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邻里街坊 > 正文

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现实问题与破解思路(4)

时间:2020-01-04 13:59     来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作者:李增元 王岩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农村生态社区是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节俭节约、可持续发展精神的社区发展新模式,是人们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不过,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实践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 四、破解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困境的根本思路 |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生态社区建设理念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引,它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以人为本、可持续、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其根本内涵。构建生态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农村生态社区,是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农村的既有现实来看,破解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与矛盾,建设生态社区,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理念上:引导培育农民的绿色生态意识、参与意识

  生态社区建设强调“社区成员作为资源拥有者与使用者的双重角色,他们自主拥有资源时的激励力量是任何别的主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社区参与生态环境治理既必然又有效”[19]。作为农村社区成员,农民是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更是生态社区建设的关键。意识能够能动地改造人的行为,只有农民具有了绿色生态意识、俭约意识,才能使得他们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积极主动建设绿色、生态的农村社区。通过积极引导培育农民的绿色生态意识、俭约意识,培养社区民众树立绿色生态的价值观。“应将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具象化和通俗化,通过编写生态文明建设居民读本,全面阐释和解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要求”[20],并通过视频、广播、条幅等广大农民能够接受的宣传形式,广泛宣传绿色生态教育理念,使农民群众了解绿色生态理念与内容,强化社区民众对绿色生态的认知,抑制市场经济所衍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意识。通过开展绿色生态知识讲座,科普绿色生态文化知识,从关涉民众切身利益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增强民众的绿色生态意识。另外,注重加强社区绿色生态意识、参与意识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及文艺会演活动,使生态观念、生态知识成为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民众的生态意识,使生态观念在日常化的生活、劳动中内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进而以逐步增强的生态意识推动参与意识,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绿化家园、社区的行动中来。

  (二)制度上:构建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保护机制

  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一个有机体系,农村社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多方的共同参与,应把政府、产生污染的工厂企业、养殖基地、农民群众及其他社会力量都考虑进去,构建形成社区生态文明保护机制。近年来,由于农村社区发展与地方政绩考核挂钩,轻环境保护、重经济发展考核方式的弊端不断暴露,从联系的普遍性来看,构建农村社区生态文明保护机制应加大环境保护在政绩中的考核力度,并实行动态考评及追责机制。在具体实践中,强化惩罚机制,以巨额罚款、勒令停产、刑事处罚等严厉措施惩治造成农村社区环境污染的工厂、企业、养殖基地,使他们不敢排放污染物、不能排放污染物。农村社区是农民的生存之地,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作用,强化农民的监督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加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并形成实效的有奖举报机制。另外,要善于抓住重点、关键,土地是解决一切农村问题的关键,“政府应建立土地用途的管制制度,发挥和加强土地利用审批管理的功能,避免土地利用类型和使用功能的变化”[21],避免外实内虚的“空心村”及村内住宅闲置等情况,降低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针对荒地,一方面增加对于山坡、丘陵等撂荒地开发利用的补贴奖励机制,以较高的补贴鼓励农民对已撂荒的土地进行重新开发耕种。另一方面建立对已倒闭企业所占农村土地的盘活机制,使其充分被利用,避免浪费。另外,制度的运行离不开法律的支撑,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在维护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三)产业发展上:打造循环、高效、可持续的农村生态产业体系

  当前阶段,在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下,大力构建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等多位一体的生态产业体系,快速发展农村经济,逐渐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是推动农村转型发展,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方式。在实践中,可以借鉴日本在“造村运动”中的策略,坚持立足地方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差异化模式,根据村庄农业、工业、商业以及不同产业体系的区别,实行“一村一品”计划发展模式。[22]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在尊重农民意愿基础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因地制宜发展各种生态农业,在既有平原又有大面积丘陵、低山的农村地区,“应发展养殖业、林果业的生态农业;在多高山地区,发展将沼气池、猪舍、温室、果菜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结合起来‘四位一体’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在全平原地区,应发展实行作物与瓜、果、菜套种和林粮间作等生态农业”[23]。在产业发展中,要遵循生态发展规律普遍性、客观性的原则,坚持循环经济意识,改变传统高污染、高消耗的工业经营模式,利用本地区的清洁资源,发展循环、高效、生态工业,形成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同时,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结合不同地区的区位特征及自然禀赋优势,大力发展花卉种植业、蔬果采摘业、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等,建立旅游、休闲、服务等多维一体的生态服务业。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及生态服务业,改变单一的收入低、资源浪费大、不可持续的传统农业及高污染的作坊式加工业,以推动形成循环、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产业体系。

  (四)生活方式上:形成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俭约的民众消费方式

  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社会建设运动。变革全社会的生活方式,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新的历史时期,改变社区民众过去铺张浪费、注重享乐的生活消费观念,形成绿色消费理念,推行绿色消费生活方式,已成为建设生态社区的重要内容。一方面,使社区居民树立绿色的、低碳的消费理念。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对社区群众进行绿色启蒙教育,宣扬低碳、俭约、绿色的消费思想,使得社区民众在实际行动中奉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通过普及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相关知识,加大对传统文化中优良俭约美德的宣传等,组织关于绿色消费的公共活动等,让绿色消费思想深入民心,让绿色消费成为社区民众自觉的行为,使绿色低碳成为社区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消费现实,抓住民众的心理需求,“大力推广绿色服装、引导绿色饮食、鼓励绿色居住、普及绿色出行、发展绿色休闲;鼓励社区民众优先购买节水节电环保产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推广环境友好使者、少开一天车、空调 26 度、光盘行动等品牌环保公益行动”[24]。同时,以身边的事、典型的案例展开教育活动,从小事做起,通过宣传、引导、示范、公众参与,使以低碳为基础的绿色、俭约消费文化成为一种潮流趋势,真正成为社区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民众日常的行为规范,为生态社区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机制运行上:形成以民为本、权责一致、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生态管理模式

  近几年来,在现代化建设的推动下,农村社区机制运行常常暴露出无人去管、利益主义盛行、背离民意脱离实际、有权无责等弊端。探索合理的社区发展模式,成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要构造科学化、合理化、创新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充分考虑社区各类现实性因素,从机制运行上入手。社区居民是生态社区建设现实中的主要承担者,也是直接受益者。需要明确社区居民的主体性责任,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其中,建设自己的生态家园。另外,作为国家与村民的中间环节,基层政府在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应提高对于农村生态社区的支持力度,明确不同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消除“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实现权责一致基础上的联动机制。加强农村产业的调整、工业发展的监管与引导,形成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有效监控。对于违规、违法、破坏生态系统的个人、基层干部、企业等,要进行严厉处罚。除政府、农民之外,社会组织也对推动农村生态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发挥农村环保志愿者队伍等各类公益组织在维护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在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需要发挥政府协调、管理、监控的功能,与其他主体实行有益互动,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协调人们在环境保护中的利益纷争与冲突。要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作用,监管社区企业、社区居民的行为。除此之外,应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及制度体系,真正使农村社区生态建设做到有法必依。综上,在现实中形成以民为主、权责一致的农民、政府、社区组织多元参与的社区生态管理模式,是当前生态社区建设的重要路径。

  总之,农村生态社区建设,是当代农村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是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节俭简约、生态高效的本质体现,也是当前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价值指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杨德才译.武汉大学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人民出版社,2014.

  [3]Robert Gilman. The Eco-village Challenge[J].In Con-text,1991(29).

  [4]Robert J S B, A. Jasmyn J. Lynch. Most of nature: A framework to resolve the twin dilemmas of the decline of nature and rural communities[J].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12(23).

  [5]陈蔚镇,杨学军.崇明陈家镇新型农村生态社区发展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8(8).

  [6]杨斌,石龙宇,李春明.农村生态社区概念及评价指标体系[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12Q).

  [7]任爱红.农村生态社区环保志愿活动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8]方世南.论绿色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6(5).

  [9]陈少华,郑雪.整体与部分之和——一种整体论的心理学模式[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8).

  [10]曾建平,代峰.生态视域下的消费文明[J].哲学动态,2009(2).

  [11]唐述权.土地新政视野下的广东空心村调查[N].南方日报,2008-10-28.

  [12]秦柳.国外农村社区管理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9).

  [13]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2.0[M].潘金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4]门献敏.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J].探索,2011(1).

  [15]E. P. Odum. 生态学基础[M].孙儒泳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6]管爱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农民的价值观转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

  [17]徐素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发展观[J].哲学研究,2003(2).

  [18]郎友兴,周文.社会资本与农村社区建设的可持续性[J].浙江社会科学,2008(11).

  [19]Eein S, Myers H. Policy reviews and essays: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in practice[J].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2002(15).

  [20]马明冲,赵美玲.基于可持续发展视域下的绿色生态治理研究[J].生态经济,2014(7).

  [21]姜仁良.论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七大协调机制[J].经济纵横,2013(12).

  [22]杨明秀,祝海波.国外典型农业发展模式及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调研世界,2009(3).

  [23]曹俊杰.山东省几种现代生态农业模式的特征及其功效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12).

  [24]陈吉宁.大力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N]. 人民日报,2015-06-04.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自《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 年第 1 期)农村生态社区建设:现实问题与破解思路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