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最美,是那一抹乡愁

时间:2020-01-06 18:53     来源:文汇报     作者:张祯希 范昕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挑一个传统节庆日到朱家角,走在河边,没准会与披红挂彩、热闹非凡的“摇快船”相逢;行至阿婆茶楼,能够喝上一杯“阿婆茶”;在北大街的沿街店面里,也不妨买上一罐“涵大隆酱园酱菜”带回家……它们都承载着你或许不知道的非遗技艺,成为水乡风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挑一个传统节庆日到朱家角,走在河边,没准会与披红挂彩、热闹非凡的“摇快船”相逢;行至阿婆茶楼,能够喝上一杯“阿婆茶”;在北大街的沿街店面里,也不妨买上一罐“涵大隆酱园酱菜”带回家……它们都承载着你或许不知道的非遗技艺,成为水乡风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提到非遗,“老派”“失传”可能是人们脑海中闪现的高频词,近年来随着一批充满热情的青年传承者的加盟,以及非遗传承方式的多元化,这些刻板的印象正在改观。

  创新让非遗永葆青春

  在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年轻一代的非遗传承者共有7位。他们中不乏80后、90后,大多本科毕业,有的甚至拥有研究生的高学历。在这个后工业时代,这些年轻人心甘情愿选择与那些古老的手艺为伴,从头开始学着捏面人、剪纸、顾绣……在他们身上得以延续的,不仅是老一辈手艺人的绝活,更有静得下心来雕琢的匠心。事实上,他们又何尝不是在为非遗注入活力呢,年轻一代的开阔眼界与敏锐时尚触觉让这些“老手艺”活泼起来。

  徐祯璐的办公室与普通年轻人不同,因为她的办公内容是———刺绣。大学文博专业毕业后,她拜师学起了顾绣,一学就是10年。徐祯璐一边用绣线“描画”着吴炳的《竹雀图》,一边告诉记者,顾绣考验着手艺人的毅力,来不得半点马虎。制作中所用的线要自己染色,还要劈开成极细的数份使用,有时候为了表现小鸟毛绒绒的质感,得将普通的线分成100份,一层层往上缝。通常一幅30厘米乘30厘米的作品需要花费绣娘8个月的时间。严格的师徒制在她的工作中延续着———并不是左撇子的徐祯璐居然用左手缝线,原来在学手艺时,师徒两人必须面对面坐着,窗户恰巧在自己的右边,为了不把光挡住,她改用左手缝。

  上海面人手艺的第三代传人汤健的关键词是“创新”。在这个80后女孩的作品中既有传统戏曲人物也有日本动画片里的“龙猫”,而她主攻的方向是将一些平面的经典画卷“立体化”。“海派面塑有百余年的历史,每一代都在创新。第一代赵阔明老先生的作品以民间故事为主,主要涉及戏曲人物;第二代则更加注重对本土文化的挖掘;我有国画功底,所以在题材选择上更关注绘画艺术。”汤健打开手机相册向记者展示了一组自己以中国古代名画《捣练图》为原型创作的面人作品,图中穿着唐代服装的平面侍女,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泥人娃娃,连图中小小的木桶也被还原了出来。除了 《捣练图》,《维摩演教图》中的天女散花也成了她的创作题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扎实的基本功之外,还需要活学活用的灵气、丰富的想象力与开发创新的能力。”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副研究员赵子平说。他曾收过一个学生,学了4年徒有技术却没有创作能力,只能遗憾劝退。赵子平从事剪纸艺术50多年,目睹了剪纸题材从生肖动物拓展到芭蕾、人体、外文等,而正是这样的与时俱进让这门手艺至今仍有市场。

  非遗传承需要“量身定制”

  留住承载着不同乡愁的非遗技艺,如今的保护方式已经变得多元,各种“量身定制”的保护手法,只为留住那最美的一抹乡愁。

  田山歌的传承为一些看似失去土壤的非遗项目传承提供了经验。这项起源于田间的艺术形式,曾是青浦农民干农活时的即兴娱乐,无伴奏,音调高亢,旋律起伏较大,歌词中洋溢着民间生活智慧与情趣。由于村里人一同下地耕种的习俗已逐渐远去,田山歌也从最初的口口相传陷入无人传唱的窘境。53岁的杨晓峰是田山歌最小辈的传承人,他的师傅已经八十高龄。他告诉记者,对于田山歌的保护大家可谓打出了“组合拳”。青浦区创办了两年一度的“水乡音花”长三角地区展演活动,为田山歌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展示舞台;“搭车”新媒体也成了非遗传承的手段,2014年,一部以田山歌为主题的微电影悄然走红;如今多位传承人一起走进练塘镇唯实希望小学,每周一次把田山歌作为兴趣班项目教给学生,让孩子亲近祖辈们留下来的艺术。

  对于那些与都市社会老百姓生产、生活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非遗项目,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的保护方式正被频频运用。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也告诉记者,对于那些具有唯一性的非遗项目,可能不适用于生产性保护。他以鲁庵印泥为例,这种印泥千年不化,对制作工艺的要求极高,绒毛要一根根挑,朱砂要一颗颗筛,急不得。盲目让它投入规模生产,反倒会丧失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最美,是那一抹乡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