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跟着山歌游中国

时间:2020-01-06 18:4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这种存贮各民族古老记忆的艺术形式,上千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地传唱。跟着山歌游中国,有婉转动听的旋律,有特色浓郁的民俗,有惊艳时光的风景,更有致敬岁月的温情。
 

 

  山歌,是一部写满音符的百科全书。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这种存贮各民族古老记忆的艺术形式,上千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地传唱。跟着山歌游中国,有婉转动听的旋律,有特色浓郁的民俗,有惊艳时光的风景,更有致敬岁月的温情。

  布依山歌浸风情

  说起唱山歌,63岁的杨友升仍清楚地记得自己年轻时,布依村寨里每逢节日载歌载舞的盛景。对于这位来自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老人,山歌是他儿时记忆的重要拼图。

  在黔西南州,布依族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70%以上。在当地南北盘江的夹江地带,布依族先民世居于此。据史书记载,布依族属古越人中“骆越”人一支的后裔。至今,布依人仍保留着古骆越人的许多生活习俗和特征。

  喜爱歌舞是布依族由来已久的文化传统。在杨友升儿时生活的册亨县岩架镇洛达村,寨里“歌伴舞,舞随歌”的生活图景俯拾即是。

  “布依族山歌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喜怒哀乐、四时节令、人情冷暖、历史典故、神仙鬼怪,无不包含其中。”杨友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册亨布依族山歌有自吟自唱,有一对一、二对二、群对群等多种形式,“但不论哪种形式,男女双方赛歌的人数必须对等”。

  “斑鸠无伴顺田飞,螺蛳无伴靠沙堆;心想开言同哥讲,又怕哥你把话推。”在布依族山歌中,情歌是数量最多的部分,曲调高亢、嘹亮、奔放。每逢走亲访友或“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节日,布依族青年男女借对歌物色意中人,称为“浪哨”。大家以歌为媒,互赠信物。山歌对唱一问一答,随机应变,颇能显示聪明才智。“浪哨”择爱后,《问媒歌》《问八字歌》《说亲歌》《打亲家歌》等一系列音乐元素,成为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记得小时候,村里不论哪家来了客人,只要是年轻人,晚上定会受到年轻异性的赛歌邀请,输的一方都会受到对方的奚落。当然,讥笑的方式也是唱歌,大家毫无恶意。”杨友升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收录音响,文化娱乐全靠吹拉弹唱。吹、拉、弹又得备有乐器,唯有唱才可随时“歌而唱之,舞而蹈之”。“山歌之所以为布依人所喜好,除了它的韵律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外,还关联着布依族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他说。

  豪放的酒歌、庄重的古歌、甜蜜的浪哨、热情的山歌,都是册亨的悠远记忆。而代代相传的布依族勒尤、布依族查白歌节、铜鼓十二调、布依戏、布依族八音坐唱等音乐歌舞艺术,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将继续在黔西南的古老土地上,演绎穿越千年的传奇。

  广袤土地多瑰宝

  故事不止于黔西南。在中国的广袤大地上,人们千百年来用歌声承载文明。放牧、砍柴、打鱼、割草、种田,无论在峻岭山巅、大漠草原、江河湖海,总有山歌来记录口耳相传的民族记忆。

  “会唱山歌歌驳歌,会织绫罗梭对梭;罗隐秀才造歌本,一句妹来一句哥。”走进江西兴国县,今天还能听到这首流传千年的悠远山歌。相传,兴国山歌为唐末落第秀才罗隐所创,“唐时起,宋时兴,世代流传到至今。”

  据统计,目前兴国县95%以上的人口都是客家人。随着历史上客家先民南迁,中原古风遗韵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演化成兴国山歌。经过千年传承,兴国山歌现已成为以兴国县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等数省的客家民歌。这些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旋律,已化作一幅幅“客家人繁衍生息的历史画卷”。

  除了东南客家风韵,西部山歌也是浑然天成。在四川甘孜州九龙县子耳乡、魁多乡、烟袋乡一带,西番人的玛达咪山歌别具风情。九龙县北连康定,南邻凉山,是川滇茶马古道的重要关口。作为藏民族的一个支系,西番人在生产生活中代代传唱“玛达咪山歌”,其歌词生动形象、旋律清新流畅、唱腔深沉忧怨,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成为研究西番人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地貌丰富,孕育了缤纷多彩的民族风情。在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顽强生活,创造出一曲曲充满烟火气的歌谣。如今,内蒙古的“爬山调”、青海的“花儿”、安徽的“慢赶牛”、陕北地区的“信天游”、陕南川北地区的“茅山歌”、西南地区的“弥渡山歌”以及两广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山歌,都历经岁月的考验,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唱出国门重传承

  在全球化的时代,饱含“乡土情怀”的山歌也唱出国门,在海外绽放光彩。这其中,旅美华人杨玉海演绎的“纳西风情”,便是一个绝佳的注脚。

  “小时候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面对蓝天白云、湖光山色,演唱纳西民歌。”出生于云南丽江的杨玉海表示,自己从小便对山歌情有独钟。

  据美国《侨报》报道,上世纪90年代,杨玉海赴美生活,刚到异国他乡只身打拼的她,仍坚持为身边的朋友表演纳西族歌舞。过了几年定居西雅图后,杨玉海经常身着传统纳西族服装进行公益演出,演唱独具特色的原生态山歌。

  浸润着东方民族文化精粹的歌舞受到美国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们争相与穿着纳西族服装的杨玉海合影,并询问她表演的歌舞内涵。“美国民众对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非常着迷,少数民族的服饰、歌舞,也是中美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一。”杨玉海说。

  虽然在新时代里唱出了国门,但不可回避的是,各地山歌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后继乏人的传承转型困境。对此,山歌进课堂、举办“山歌节”等成为新时期弘扬山歌文化的重要举措。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洞山歌源远流长,重庆巴南区已将其编成音乐教材,进入全区中小学课堂。此前,湖南沅陵县、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等地,已将当地特色山歌编入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

  与此同时,“山歌民俗搭台,文化旅游唱戏”也成为传播山歌的重要平台。

  以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节为例。邵阳城步苗族自治县的“六月六山歌节”,源自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传承千年的古老风俗。近年来,当地的山歌比赛已跻身“湖南省四大民俗节庆品牌”。在2016年的山歌节上,来自广西、湖北、陕西、贵州等地的优秀歌手,唱响《庆鼓堂》《薅秧歌》《呜哇侗》《高腔调》等歌曲,山歌节成为各地山歌文化交流互动的“熔炉”。而在此前举行的国际赛区争霸赛中,来自俄罗斯、西班牙、美国、乌克兰等国的选手比赛演唱中国山歌,别具中西音乐民俗交融的乐趣。

  多元发展、海外播种、协力传承,山歌携带的古老音乐记忆,必将在崭新时代里浴火重生。

  广东·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广东梅州市境内的客家人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流传于粤东北部地区,并传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其歌词诗味很浓,流传于民间的有数万首,内容涵盖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等,其中以情歌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梅州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学艺术、社会学、民俗学、客家学等方面,都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

  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庆·木洞山歌

  木洞山歌是重庆巴南区木洞镇及周边地区人们所传唱的一种古老民歌,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唐代以来,巴渝地区流传的竹枝词,即是古代木洞民歌。

  木洞山歌品种繁多,曲调丰富。据统计,目前木洞山歌己有上千首,其中薅秧季节唱的“打薅歌”、秋收季节唱的“打谷赛歌”、渔家唱的“摸鱼歌会”“螃蟹歌会”、牧童唱的“坡上赛歌”、婚礼时唱的“闹房歌会”等较为流行。木洞山歌歌词典雅,曲调别致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湖南·花瑶呜哇山歌

  在湖南邵阳隆回地区,有一种特别的歌唱形式叫“花瑶呜哇山歌”。它是一种“高腔山歌”,题材主要有瑶族来源和迁徙、农业劳作、深山狩猎、洞谷名胜、死亡葬丧、服装首饰、日月星辰、风花雪月、婚姻嫁娶、傩巫鬼神等。至今,花瑶呜哇山歌还流传有几千首,共24个韵脚。

  随着瑶、汉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花瑶呜哇山歌成为汉文化与当地花瑶土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它多为成年男子用真假声结合演唱,有较长的甩腔,并常用“呜哇呜哇”等衬词。

  2008年,花瑶呜哇山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西·九江山歌

  在江西省九江县城门、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流传的九江山歌,以激发劳动热情、生活感情、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当地人们随性吟唱。

  值得一提的是,九江山歌曲调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定调高、句幅宽、拖腔长的为高腔山歌;定调较低、句幅匀称、刻画细腻的为平腔山歌;而发音低沉、昔日所谓“读歌本”的山歌为低腔山歌。因其歌中只出现3个音,故又称“三音山歌”。以“三声腔”为主的九江山歌演唱起来曲调优美,别具风味,深受百姓欢迎。

  2011年,九江山歌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西岭山歌

  西岭镇,地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岭雪山脚下,风景优美。历史上,西岭曾为汉、藏、羌等民族杂居之地,因此西岭山歌的旋律色彩与调式也包含了汉、藏、羌民歌的一些元素,其旋律较为特殊,山味、野味和民族风味浓郁。

  西岭山歌可分为劳动、爱情、喜庆、祭祀等类型,有独唱、领唱、合唱、对唱等唱式,尤以独唱居多。词意富于比兴,乐句结构完整。西岭山歌音调高亢、原始、古朴、空灵,曲调可随词段多少而反复。唱山歌不受时间、空间局限,既可自娱自乐,又可参与庆典活动。

  2014年,西岭山歌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跟着山歌游中国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