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安徽科技学院十二年探索大学生传承“非遗”

时间:2020-01-06 18:48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张鹏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我真是爱花鼓爱到心坎儿里了。”时至今日,学生王金秀的这句话仍然让安徽科技学院团委的张聪老师感动不已。

 

  “我真是爱花鼓爱到心坎儿里了。”时至今日,学生王金秀的这句话仍然让安徽科技学院团委的张聪老师感动不已。作为大学生花鼓艺术团的指导老师,每当张聪向新成员介绍“团史”时,一定会向她们提起“学姐”王金秀的名字。

  安徽科技学院是国内唯一一所位于县城的本科院校。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凤阳花鼓发源于安徽省凤阳县,是一种集曲艺与歌舞为一体的民间表演艺术,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

  2013年,该校首次推出凤阳花鼓主题演出“中都鼓韵”,在全校师生中引起轰动,王金秀当年正是花鼓队的队长。不过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2014年,王金秀不得不离开校园。

  毕业前的那个晚上,她独自一人,将整个排练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将每一件戏服和每一个鼓道具都摆放整齐。最后,她给张聪老师留下一封信:“鼓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武器,有了它,我们才能将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一年之后,正逢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花鼓艺术团成立10周年,“中都鼓韵”花鼓主题演出首次走出室内,进行露天演出。令人动容的是,已经毕业的“老团长”王金秀带着有孕之身重回校园,坐在台下含着泪看完了整场表演。2016年9月,她再次来到了演出现场,陪在身边的,是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谁说大学生不爱非遗文化,他们只是缺少接触的机会,一旦走近它,就会被它深深地吸引。”作为凤阳花鼓非遗传承人,张聪感慨道。

  从2005年成立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到打造“中都鼓韵”主题演出,再到校花鼓队登上央视、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的舞台,12年来,作为非艺术院校,安徽科技学院始终自觉地将传承、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视为己任,试图通过非遗传承与思想引导相融合的高等教育实验,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当代大学生能否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

  近水楼台 责无旁贷

  安徽科技学院团委书记施培智来到共青团岗位之前,学校的花鼓队已经在当地小有名气。如同众多非遗文化的现实境遇一样,凤阳花鼓也面临着传承断档的困境。县里缺少专业的演出团体,校花鼓艺术团承担了县里的外事演出任务。

  不过,在施培智和同事眼里,那时学校花鼓队的演出形式和节目编排往往是“单兵作战”,缺少纲领,还有些“老套”,“青春味”不够浓厚。如何用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以整体化的表演形式去演绎花鼓,形成真正的“文化产品”,成了校团委想要迫切解决的课题。“当地民间艺人的演绎和传承有着时代局限性和家族单一性,所以我们要让花鼓艺术完成大众化、时尚化、青春化的转型”。

  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施培智带领学生去花鼓艺术的诞生地凤阳县燃灯乡进行实地调研,与民间花鼓艺人深入交谈,现场请教学习,录下影像资料,梳理编排内容。经过几个暑假的田野调查,师生们将花鼓艺术“吃”透,将最乡土、最真挚的艺术形态和表达方式完整地搜集起来,融入到大学生的花鼓表演中去,加深了大学生对花鼓艺术的理解。

  学校邀请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指导特聘教授与指导教师,签约专业作曲家3名,原创花鼓曲目8首,改编12首。在此基础上,2013年9月,安徽科技学院正式推出转型之作,原来的单个节目被整合成了主题演出“中都鼓韵”。演出围绕历史之远、记忆之悲、改革之先、科院之光、复兴之愿五个篇章,从历史叙事的角度,再现花鼓的悠久历史与社会变迁,展现凤阳之地特有的求索精神、改革精神。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