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文学 > 正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长篇创作如何切入热点

时间:2020-01-06 18:08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刘金祥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话题,发展乡村文化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内容。作为“中国叙事”重要内容的“乡村叙事”或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现状如何?走向何处?我们不由把眼光投向文坛。

 

  一些创作者对乡村文化发展的深层意蕴开掘得不够系统、言说得不够深透,仅仅满足于欣赏和捡拾乡村生活的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局促黯淡、陈旧平庸,束缚并减弱了小说本应呈具的审美向度和艺术效果

  部分通俗小说放弃了深层的精神愉悦和灵魂净化,不再追求传统乡土小说的意境悠远和耐人寻味,而是关注感官的快活反应和阅读的省时便捷

  作家如果不能深刻观照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无力悉心描摹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内在变迁,也就很难触摸到我们这个时代农村生活新的本质性的特征与变化。而能不能在把握时代特征前提下塑造出属于“此一时”又能产生“彼一时”共鸣的新人物、新境界,是衡量一时期小说创作实力的重要标杆

  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和厚重母体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今年两会的重点话题,发展乡村文化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内容。作为“中国叙事”重要内容的“乡村叙事”或曰农村题材小说创作现状如何?走向何处?我们不由把眼光投向文坛。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实根基和厚重母体,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魂魄深深地植根于广袤而丰饶的乡村大地,乡村人事物象一直是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知识分子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和素材,关注民瘼、赞美田园、歌颂故乡、吟诵稼穑、书写农事,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士子的基本生命体验和重要审美取向。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乡土文学,也递嬗为中国文学体系的重要维度和主体内容,涌现出众多文质俱佳、流布后世的经典作品,对构建乡村文化和发展乡村文明,起到了浸润濡染的基础性作用和培植涵育的原初性功效。

  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近年来,伴随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也取得了不菲业绩和突出成就,一方面是老中青三代作家各领风骚,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另一方面是长篇中篇短篇齐头并进的创作态势日趋强劲,涌现出包括贾平凹的《极花》、格非的《望春风》、梁鸿的《梁光正的光》、关仁山的《金谷银山》、付秀莹的《陌上》、李佩甫的《平原客》、刘庆邦的《牛》、贺享雍的《乡村志》、沈洋的《万物生》等在内的一批优秀长篇小说,表明一些实力派作家将主要心力投放在农村社会变革与生活调整等重大问题上。与长篇小说将创作触角伸向状绘农村现实生活图景相一致,近年中短篇小说创作也更多地摹写当下农村物质领域与精神界域发生的深刻变迁,莫言的《天下太平》、朱辉的《七层宝塔》、葛水平的《小包袱》、迟子建的《空色林澡屋》、刘庆邦的《英哥四幕》、夏鲁平的《吃喜儿》、曹多勇的《盖楼记》、陈集益的《驯牛记》等作品,都是当下农村生活形态在文学创作中的投影,是乡村发展状貌在小说艺术中的折射,均在文学界和社会上产生反响、赢得口碑。这说明当代作家们正在致力于重建乡土文学连接乡村生活的人文桥梁,力求发挥新的时代观念的引领和精神意识的支撑作用。

  农村题材小说应葆有高迈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高超的美学品位

  尽管创作有成、愿景可期,但与发展乡村文化、满足新时代农民精神需求的时代要求相比,无论在体量和种类上还是在品质和水准上,农村题材小说创作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与明显短板。

  一是当前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没有与乡村振兴实践进行精准对接和及时跟进。具体表现为一些创作者缺少与时俱进的内在动能,未能根据时代大势和特征来捕捉和状绘乡村振兴的生动场景和鲜活画面;缺少探索、推崇和弘扬新时代乡村精神价值的自觉意识,对乡村民众的意愿与呼声缺乏密切关注和热切回应,对乡村文化发展的深层意蕴开掘得不够系统、言说得不够深透,仅仅满足于欣赏和捡拾乡村生活的鸡零狗碎和一地鸡毛,因此,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局促黯淡、陈旧平庸,缺乏宏阔背景和时代气息,一些乡村干部和村民形象被概念化和模式化,束缚并减弱了小说本应呈具的审美向度和艺术效果; 尤其是部分作品一味迎合庸俗趣味、市场逻辑对中国传统乡村的臆想与猜测,蓄意夸大和竭力渲染贫穷、苦难、保守、落后等负面因素;还有些作者由个性化遁入“个人化”,由“个人化”遁入“私人化”,摆弄文字,鼓捣形式,玩耍技巧,迷恋叙事,作品逐步远离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逐渐闭隘萎缩并走向与广大读者隔膜的一面。

  二是农村题材小说在表达方式上过于通俗,而在审美内涵上明显孱弱。农村题材小说作为包括农民在内的广大受众所需要的重要精神文化产品,固然应顾及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接受能力,力求为更广大读者群所喜闻乐见,需要作家在从事创作时尽量接地气,重视叙事的大众化和通俗化,体现内容的趣味性和可读性,使作品更加鲜活生动和雅俗共赏,但是,文学作品毕竟还具有提升大众精神境界和审美情趣的功能,因此农村题材小说只有趣味性和娱乐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葆有高迈的社会价值、思想价值和高超的美学品位。揆诸文学发展现状,不难发现一些农村题材小说作品有意无意地淡忘或忽略了这一功能,部分通俗小说放弃了深层的精神愉悦和灵魂净化,搁置了审美效能和思想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卡塔希斯”效果,不再追求传统乡土小说的意境悠远和耐人寻味,而是关注感官的快活反应和阅读的省时便捷。这种小说作品不仅违背了小说创作的美学原则,而且丢弃了乡土文学悦目养心的优良传统,污染了乡村文化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

  三是嫁接复制西方后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却无视本民族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欣赏习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创作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包括农村题材小说在内的我国当代文学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当下创作中开放姿态与借鉴风范体现得过于浓烈而张扬,一些作品几乎全然抛弃了民族元素、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生搬硬套西方后现代派艺术表现形式,很难为农民群众所接受、所理喻、所认同。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