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法制支撑

时间:2020-01-06 18: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雪娟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如何推动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成都的做法也值得一提。在过去的10年里,成都国际非遗节不仅是世界非遗保护最大的看点、亮点和载体,高人气也使得这个国际性文化活动家喻户晓,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于9月1日正式施行

  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法制支撑

  6月3日,四川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将于2017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的出台无疑是四川非遗保护事业的又一项成果,作为西部文化大省,四川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6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39项,省级非遗项目522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69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764人。四川努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

  日前,四川绵阳的一场非遗集市引来不少市民前来“赶场”。川剧座唱、彝族毛擀织技艺、涪城剪纸、羌族草编、梓潼年画、李白诗意绣等40余个省市级非遗项目精彩亮相,与市民近距离“接触”,一圈下来,市民手上都能带几件做工精美、价格实惠的非遗工艺品。据悉,这样的非遗小集市在四川每年有近百场,曾经被“束之高阁”的非遗工艺正在逐渐融入现代生活。

  “非遗本就来自于以前的生活,也必须回归生活,才能真正得到传承。”成都漆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尹莉萍一直在探索成都漆器的发展之路,在她看来,成都漆器走下“高阁”,融入生活,才能够传承下去。据四川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介绍,近年来,四川注重非遗生产性保护,已建立7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命名了23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3个省级非遗传承传习基地,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融入生活。

  如何推动非遗走入寻常百姓家,成都的做法也值得一提。在过去的10年里,成都国际非遗节不仅是世界非遗保护最大的看点、亮点和载体,高人气也使得这个国际性文化活动家喻户晓,真正成为人民的节日。据本届非遗节成都执委会负责人介绍,即将在6月10日举办的第六届成都国际非遗节将迎来近400场精彩活动,除国内各省市、四川各市州外,还将有100余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参加,届时,又将掀起社会各界对非遗关注的高潮。

  保护传承呈现良好态势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期间,四川多地举办了龙舟赛,较往年不一样的是,各地龙舟赛均与当地非遗结合,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在新津龙舟赛上,画龙点睛、搏浪擒鸭、龙狮表演、女子龙灯等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非遗特产”悉数亮相;射洪县龙舟文化活动则让市民欣赏到了射洪沱牌曲酒传统酿制技艺、通家山上女儿碑庙会、目连故里的传说等31个本土非遗项目。

  四川各地探索实践将非遗资源与当地民俗活动结合,举办了自贡灯会、绵竹年画节、都江堰放水节、彝族火把节、丹巴嘉绒藏族风情节等非遗活动。同时,羌绣、草编、竹编等非遗项目也在发挥经济资源优势,助力当地百姓脱贫、群众增收。

  传承非遗,关键在人。目前,四川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呈现良好氛围。2016年以来,四川积极实施文化部、教育部“全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目前已向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高校输送了30余名传承人参加学习培训,培养涌现了一大批“80后”“90后”新生代非遗传承人。同时,四川省文化厅联合四川本地高校举办了绵竹年画、蜀绣、羌绣等项目非遗传承人普及培训班,提升非遗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增强非遗项目的发展后劲。

  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在四川,非遗保护机构的“骨架”也在逐渐搭建起来。10余年来,四川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和工作队伍,全省有11个市州的文化局单独设立了非遗科或文化遗产科,截至目前,四川省财政用于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已达到每年1800万元,对每个省级传承人每年给予5000元传习补助经费。成都、绵阳、泸州、攀枝花等市州还专门设立了传承人专项补助经费。凉山州、阿坝州、甘孜州、绵阳市北川县还先后出台了本地区非遗条例。

  下一步,四川将推动条例落实,促进四川非遗保护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进一步增强广大民众和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为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法制支撑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