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非遗:与自然共融共生

时间:2020-01-06 19:06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呈现。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生态知识、生态模式与生态思维都必不可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活态呈现。在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中,生态知识、生态模式与生态思维都必不可少。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必须应对好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新挑战,处理好生态与人文的关系。

  共融:传统民居顺应生态

  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以其所蕴含的独特传统韵味、和谐布局,被收录在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徽派建筑融合了人居建筑与自然环境:房屋多坐落于山环水绕之间,青山古树之下;村落里山泉溪水潺潺流过,青瓦白墙高低错落;从院内抬眼向外,山水画图尽收眼底;院内天井或洒落阳光、或积聚雨水,配上花木假山,自成一派天地人和。

  徽派建筑的一大亮点是“马头墙”的装饰。由于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房屋易遭火灾,为避免火势蔓延,在居宅两端墙顶砌筑高出屋面的山墙,可以防风、防火。

  “马头墙”随屋面坡度层层跌落,并适应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排檐砖,上覆小青瓦,并在垛头安装形似马头的搏风板,远远望去,错落有致、意韵十足。

  徽派传统民居彰显古人顺应生态环境的人文思考模式,而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陕西等地的窑洞建造、北京四合院的布局、雁门和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都彰显着古人顺应天南海北不同水土而巧妙建屋兴居的人文智慧。

  共处:传统灌溉滋养生态

  “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这是林则徐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日记,记载的是荒漠地区的特殊灌溉系统,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坎儿井对水土的涵养保护作用。

  文中的“卡井”,即今天所称的坎儿井,史载汉代西域即有挖掘地下窖井的工程,称为井渠法。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分组成:首先在地面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再把水引到地面。

  提到坎儿井,不能不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市。吐鲁番天气酷热干旱,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但吐鲁番盆地北有博格达山,西有喀拉乌成山,南面地势偏低,每当夏季来临,大量融雪和雨水就会流向盆地、渗入戈壁、汇成潜流,形成丰富的地下水源。坎儿井保证了地下水不因炎热蒸发,不因狂风污染,并能有效将水蓄起供人使用。近年来在国家文物部门支持下,吐鲁番启动坎儿井保护与利用工程,对坎儿井实行定期检查和掏捞清淤、加固装盖等保护措施。

  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坎儿井在这方面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另一个值得称道的范例是四川都江堰。

  都江堰将以往汹涌的岷江一分为二,大兴引水灌溉和防洪之利,还兼具水运功能,使得成都平原变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可谓将“因势利导”的古典生态思维巧妙发挥的杰作。

  共生:传统技艺拷问生态

  鸽哨又叫鸽铃,是佩戴在鸽子身上的哨子,鸽子飞翔带动气流穿过鸽哨发出声响。京剧大师梅兰芳就曾盛赞鸽哨是“空中交响乐”,在很多以北京为地域背景的影视作品中,也总少不了这种呜呜嗡嗡的声音。2014年,鸽哨制作技艺被北京市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鸽哨的制作,主要用竹木和葫芦,以竹管或是葫芦肚为腔,上面配以竹木雕成的发音孔。为了动听,一个鸽子往往携带很多个鸽哨组成的一组鸽哨,鸽子平飞或是拐弯的时候,发音孔状态可能不一样,声音也会有所变化。制哨之家,都在哨底刻字作为标志。如清代“老四家”惠、永、兴、鸣,民国时的“小四家”永、祥、文、鸿等。不同的字号,哨音一般也不同。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和中期,鸽哨的声音常常回荡在老北京城上空,人们也听着这个声音起床,开始一天的生活。60、70年代,养鸽子开始衰退。从90年代开始,随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四合院成片消失,加上禽流感、机场安全等原因,北京的天空渐渐失去了鸽子的身影,年轻人更不再有精力去“盘鸽子”,鸽哨就这样渐渐从人们的耳边退去了。而在各种公开场合取而代之的成群结队、鸡头长喙的外来鸽,更引发那些仍对鸽哨声和鸽子恋恋不舍的老爱好者们心中的不舍。

  著名的民俗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表示,一个民族的生产实践活动无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产生关联。与自然界的互动中的一些做法,就体现着这个民族观察世界、思考世界的智慧。而能够自古流传至今的这些非物质文化文化遗产,一定是很好地顺应了自然,又体现了自身的文化特色,所以在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也需要回到人与自然互动的这一本质问题上来。“就项目论项目,就保护论保护,那就单薄了。要试着去理解这其中与自然之间的本质关联。”刘魁立强调,“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我们的二十四节气紧密相关,我们的传统民居,也都体现着古人天地人和的思考模式。”非遗:与自然共融共生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