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文学 > 正文

反贫困进程的文学见证

时间:2020-01-06 17:3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陵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最近,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引起热议。究其原因,在我看来,除了接地气,还因为这部作品凝聚了百姓心声,让“中国式扶贫”得以深刻表达。

 

反贫困进程的文学见证

——读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

  最近,报告文学作家纪红建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乡村国是》(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引起热议。究其原因,在我看来,除了接地气,还因为这部作品凝聚了百姓心声,让“中国式扶贫”得以深刻表达。这是一部全面和深刻反映中国反贫困、消灭贫困伟大斗争现实的优秀作品,是用文学见证反贫困斗争的伟大历程。作家纪红建以饱满的政治热情,以一个优秀作家敏锐的眼光和思考,深入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全面考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们党为消灭贫困不懈奋斗的历史,真实讲述了那些长期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基层扶贫工作者生动感人的故事,热情讴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为开辟自己美好新生活所表现出来的伟大智慧和创造精神。

  《乡村国是》写出了中国反贫困斗争现实的严峻性、艰巨性和紧迫感,写出了正在深受贫困折磨的老百姓改变命运、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和追求,也写出了我们党和政府在这几十年里,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贫困斗争,为“消灭贫困”,从战略决策、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真抓实干所做出的努力。作品没有回避经济建设中出现的“贫困”短板的现实。同时,又有比较高的思想立意,让人们能够从几十年的扶贫史中,寻找到改变贫困命运的力量所在。

  在描述一个个脱贫攻坚生动故事中,《乡村国是》强烈地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精神境界与思想道德品质。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就是我们能够消灭贫困的力量所在。我们党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展开全面而深入的反贫困斗争的,为的是让全体人民脱贫致富,走共同富裕之路。因此,扶贫并不是简单的慈善,不是好心的施舍,而是一个执政党的历史责任,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必然的自觉的选择。这是国家的大事,这是民族的大事。把脱贫攻坚与一个党、一个国家的战略行动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和体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思想的伟大意义。这种认识一直是作品主题的思想基调,也是作品能够站在时代精神高地上的基本保证。

  《乡村国是》着力塑造一大批基层扶贫工作者的形象。通过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党和政府反贫困、消灭贫困的坚定信心,让我们看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在反贫困斗争中的巨大指导作用,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通过几十年的脱贫攻坚,我们党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威信。在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文化也相对落后,信息也相对封闭,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观念也相对封闭。要使一个地区真脱贫,具有先进思想和先进理念的共产党的基层扶贫干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没有他们的辛苦工作,就没有今天的良好局面。他们是攻坚主力,突击队员。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扶贫工作成败的关键。作品正是抓住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展开描写,并写出了他们的精神境界。他们都是普通党员,他们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但与普通人不一样的是,他们深知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人民的事业。面对艰难困苦,他们都坚持下来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热情都奉献给了扶贫事业,且无怨无悔。他们是平凡的,同样是时代的英雄。作品用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他们的工作、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了他们性格的思想内涵,也集中展现出这个时代平凡英雄的风貌。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家纪红建为完成《乡村国是》的创作,走访了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9个县(区、县级市)的202个村庄,采访了许许多多的基层扶贫干部和老百姓。从作品最后开列的单子看得出,作家的采访与创作异常辛苦。这种深入生活的精神和创作态度,理应得到高度评价。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应该这样产生。反贫困进程的文学见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