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鄂伦春族剪纸传承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20-01-06 18:57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王纪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鄂伦春族生活在我国的大小兴安岭,以狩猎捕鱼为生,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历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鄂伦春族剪纸是其中的佼佼者。

 

  鄂伦春族生活在我国的大小兴安岭,以狩猎捕鱼为生,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历程中,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鄂伦春族剪纸是其中的佼佼者。

  生产方式经历了猎业、林业、农业、多种经营,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也必然带来本民族文化的流变与消亡,笔者在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鄂伦春族的长期田野调查中看到鄂伦春族剪纸的传承现状,本文对传承现状引发的问题进行探讨,以为边疆小民族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作出认真思考。

  鄂伦春人称本民族的剪纸为铰花,这里“花”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在鄂伦春族剪纸的纹样中包括植物、动物、几何纹样。鄂伦春族剪纸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纹饰体系、材料和表现形式上。独特的纹饰来源于鄂伦春人的生存环境,生存环境也决定着鄂伦春人的剪纸并非纸材而是大小兴安岭中茫茫的白桦林(1),他们用薄厚不一的桦树皮剪各种纹样,这些纹样不能单独存在成为欣赏的对象,而是作为底样使用,底样经过描摹、加工后制成生活用品。这些生活用品包括桦皮盒、桦皮桶、狍皮衣、狍皮被、手套、帽子、烟荷包、鞋子、兜子等。桦皮制品通过砸花工艺使剪纸得到体现,皮革制品通过缝绣工艺等到体现。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人下山集中定居,生产方式由单一的渔猎改为林业、渔业、多种经营。这些与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密切相关的手工技艺,在生存环境和生存方式发生改变的今天,传承必然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便更好的使鄂伦春这一地处边缘、人口少的小民族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这是笔者在多年的田野调查探讨的课题。

  一、鄂伦春族剪纸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1、样式商品化

  如今鄂伦春族的老中青三代生活在一个空间中,虽然成长的环境不同,但现在却同样面对着市场经济的影响。桦皮和狍皮用品传统制作工艺和性质悄悄发生着改变,剪纸的结合体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桦皮、狍皮生活用品而是完全意义的商品,这样也带来剪纸样式的商品化。从目前看,这种商品化不同程度的对剪纸起到传播和保护的作用,但随着传承人匮乏和市场化程度的加大及人们日益淡漠的民族审美观念,不久的将来再去分辨哪些是鄂伦春族剪纸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全球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中,如何保持本民族剪纸的特性将是传承所遇到的核心问题。

  2、技艺与品种缩水

  商品化带来的是种类的单一,由过去手套、帽子、鞋、兜子、烟盒、桦皮器皿等丰富的生活用品种类向桦皮盒、兜子、烟盒等少数工艺品种变化,种类减少的同时意味着传统剪纸样式失传。商品化也意味着剪纸技艺的变化,由剪桦皮到剪纸到剪X胶片,由用心去剪到用手去剪,这些材料的变化和创作上的惰性将不可避免的导致技艺的流失。

  3、传承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通过传承人来体现的,如果传承者后继无人,也就标志着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对于人的传承问题,我们分开来看:玩具剪纸,即使60岁以上的老人还健在,技艺也没有遗忘,却在生活中失去了使用价值,随着老人的过世,这样一个北方狩猎民族创造的童话也将随之而消失,这已经成为现实;底样剪纸的传承人如今还有老年和中年两代,

  他们在商品化的前提下使用技艺,但后继传承人匮乏,数量过少,外出打工已经成为老年人认可、年轻人向往的生活方式。桦皮工艺制作一旦受市场影响而出现波动,这些年轻人会很快放弃这一行业转入其它短时间内就能保障生活的工作中去。

  4、原料短缺问题

  影响传承的另一个因素是桦皮和狍皮用品在生活中的使用和制作情况。在现代经济社会中,这些用品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已经逐步丧失,虽然目前还有制作这些用品的市场,也只是传统文化延续的一种自然状态,而保持这种状态所面临的最现实的危机就是原料的短缺。禁猎政策和山林的砍伐使能够猎获的猎物不断减少,进而直接导致狍皮制品加工原料的匮乏;桦皮原料同样由于林业采伐和森林火灾等原因,在5—10年后也面临紧缺的局面。与这两者相关联的剪纸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然而在当今社会剪纸已经可以脱离民俗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鄂伦春族剪纸也同样可以走这样一条路,但这是以牺牲它的原有材质、技艺特性为代价的。所以我们更希望鄂伦春族剪纸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二、鄂伦春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三个核心要素:持技艺人、技艺、文化空间。鄂伦春族剪纸本身是在与桦皮、狍皮的联系中实现这种价值的,这两种文化的存在是鄂伦春族剪纸以非物质文化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但就上述原料问题和生活使用空间问题来看,始终保持这种原生态的自然传承是不现实的。只有在做好全方位立体记录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考虑如何使技艺尽可能长时间得以传承的问题。

  1、传承人培养的思考

  鄂伦春族剪纸在当地传承没有严格的师徒教授方式,只是受家庭影响和在生产生活中自发的学习,这种方式在今天依然是技艺传承的主要途径,这种局限性已经使我们看到传承中出现的三十岁年龄段的断层和年轻人学习数量过少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改变传承方式也许会使传承现状带来改观,进而建立新的师承关系,发挥现有老一辈持有技艺者的作用,并激发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热情。

  在调查中我们看到,持技艺的老人和中年人是很愿意将技艺传给年轻人的,但迫于生计,他们将很大精力投入到采集或者其他谋生的方式中,这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他们的生活有基本保障,就能够有时间和精力从事传统技艺的恢复与传授。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的积极性则来自于社会认同和经济收入,在这方面应该多想办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在日本对无形文化财保护者(2)的培养自 1962 年始,对保护团体和地方公共团体所进行的继承人的培养,也补助一定经费,目的是尽快的培养出无形文化财的保护者。1972年始,日本对每个保持者(或保持团体)每年拨付200万日元的特别补助费,用以培养继承人并提高保持者技艺(3)。我国对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评选和保护工作已经启动,但目前鄂伦春族剪纸的传承人没有进入国家保护的体制之中,即没有代表传承人被评选出来,也没有得到资金资助,在此希望能够得到关注。

  以上这些办法和措施,对民间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2、对鄂伦春族剪纸发展的思考

  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今存在自身的特殊性,这是前文所提到的,它可以以独立的艺术作品形式存在,而又要保持它地域文化的特性。鄂伦春族剪纸同样面临这种特殊性的保持问题,这方面,靳之林老师做出了有效的探索。他在对陕北剪纸的发现、培养、发展上做出了不懈努力,陕北剪纸在经济快速发展传统民俗开始逐步退出生活空间的今天以新的艺术作品形式得到了传承和发展。而在我调查地区的鄂伦春人还没有感受到这种变化。所以每当我对鄂伦春人问起鄂伦春剪纸时,他们会不约而同的向我推荐正在进行现代剪纸创作的阿里河鄂伦春年轻人。在他们的意识中还没有“鄂伦春族剪纸”的概念。所以使他们了解什么是自己本民族剪纸的特征,对当前鄂伦春族剪纸的保护和传承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教育是最直接的途径。让孩子们了解这些生活中还有却正在改变的传统技艺,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应该是地方教育部门的职责并且能够办到的。如今白银纳鄂族乡的鄂伦春中心校自

  2006年开设了民间工艺校本课,课程内容是桦皮工艺制作。学校课程内容与家庭工艺品制作没有本质区别,由于这一原因鄂伦春族孩子参加学习的很少。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达到民族审美能力提高而非家庭手工艺的翻版,所以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是教育传承的关键。在这方面满族剪纸已走在前面,满族剪纸80年代在生活中已经很少见,但从发现后便通过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承,如今已经开花结果。所以地方学校美术课中开设具有地域性的剪纸课是可行的。

  如今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剪纸展览接连不断,这也是促进一种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现在鄂伦春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玩具剪纸和砸花底样这种她们认为土的掉渣的东西能够拿去展览,所以当我给他们看一则展讯后,没过多久有两个老人拿着厚厚的两摞剪纸让我购买,在她们的意识中这些也像桦皮盒一样有了外来者的关注可以变成“钱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这方面日本已走在了前面,特别是1964年开始连续举办的“人间国宝新作展(4)”,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团体最新作品,促进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3、濒危中玩具剪纸的思考

  对于玩具剪纸这种处于濒危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是首要问题,针对这一独特艺术形式,我们应该本着从游戏中来到游戏中去的原则,让儿童在娱乐中重新了解传统。现代媒体是最好的手段,将真实的玩具剪纸摆拍成动画片的形式,在片头和片尾处以剪纸的手法顺序呈现动物玩具的造型,让孩子在当今最普遍的视频娱乐中了解传统文化以及这种玩具剪纸的剪法。使孩子在改变了传承方式的情况下主动成为传承的接力者。

  4、传统习俗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如今鄂伦春基金会在十八站和白银纳两个鄂族乡组织了“臣得尔迪任”,即传统文化竞技比赛运动。鄂族村民都很关心此事,但都以旁观者的心态对待,似客人一样参加活动。但这仍然是一个好的尝试的开始,关键问题在于民族自信心的确立,只有内变才是真变,让他们自发的以自己的方式重构自己的民族习俗。

  三、边疆人口较少民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问题

  鄂伦春族地处我国边远北疆,居22个人口较少民族之列,对于这样的边缘、人口较少、地域文化特征鲜明的少数民族,它的文化传承有怎样的利弊?

  地理位置越边远受现代文明冲击就越少,对本民族文化保存和继承相对身处中心地带的少数民族保存要完整,但同时也存在着人口较少民族被周边民族同化较快的现象,而且这种同化是建立在发自内部主观愿望的基础上。

  民族人口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认定的工作量和复杂性相对小 ,便于保护工作的开展和落实;但同时也存在着传承人数量少的问题,随着传承人的过世,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还没有来得及整理和传承的情况下瞬间消失。

  地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之一,因地域形成的文化差异,带来的是文化类型的多样性;但同时这些地域性特征,往往是不够现代的地方,这种地域性特征常常会被自觉或不自觉的首先同化掉。

  1、关于边疆人口较少民族文化技艺面临失传的问题。

  很多类似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原有传统文化发生断裂的现象,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与生存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当这种联系改变时,技艺传承就很容易被阻断。所以,保护边远少数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很重要的一条是保护好他们的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和活动空间。

  2、关于对研究中发现的传统技艺文化信息丢失的问题。

  导致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其民族语言的传承断裂和应用范围的缩小。民族语言是以原生态生活为依托基础的,通过采取适当措施和办法来增强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尽可能的延长民族语言生命,促进语言的传承继续,进而达到保存传统技艺文化信息的目的。

  作完这一调查后,可以看到鄂伦春族剪纸发展到今天正处于流变和濒危的边缘,我们面对这一状况,有许多紧迫工作要做。

  一是基础的调查和梳理工作:把即将消失的古老的传统鄂伦春族剪纸尽快的挖掘、记录下来。

  二是迅速做好传承人的保护、普查和传承人的评选工作,使传承人得到国家资助,使他们将技艺传承给下一代,培养新的传承人。

  三是在当地政府文化事业当中,鼓励保护当地的民间习俗;通过当地教育的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心中成为树立民族自尊自信的象征,下一代人的共识才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未来。

  注释:

  (1)鄂伦春族有语言无文字,鄂伦春人不生产和使用纸张。

  (2)在日本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为无形文化财保护者。

  (3)(4)王军:《日本的文化财保护》,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93页,第95页。鄂伦春族剪纸传承保护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满族民间美术研究中心)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