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乡音 > 正文

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

时间:2020-01-06 19:4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肖二平 张积家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亲属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早建立的重要社会关系,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形成。

 

  语言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和条件。亲属关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最早建立的重要社会关系,它基于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形成。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关系不仅需要靠生物学关系来维持,还需要靠语言的反复使用加以巩固。“亲属语词不仅是某种社会学的存在,而且也是说话的因素”,使用这些语词就等于“做”这些语词规定的关系规则。个体在使用亲属词时,隐含着实行由亲属关系要求的不同态度,如尊敬或亲近、权利或义务、亲情或敌意等。这些蕴含在语词意义中亲属之间不同态度的因素,在保障亲属关系维持和运作上起着重要作用。这表明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

  语言影响亲属词的

  概念结构

  概念结构涉及概念由哪些因素构成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关系。人类头脑中的概念组织与词的分类学组织具有较大差异。在任何语言中,表征亲属关系的词反映人们的分类愿望,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社会现实,对亲属关系认知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研究者采用自由分类法探索亲属词的概念结构,要求被试自由地将亲属词分类,得到亲属词的概念结构。研究发现,不同民族的亲属词的概念结构有不同特点。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有两个维度:“亲属的亲密程度”和“姻亲/非姻亲”,体现出汉族对血缘与交往频率的重视。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有“同辈/异辈”和“照顾者/被照顾者”维度,体现出纳西族亲属词的类别式特点与原始共产主义的遗风。摩梭人亲属词概念结构有“亲属的亲密程度”与“辈分大小”维度,预示着摩梭母系制的非原始特点。傣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维度为“婚前的亲属亲密程度”和“婚后的亲属亲密程度”,体现出傣族对核心家庭的重视。傣族有“从妻居”习俗,男女结婚后在女方家中居住,婚前与婚后傣族男人的核心家庭成员不同。彝族亲属词概念结构中有“亲属关系的性质”和“性别”维度,体现出彝文化的等级制度和男尊女卑的性别观念。白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为“性别”和“姻亲/非姻亲”,体现出白族崇阴尚母的母系文化。基诺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为“亲属的亲密程度”和“照顾者/被照顾者”,反映基诺族跨跃式社会发展的特点。维吾尔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为“近亲/非近亲”和“性别”,反映维吾尔族重视核心家庭和男尊女卑的性别文化。朝鲜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为“性别”和“姻亲/非姻亲”,反映朝鲜族重视血缘和男尊女卑的文化。羌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为“亲属的亲密程度”和“同辈/异辈”,体现出羌族对血缘关系、交往频率的重视和敬老文化。藏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为“性别”与“相同骨系/非相同骨系”,体现出藏族独特的婚姻制度与性别文化。爱尼族(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为“直系/旁系”与“亲属关系的性质”,体现爱尼族对核心家庭与亲属关系性质的重视。在12个族群中,可作为亲属词概念结构维度(心理含义是亲属词的分类标准)的有亲属的亲密程度、亲属关系的性质(或姻亲/非姻亲)、辈分(同辈/异辈或辈分大小)、照顾者/被照顾者、近亲/非近亲、性别、直系/旁系、相同骨系/非相同骨系、婚前的亲密程度、婚后的亲密程度10种。不同民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维度不同,对亲属词分类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不同民族的亲属制度和文化,说明亲属词影响亲属关系认知。

  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的途径

  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方式。不同民族的语言表征差异使人们以不同方式组织信息。“妈妈的姐妹”在汉语中谓之“姨”,在摩梭语中却与妈妈共享“阿咪”称呼,在英语中与爸爸的姐妹等一律称为“aunt”。同一亲属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称谓,称谓使用有特定社会背景,操不同语言的人认知亲属的模式必然存在差异。

  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途径和过程。不同语言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语义缺乏。在摩梭语中,凡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亲属(姨父、姑父、岳父、舅父等)一律称“阿乌”,与汉语多样化、精细化的表达方式相比,高度概括的语言使摩梭人在认知亲属时有不同的途径和过程。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词汇形式和语法结构,导致讲话者加工亲属词时使用不同策略。在摩梭语中,凡带“咪”的亲属词一般都指女性亲属,如“阿咪”(妈妈)、“各咪”(妹妹)、“则咪”(甥女)、“如咪”(孙女)等,这种语言特点容易在记忆表征中凸显出来,摩梭人在加工亲属词时容易注意这一特点,采取相应认知策略。

  不同语言对亲属词的区分性不同,这种差异影响人对亲属关系认知的难易。如汉语对伯、叔、舅、姑父、姨父有不同称谓,英语对这些亲属统一称为“uncle”。在认知这些不同性质亲属时,汉语母语者比英语母语者容易。

  民族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结果。不同语言中的范畴和原型影响人对事物的加工、编码和储存,使讲不同语言的人得到不同认知结果。如在摩梭语中,“阿乌”(舅舅)有独特意义,在摩梭母系家庭中有重要地位。摩梭人对舅甥关系认知必定不同于其他民族。

  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的机制

  通过语言标记影响亲属关系认知。语言中某些比其他成分更基本、更常见的成分被称为语言标记。语言标记使某些认知途径、过程和策略更易被选择。不同民族语言对亲属关系作不同区分,有不同标记。如英语亲属词不区分父系、母系、妻系,汉语亲属词有母系标记(如“外”)、妻系标记(如“岳”、“内”),汉语母语者更容易区分亲属关系的性质。又如,纳西语亲属词和摩梭语亲属词标记亲属辈分,同一亲属称谓适用于同一辈分亲属,体现在亲属词概念结构上,辈分大小就成为主要维度。

  通过知觉类别效应影响认知。知觉类别效应指通过某种机制将连续的物理维度划分为不连续区域。概念影响知觉。不同事物被贴上相同标签,更容易被等同对待。类别一旦划分,类别内产生紧缩效应,缩小或忽略类别内成员差异;类别间产生扩展效应,扩大类别间成员差异。不同语言对亲属区分不同,使人对本族语言中的分类维度更敏感,对本族语言中不存在的分类维度不敏感。如摩梭语亲属词以母系亲属称谓为主,父系血亲及姻亲称谓数量少,大多用母系亲属称谓的叙述式表达,对标记父系亲属关系的“姻亲/非姻亲”维度不敏感。

  通过理论和语境影响认知。人们以理论或对本质属性的信念来称呼或归类物体,理论构成概念的本质。文化语境提供概念里特征间的连接和类别里概念间的连接。例如,在满月酒、结婚和吊唁情境下,摩梭人和汉族人对亲属词分类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二者都看重“亲属的亲密程度”和“辈分”,但摩梭人还区分“照顾者/被照顾者”,汉族人还考虑“性别”和“亲属关系的性质”。摩梭人对亲属词分类体现母系文化特征,重视舅舅和外甥的地位和作用,汉族人对亲属词分类体现汉文化特征,重视媳妇和孙辈的地位和作用。亲属概念具有核心特征与情境依赖特征。文化和情境通过概念特征激活和分类标准采择影响亲属词分类。语言影响亲属关系认知

  (本文系全国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课题(MJZXHZ15003)、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17NDJC073YB)、杭州市社科规划人才培育计划专项课题(2016RCZX31)、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4XNLQ05;16XNLQ0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