里毫无疑问是一个家,眼下热火朝天的民族团结如一家活动在这里早已经存在了很多年。而事实上,诸多故事中没有一件是单一两家之间的互助。正如才仁江措所说,“我们是民族团结家家亲,全村每户人家之间都是亲戚,有事儿互相帮忙,没事儿互相走动,民族团结搞不好才怪呢!”

  当记者跨过村里的一座石桥,放眼一看,拉布寺背靠游龙一样起伏的青山,面对拉司通古老的村落,寺院建筑的高大恢弘和暮鼓晨钟,对应着石砌村落的古朴宁静和鸡鸣犬吠,再加上一条充当了寺院和村落天然分界线的潺潺小河,一种无比恬淡的氛围弥漫在村庄的周围。

  不分民族如一家人的情感,是这个村庄最好的传承,不做刻意粉饰的砌石外墙,是民族团结创建的最好见证!

  明确“三年强基础,五年上台阶,八年见成效”的《称多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方案》推进步骤,组织实施创建先进工程,建立了协调配合、共创共建、目标考核、督促检查、评选表彰、宣传引导等工作机制,在这里,创建民族团结的步伐从未停止。

  拉司通,一个鲜花盛开的村落。党和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关农牧民群众民族团结福祉的决定,都在这个小小村庄里产生了美好的结果。人们因各民族团结如一家生活富裕,因“美丽乡村”建设而有了更多的生活选择,因一个又一个精明能干、活力四射的领导干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的民族团结创建理念,而能够始终前行走在康庄大道上。(洪玉杰)

  心声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

  人们常说:“人值千金,眼值八百。”可见眼睛的重要性。

  这双“眼睛”就是民族团结。党和政府所做的每一件事关农牧民群众民族团结福祉的决定,都在这个小小村庄里产生了美好的结果。拉司通古村落的发展史,就是称多各族群众不断团结奋进、共同发展的历史。

  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最根本的是凝聚人心、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最核心的是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在拉司通,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走一走,到群众家里坐一坐,同各民族群众聊一聊,成为常态。

  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无论什么时候,拉司通的村民都会始终牢记,时刻打牢这个基础,筑牢这个“基石”。民族团结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在于每一个拉司通村民的用心呵护和自觉行动。每一个村民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带动拉司通各族干部群众多层次、多方式、多形式走动互动起来,以一堵堵“石墙”汇聚成巨大正能量。

  传承文化血脉,丰富梦想色彩,筑牢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民族团结这双“眼睛”是聚焦传神所在,爱护民族团结,只有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才能深化,从各民族居住生活、工作学习、吃穿娱乐等日常小事入手,引导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不断增进感情,团结一心、亲如一家。就一定能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推向前进。

  身边的感动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每到开斋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温都村的蒙古族村民文革,都会提着妻子特意准备的礼品,去回族邻居马玉良家拜访。在文革家过年时,邻居马玉良的姑娘也会到文革家里帮忙做饭烧菜。虽说马玉良是回族,文革是蒙古族,但马玉良和文革可是好兄弟。

  温都村里有129户农牧民。在这个不到400人的村子里,有蒙古族、藏族、回族、土族、汉族,5个民族的村民共同生活。用文革的话来说,村里老一辈的人非常团结,给后辈树了榜样,他们就是这样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不管是什么民族,都要和谐相处。

  3月23日,文革家里要来客人,准备宰杀一只羊来招待客人。文革打了个电话给村里的沙力海,“到我们家里来一趟。”文革也没急着宰羊,等沙力海进到家里,让沙力海来宰羊。“沙力海宰了羊后,回族朋友来了,大家吃了一顿团圆饭”。文革说道。

  文革对村里回族村民们的各种风俗习惯非常尊重,让马玉良、沙力海等人非常的感动,他们也是用自己的真心,来回报着文革对他们的尊重。“平时做事,都不用喊,大家会主动过来帮忙。”文革说。

  前些年,文革患上了腿疼的毛病,经常去医院看病治疗。在这个期间,沙力海主动将文革家的100多只羊赶到自己家里,放牧、喂料、饮水整整操了一个多月的心。当时文革的妻子还怀有身孕,行动多有不便,因此沙力海的妻子每隔两三天,会到文革的家里烙饼、收拾院子。这件事已过去了许多年了,但是邻居雪中送炭的那一份情谊,文革至今都难以忘怀。

  在文革的女儿赵科什姐看来,每到剪羊毛的时候,家里就像是过节一样,非常热闹。“家里剪羊毛的时候,村里每年至少有20多个人来帮忙,这一天孩子们也会来凑热闹,大家一边剪羊毛一边聊着天,那一天家里很是喜庆。”赵科什姐说。

  文革一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他的“好兄弟”,马玉良他们对此也非常着急,总是想着法子帮文革致富。文革说:“知道我家里会做酥油,马玉良他们会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来购买酥油。他和村里的其他回族村民还带着我一起养殖牛羊,去年也有了不错的收入。”

  对于文革来说,他和回族邻居们互相扶持、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就像是和睦友爱的一家人。文革笑着说,他们这“一家人”从来不说两家话。

  荣誉榜

  守护新的生命

  春天,是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充满希望和奇迹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春天,我们走访了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守护生命的天使们。

  走进海南州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值班医护人员反复叮嘱,不能随意接触病房内的医疗器械。在新生儿科内,摆放着清洁透明的新生儿培养箱,里面住着患有各种疾病的新生儿。为了守护这些新的生命,医护人员几乎每天都与时间竞跑,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这里,创造了不少生命奇迹。

  新生儿科周万萍主任说,他们的服务对象除了当地的群众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果洛、玉树、海北、海西等地的各民族农牧民,由于群众的产前保健意识不强,早产孕妇、早产儿、高危妊娠、感染病人相对较多。在以前,这种病人都转到省级医院。转院既耽误治疗,又增加病人经济负担,最重要的是,许多农牧民群众汉语说得不好,省级医院医生藏语说得好的又不多,沟通和交流比较困难。州医院新生儿科成立于2016年4月,目前有20张床位,基本能满足需求,近一年共收治病人200人次……

  在二病室,妇产科主任黄凤敏用藏语很流利地与病人交流,询问孩子吃饭、睡觉、喂药等情况。她说,有了新生儿科,为妇产科大胆开展工作提供了支持,也减轻了群众的负担。

  新生儿患者都躺在暖箱里治疗,卓玛护士到每一个小患儿面前,都要细致查看患儿的情况。对于这些患儿的病情,卓玛早就熟记于心,因此,每检查一个患儿,她都会观察和记录病情的变化,并立即处理。据卓玛介绍,新生儿科的患儿都是28天以内的新生儿,患儿不能说话,不能向医生讲诉自己的病痛。所有的病情变化,都只能由医务人员密切监测和观察。在我们交谈时,07床患儿的心电监护仪发出报警声,卓玛立即查看这名早产儿,原来是吸氧管压在患儿颈部,阻止了氧气的吸入。卓玛马上调整吸氧管,使患儿恢复鼻导管吸氧,患儿脸色逐渐红润,心电监护仪指标回归正常,卓玛悬着的一颗心才放下来。

  卓玛介绍说,她们必须间隔很短时间,就来查看病房。10号病床的患儿入院时只有1.8公斤,呼吸暂停,双肺炎症明显,经过近10日的治疗,已经基本痊愈,马上就可以出院回家了。抱着这个可爱的宝贝,卓玛显得依依不舍。在治疗过程中,她们与这些宝宝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我们都把宝宝当成自己的孩子了”。

  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仁青吉在工作之余,还教同事学藏语口语,她说,在新生儿科的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在不断学习,不断成长,学会了如何用汗水换来患者满意的笑脸、如何用艰辛换来医疗技术的全面提高,用坚持换来新生儿科的金字品牌!长期的工作环境,已经把大部分大夫培养成了双语人才。

  “做了医生,尤其是新生儿科医生,知道这个职业更多的是奉献,每一个急诊电话,每一个濒危的生命,就是我们履行职责的命令,容不得丝毫懈怠”。一次次加班、外出培训、开阔眼界,伴随新生儿科一起成长提升,科室的同事们先后到北京、江苏、上海以及省上的医院进修、学习……伴随新生儿科一起成长的日子,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生儿科主任周万萍这样说。民族大家庭:拉司通,一个鲜花盛开的村落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