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邦 > 正文

鲁迅与乡邦文献及乡贤故书(5)

时间:2020-01-04 13:31     来源:鲁迅研究月刊     作者:邱永山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早在先秦时期,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这些长江流域的南方系统文化,已显露出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的并举之势。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六千多年前的原始居民遗址,更将吴越文化的流源推向远古。

  清代学者著述

  周作人在谈到鲁迅所受清代浙东学派的影响时说:“鲁迅的著作,不论小说或杂文,总有一种特色,便是思想文章都很深刻犀利。这个特色寻找它的来源,有人说这是由于地方的关系。因为在浙江省中间有一条钱塘江,把它分为东西两部分,这两边的风土民情稍有不同,这个分别也就在学风上表现了出来。大概说来,浙西学派偏于文,浙东则偏于史,就清朝后期来说,袁随园与章实斋,谭复堂与李越缦,都是很好的例子。再推上去,浙东还有元西河,他几乎专门和‘朱子’朱晦庵为难,攻击绝不客气,章实斋李越缦不肯犯‘非圣无法’的嫌疑,比起来还要差一点了,拿鲁迅去和他们相比,的确有过之无不及,可以说是这一派的代表。”⑨这里,周作人实际指出的是鲁迅思想和文章受到章实斋和李越缦的影响,对于章实斋,周作人称他“作文批评,多极严刻”;对于李越缦,周作人称他“作文批评亦多严刻”。周作人还将他的祖父“说话的谿刻”,与上述二人相提并论,认为他们一并对鲁迅思想文章的深刻犀利产生过影响:“说部分影响当然是有的,不但他读过《文史通义》和《越缦堂日记》,就是只听祖父介孚公平日的训话,也是影响不小了。……说话的谿刻,那总是独一无二的了。”[11]关于章实斋、李越缦对鲁迅思想和文章的影响,需要专门的研究,这里只涉及鲁迅所藏章、李二人著述的浅层次关系。

  章实斋,名学诚,乾隆四十三年进士,任国子监典籍。他的史学成就在清代首屈一指,著有《文史通义》、《校雠通义》、《实斋信摭》、《实斋乙卯及丙辰札记》和地志多种。鲁迅读过或收藏的章实斋的著述有《文史通义》、《实斋信摭》、《实斋乙卯及丙辰札记》三种。其中与鲁迅关系较密切的是《文史通义》。

  据《鲁迅日记》,鲁迅是在1914年11月26日得到《文史通义》的,但这并不能说明鲁迅的阅读是在此之后。据周芾棠对鲁迅故家家藏的调查研究,周伯宜的藏书中存有此书。周作人所说鲁迅读过《文史通义》的时间,当指鲁迅的青少年时期。在鲁迅的师承方面,由于章太炎对《文史通义》评价甚高,并将它与王充的《论衡》》、刘知几的《史通》相提并论,因此鲁迅对《文史通义》的重视还可能受到章太炎的影响。鲁迅初到北京的几年,正是他全力搜求家乡文献的时期,在访书过程中与同好季自求有较密切的交往,鲁迅曾以《文义通义》相赠。凡此种种,都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文史通义》与鲁迅的伴随。

  由于《文史通义》是史论著作,它的贡献也主要体现在历史学方面。但章实斋在书中对“六经”的定位,其功绩却是远远超过史学范围的。明代的王守仁曾首倡“六经皆史”的观点,章实斋将这一观点进一步发展,在《文史通义》的《易教》中,他指出:“古人不著书,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这不仅从历史学的角度解释和研究“六经”,而且还“经典”以历史文献的本来面目。章太炎就曾本“六经皆史”之义指出:“经不悉官书亦不悉经。《易》《诗》《书》《礼》》((乐)《春秋》者,本官书,又得经名。”在同一出发点上,章太炎曾极力扩大“经”的外延,认为兵书、法律、教令、历史、地志、诸子、以及六经之外的群书,均可以称“经”。这种一切书籍都可称经的观点,又是与王守仁的《传习录》、章实斋的《文史通义》一脉相承的。现在,我们尚不能得到鲁迅所受《文史通义》影响上的实证,但是,鲁迅对“六经”、“九经”、“十三经”的一贯看法俱在,上述线索对鲁迅的“经典”观点的形成,不会毫无意义。

  对《文史通义》,鲁迅和周作人一样注意到浙东学派与浙西学派的重要区别和分歧。浙西学派的诗人袁枚,诗之性灵而放情声色,在表现两性关系上比较自由,章实斋在《文史通义》《妇学》篇中加以不指名的严厉批评:“不才小慧之人,无所不至,以纤佻轻薄为风雅,以造饰标榜为声名。炫耀后生,猖披士女,人心风俗、流弊不可胜言”。对于这种笔墨之争,鲁迅留下深刻印象,这不仅证实鲁迅熟读有关的著作,另一重要原因是论辩双方大致均为“乡人”。因此,鲁迅在谈到文坛时,才举例说:“明末太远,不必提了;清朝的章实斋和袁子才,李莼客和赵扌为叔,就如水火之不可调和”[12]。

  在章实斋之后,鲁迅关注较多的乡贤是李越缦。李越缦,又名李慈铭,号莼客,清末进士,曾任监察御史,是清末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著有《越缦堂日记》、《越缦堂骄体文》等,编有《越中先贤祠目》。李越缦与鲁迅的祖父周介孚有过交往,周介孚科场案后,李越缦曾为周家疏通过关系。

  李越缦自视极高,自称经史子集无不涉猎,尤长于史学。他的日记实为日记形式的学术著作和散文随笔,包罗的内容范围极广。他的学术成就,后人评价不高,如张舜徽就指出:“要其一生所学,悉荟萃于《越缦堂日记》中。余尝反复究览,知慈铭于经史小字,皆无专长。一生又好雌黄,不轻许可,终不免文士陋习。《清史稿》列之文苑传末,实为平允。”[13]不过鲁迅对《越缦堂日记》始终是注意搜求的,《鲁迅日记》1912年12月28日载:“赴留黎厂购《中国学报》第二期一册,四角,报中殊无善文,但以其有《越缦日记》,故买存之。”1920年由蔡元培等10人发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越缦堂日记》共51册。《鲁迅日记》1921年9月30日载:“季市赠《越缦堂日记》一部五十一册。”直至1936年10月3日,《鲁迅日记》仍记有“夜三弟来并为买得《越缦堂日记补》一部十三本”。

  鲁迅对《越缦堂日记》的内容作过归纳,称其为“上自朝章,中至学间,下迄相骂”。但鲁迅对《越缦堂日记》持有尖锐的批评,他说:“这虽然不像日记的正派,但若有志在立言,意存褒贬,欲人知而又畏人知的,却不妨模仿着试试。”[14]“《越缦堂日记》近来已极风行了,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点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大概是受了何悼的故事的影响的,他提防有一天要蒙‘御览’。二是许多墨涂。写了尚且涂去,该有许多不写的罢?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仿佛受了欺骗。”[15]鲁迅对《越缦堂日记》的批评准确而鲜明,体现出他朴素而卓越的历史观点和审美观点。尤其可贵的是,他并不因作者是“乡人”,而为其“讳”。

  【注释】

  ① 陈方竟《为有源头话水来》,《鲁迅研究月刊》1991年第9期。

  ②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

  ③ ④⑨⑩周作人《鲁迅的青年时代》。

  ⑤《且介亭杂文二集·杂谈小品文》。

  ⑥《花这文学·读书忌》。

  ⑦《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

  ⑧黄裳《银鱼集·张岱(琅嬛文集)跋》。

  [11]章太炎《国故论衡》。

  [12]《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

  [13]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

  [14]《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

  [15]《三闲集·怎么写》。鲁迅与乡邦文献及乡贤故书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