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乡音 > 正文

四川遂宁方言:能够记住乡音乡愁

时间:2020-01-06 19:43     来源:遂宁日报     作者:胡蓉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最大的乡愁,莫过于不改的乡音。近日,汪涵自掏500万保护方言的举动,把方言又一次推向“风口浪尖”。那句“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更是戳中大众泪点。

 

  原标题:遂宁方言:能够记住乡音乡愁

  最大的乡愁,莫过于不改的乡音。

  近日,汪涵自掏500万保护方言的举动,把方言又一次推向“风口浪尖”。那句“普通话让你走得更远,方言让你记住你的根在哪里”,更是戳中大众泪点。

  唐诗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诉说游子返乡时的悲喜。在方言日渐式微的今天,遂宁人又会以何种方式记住乡愁,留下方言呢?

  每一句方言背后都是历史和乡俗

  有一种媒人叫“老红爷”,有一种豆腐叫“灰馍儿”,有一种绳子叫“索梭”,有一种吹牛叫“冲壳子”,有一种吝啬叫“啬家子”,有一种可怜叫“造孽”……这些,都是地道的遂宁方言。

  关于遂宁方言的读音,《遂宁市志》有着明确的记载:普通话有21个声母,而遂宁方言只有20个声母。遂宁方言音节中,n和l,f和h,z和r,z、c、s和zh、ch、sh,都是不分的。譬如,遂宁人将“方法”(fāngfá)读作hānghá,将“知识”(zhīshí)读作zīsí。

  遂宁方言有37个韵母,而普通话有39个韵母。普通话和遂宁方言在声、韵、调上的差异也有规律可循。例如,在普通话中带有eng、ing这两个后鼻韵母的音节,在遂宁方言中分别读作en、in。在遂宁部分区县,如射洪,也有将ie和i混用的情况,例如:洗(xie)衣服、写(xi)字。在遂宁话中,g、h、k与uo相拼的时候,韵母要变成o或者uê,例如,过(go)年、后果(go)、国(uê)、宽阔(kuê)。

  在词汇及构成上,遂宁方言也有着明显的特征。譬如普通话中形容词往往使用“很”“非常”等副词修饰,而遂宁方言则多用“邦”“非”“溜”“稀”等来修饰,如“溜酸”“稀瞥”。遂宁方言中常常通过添加“儿”“头”来构成名词,如“洞洞儿”“城头”等。

  方言传递的是文化乡俗,代表的是一个地方的特色文脉。

  遂宁人杨兰曾经以硕士论文的形式详细地研究过遂宁方言。她提到,遂宁方言中有不少体现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文化、地方戏曲文化、习俗文化的词。譬如,“打牙祭”这一俗语其实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过场”曾是戏曲中一个术语,“解手”则是移民文化的一种体现等等。

  72岁的遂宁方言相声艺人翟昭和记忆最深的,是20世纪40年代,一个瘸腿的女人挑着一对竹篮在遂宁城里走街串巷。一年四季,她都用悠长的声音叫卖着“老四样”:“买针夹子、买线龚龚(线圈)、买玉儿铁,买火钳!”因为只要这个声音一响起,母亲就会叫他去买个针夹子、线龚龚什么的。

  遂宁方言里蕴藏着本土文化的无穷魅力。一个方言可能传承一段历史,一句俚语或许代表一种智慧。短短几句极具遂宁地方特色的叫卖调,带给翟昭和的是一段融合着遂宁方言的温暖记忆,它不仅有着更微妙的情感传递,也在传承着一代又一代的遂宁民俗风情。

  如果有一天,方言消失了,方言中的那些历史和韵味,是不是也会消失?

  唯有方言才能表达深沉的故土情感

  遂宁地处成渝之间,正是蜀文化西渐与巴文化东渐的交汇之处,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遂宁文化学者、作家周光宁认为,因交通、经济的影响,遂宁话与重庆话更为接近。

  语言是流动的。在多年的演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流动,遂宁方言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在年轻人中表现尤为明显。

  7年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的谢明镜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在市中心商业区展开方言调查。“好多土话年轻人都不知道或者不会说了,有些土话只有老年人才会说。”谢明镜说,譬如,老年人口中的“滚身儿”,好多年轻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可能只有六七十岁的老人说的才是纯正的遂宁话。”周光宁说,现在很多年轻人的遂宁话只是把普通话的读音变了腔调,“变味儿了”。

  这一点,遂宁女性杨乐体验深刻。32岁的杨乐出生射洪县金家镇金家粮站,身为射洪人的她经常使用射洪方言里特有的“刮”(非常、特别之意)字,在连续两次未过普通话二甲考试之后,她硬生生地将这些方言“戒”掉了。即使现在已在遂宁工作,但平时工作生活中那个“刮”字却再未出现过。“你让我现在说话时再加上那些土话方言,我自己都有些不习惯。”对此,杨乐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却也隐隐松了一口气。

  在周光宁看来,遂宁方言话在年轻人嘴里“消失”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方言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方言是有语境的,遂宁人说遂宁话有时候会更有韵味。所以,挖掘整理遂宁方言对遂宁文化的发扬与传承意义重大。”

  谢明镜也认为,方言是一方水土的精神灵魂,只有用方言才能细致入微地表达当地人内心深沉的故土情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保护方言就是在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这也是推广遂宁话的意义所在”。

  方言保护,在徘徊中艰难前行

  在岁月与文明的浸泡下,方言承载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曾几何时,方言的存废问题曾引起激烈争议,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达成共识:推广普通话很重要,保护地方方言也很重要,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你少开腔,说话弹壳壳的,还打个光胴胴就跑出来。”请问这句话用普通话怎么解释?2013年,一篇名为“遂宁方言考试,测试你是不是地道遂宁人”的帖子在网上挂出后,出乎意料的是,许多遂宁籍网友在这个测试中考不到90分。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何婉参与了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语言保护工程。这个工程试图留下方言世界的标本。在2016年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计划中,设立了319个方言调查点,何婉负责其中的“遂宁方言”。船山区裕丰小学副校长刘吉是团队挑选的遂宁方言发音人之一。

  然而,想要成为方言发音人并不容易。作为青年方言组成员,刘吉的入选条件可谓十分“苛刻”:必须是当地人,要求身体健康、思维清晰、口齿清楚。此外,发音人不能有离开遂宁去外地学习、生活、工作的经历,其配偶也须为本地人。“因为语音是非常敏感的,一旦离开遂宁去外地生活,或者与不同方言的人生活在一起,发音就会有所变化,就不那么纯正老派了。”何婉解释道,入选者还要求门牙齐全,说话不漏气,认知理解能力较强,朗读文本时语音流畅。

  方言录制更加严格。眼睛必须对准摄像头,方言发音要标准,有时因一个发音不纯正而录制多遍是常事,身上的衣服常常被汗水浸湿又被体温烘干。即使这样辛苦,刘吉依然很高兴:“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为保留乡音、保留家乡文化做点贡献,很有意义。”

  对于这场声势浩大的“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工程,从研究生到博士一直都在研究方言的何婉认为很关键:“近几十年,是方言改变和消失的时期。再往前,方言没有这么大的改变;再往后,我们已经挽救无力。在方言急剧消亡改变的时刻,记录最后最新的一句意义真的很重大……很多年后,当语言已经改变,或许我们就是最后一批记录本地语言的人。”

  在遂宁,更多的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着方言的“阵地”。70岁的方言评书艺人翟兴元、71岁的方言相声艺人翟昭和等至今仍活跃在遂宁的舞台上,用他们的方式传承和保护着遂宁方言。

  酷爱地方文化的易亨良,有一档电视节目叫《遂宁龙门阵》,因为采取方言和接地气的表达方式很受观众欢迎。目前,他还计划筹建遂宁方言研究会来专门研究方言,为保护遂宁方言而努力。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总有乡愁需要守望。而方言,无疑是记住乡愁的重要载体。珍视方言,其实是对文化根脉的呵护,是对历史的铭记。

  讲乡音,守乡愁,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留住方言,留住美

  ◎胡蓉

  公交车上碰到俩爷孙。爷爷操着别扭的川普在和小孙儿说话。整个公交车上都能听到爷爷那蹩脚的普通话,但却没有人因此而发笑——在推广普通话的今天,这是太正常不过的一幕。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能够体现本土特色的交流工具方言,正慢慢淡出我们的视野。诚然,会说普通话、说好普通话是每个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然而,倘若在普及普通话的过程中淡化了我们的方言,这何尝不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大缺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维系地方文化的纽带。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2008年10月,国家语委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录制项目,在全国各地寻访老中青方言说话人,调查收集当代中国的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以及普通话的实态、有声语料,并进行科学整理、加工和有效保存。

  然越是这样,越意味着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不能照本宣科。穷则思变,变则思通,“从娃娃抓起”的思想在方言传承与保护中最为常见。“苹果(pingu)”“橘子(juezi)”,早已成为浙江嘉兴市嘉善县实验幼儿园孩子们课上要学习的词汇。上海话体验教育也先行在20所幼儿园展开试点,孩子们在游戏时间将被鼓励用上海话进行交流。幼儿期是语言的敏感期,适宜的方言教育不但能丰富幼儿的词汇,还能培养他们的语感,刺激孩子们的大脑发育。

  家庭是传承方言的土壤。当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时,方言的教育和传承当如何进行呢?父母是孩子的老师,孩子的语言、生活、情感都带有父母的影子,方言学习最适宜的环境就是家庭教育。我们应鼓励家庭成员说方言,形成“儿童在家说方言,在校说普通话”的语言培养模式。这首先需要家长具有一定的文化自觉意识,要认识到传承方言与保护文化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我们还可以营造多氛围的方言情景。去年去武汉旅游,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闻名已久的落落樱花,而是公交车上武汉话语音报站、用武汉话介绍沿街老地名掌故的新鲜事。水滴石穿,哪怕一次只听一个方言字词,那也会长久地烙在心上。

  “撑花”,这是四川方言里伞的俗称。百度百科里这么解释:以前的伞是纸做的,再刷上透明的桐油,纸上多印绘着各种各样好看的花。另外,撑开的雨伞形状似盛开的花朵,故名“撑花”。

  这些美好的事物,有什么理由让它消失?讲好方言,留住文化的根,这才是真正的美。四川遂宁方言:能够记住乡音乡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