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文学 > 正文

乡村振兴的文学呼唤——读《最后的龙爪沟》

时间:2020-01-06 18:1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必胜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最后的龙爪沟” ,题旨足见作者用心,作者希冀这个小小山村革故鼎新,一切成为“历史” ,一切从新开始。

 

  孙翠翠的长篇纪实文学《最后的龙爪沟》是一部及时反映农村现实的作品。她以还乡人的视角,描绘故乡东北小山村龙爪沟的平民百姓,在改革开放历史大潮中,生存状态、生活习俗,以至赖以生存的土地家业发生巨大变化,面对日益精进的现代化进程,农民们憧憬着美好未来,经历着变化的阵痛,五味杂陈,既享受着乡村改革的获得感,也体验着传统习俗“最后的”不忍不舍。作品通过几组人物的经历和不同生活场景,以今昔对比的变化,城乡转换的比较,真实地表现了当今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山村的现实面貌,也表现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振兴乡村的迫切性。因此,这部追踪当下农村社会变革、颇接地气的扎实之作,是适时地对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的一次文学呼应。

  农村问题,“三农”战略,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翼,是党中央开年工作的着力点。每年春天,中央一号文件都是部署研究农村工作。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代表团会议上,就农村现代化提出了扎扎实实地把振兴乡村战略实施好的思想。他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对文学,特别是纪实文学,积极参与现实,干预生活,呼应民生,直接为“三农”工作服务,提出了重要的课题。

  振兴和发展乡村,经济上翻身,生活上脱贫,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曾经的龙爪沟,“繁盛时这里有百十户人家,而现在,仅余下16户,其中5户人家已经失去了劳动力” 。在求生存谋发展中,改革的步履沉重而徐缓。近年来,土地流转,地产商于老板的许诺,如同水中投进了石子,人们热议也诧异,既希望改变现状,也有疑虑和纠结。“对于农民来说,种地,是一种营生,也是一种心理和情感寄托。 ”即便村中达人,在反复的权衡中,在与于老板周旋中,向往龙爪沟的美好前景的同时,不免心存疑虑。所以,封闭偏远山村的龙爪沟,迈向现代化的征程,路迢迢而艰辛。作品中寥寥几个小标题以“囚困”“挣扎”“掩埋”等字眼表述,无疑是对山村摆脱窘困的现实,有隐隐的无奈和忧思。

  赶上新时代好时光,龙爪沟迎来振兴的希望。作为乡村发展的大战略,脱贫致富,注重生存环境的提高和改善,更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的提升,思想意识的变革。物质生活好转后,精神的追求,改变命运,完善自己,是几代人的期待,也是年轻人的现实目标。尤其是来到城市谋生的人们,在身份认同、文化融入上,最难释然。作品以大量的人物故事和生动场景,描绘了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龙爪沟人的命运得到不同改善,进城打工,当兵求学等等。然而,走出农门之后,如何适应,也困扰着他们,自我价值能否得到体现,也是这些奋斗者们的难题。龙爪沟的深重的农耕文化,族群亲缘,繁复错杂,亲缘扶助,亲情是纽带,像孙、李、张姓三个家庭,他们中有受高等教育的孙家儿女们,有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乡村能人。张景林夫妇结伴到城里打工做早点,多年生意风生水起,却因为孩子上学,求医看病而奔劳操心,四处碰壁。他们感叹,也许“种地就是农民的宿命”。城乡的差别,永远是个鸿沟,龙爪沟人的现代化只是朴素的城市感觉,只是在淡淡的向往中体味。像入城生活了多年的李月红们,也仍然是游走迷离,即便精明的于大霞们,也如匆匆过客,难以立足。在城市与家乡,谋生与圆梦的不同端点上,面对“最后的龙爪沟”,人们心情复杂,乡村的振兴,或许为这些漂泊的人们,寻找很好的情感归属。

  “最后的龙爪沟”,题旨足见作者用心,作者希冀这个小小山村革故鼎新,一切成为“历史” ,一切从新开始。作者以三万余言的篇幅,以真实的人物故事和生动细节,描绘了乡亲们(很多是作者的亲戚友人)各类人物,在生活中的喜忧,行事上的谨慎与放达,个性上的善良有爱心,以至秉性上的狡黠愚顽,也对渐渐失落的农耕习俗,有着不舍的情怀。亲情拥抱故土,以现代性理性思维观照乡梓,是作品弥散的气息。最后,龙爪沟的开发,乡村振兴没有时间表,作品只是原生态地表现农民们的现实生活情态、乡里人情、世态百味、心灵诉求。这些,从文学表达上,对社会关注“三农” 、振兴乡村,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例证。乡村振兴的文学呼唤——读《最后的龙爪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