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时间:2020-01-06 18:41     来源:新华社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刚过春节不久,“土家歌王”王波得到了一个令他高兴又烦恼的消息:一家旅游公司以月薪6000元聘他唱山歌,不过这意味着他无法继续在县城当音乐“老师”了。
 

  刚过春节不久,“土家歌王”王波得到了一个令他高兴又烦恼的消息:一家旅游公司以月薪6000元聘他唱山歌,不过这意味着他无法继续在县城当音乐“老师”了。

  家住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的王波是一名泥水匠,并不是职业教师,作为土家族高腔山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他利用闲暇时间在县里几所学校教唱山歌。

  “旅游公司给我提供住宿,下午和晚上各唱大约两个小时,周末安排了休息时间。”王波对旅游公司提供的待遇感到满意。但为了传承土家山歌,他希望公司允许其在就近的学校给孩子们无偿授课。

  土家山歌在土家人生产生活中诞生和发展,在黔北、湘西等地世代传唱。2010年,沿河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命名为“中国土家山歌之乡”。2014年,土家族民歌入选中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波从小跟父母学唱山歌,天生声音洪亮通透,在当地有“土家歌王”的美誉。从十多年前开始,他利用空闲四处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山歌,并不断将其传给更多人,除了授课,他还收有8个徒弟。

  在他的努力下,镇上一些中小学已经把土家山歌纳入到音乐课程中。板场中学的音乐老师侯雅淇说,学生们对土家山歌的理解比其他歌曲深刻,期末考试时让大家自选歌曲演唱,很多学生会选唱山歌。

  但随着艺人们逐渐老去,土家山歌需要更多的年轻人传承。去年9月,50岁的王波放下泥水匠的活,全身心地教唱歌。每周一到周五,他都骑着摩托去县里的沿河民族小学、沿河四中等学校上课,路上要花一个多小时,在学校常常一唱就是一个下午,晚上回家后要喝盐水来给疼痛的嗓子消炎。

  令他高兴的是,土家人对自己民族的文化有了自信和热情。很多学生在课后给他打电话或发微信,询问某一句歌的唱法,或是让他听一下自己唱得好不好;每周上课前复习上周学的内容,有许多学生不用老师带就能自己唱出来;有十多位家长向他表达支持和感谢……

  21岁的冉井超曾在外务工,从网上看到王波的消息后深受鼓舞,便回到家乡,千方百计打听到联系方式,来拜师学艺。“我的朋友们有不少受到我的感染,也对山歌感兴趣了,我希望能学得更精,像王老师一样教更多人唱歌。”他说。

  “年轻人的兴趣培养起来了,我觉得这条路走对了。”王波说。就连他3岁的外孙女也学会了一首土家山歌《花花轿子》,王波一开口,她就跟着唱。

  可王波隐隐感觉到,能像他一样成为传承人的年轻人太少了。“一些年轻人学唱山歌是出于玩的心态,另一些是为了去参加比赛拿奖金,他们很难成为大师。”

  对自己的学生,王波最看重责任心和谦虚两种品质。有的徒弟嗓子不如他好,但踏实负责,学成以后可以传下去,这样的学生他愿意教。

  王波坦言家里有经济压力,但土家山歌的传承同样紧迫。“通过唱山歌得到收入是一方面,关键是要给我时间去教年轻人唱,希望能够唱下去、教下去、传下去。”他说。“土家山歌之乡”民歌传承的喜与忧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