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推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时间:2020-01-06 1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张帆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近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拥有52项世界遗产。

 

  近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截至目前,中国已拥有52项世界遗产。

  承载灿烂文明

  鼓浪屿是一个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小岛,与厦门市隔水相望。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包含各种本土风格和国际化的建筑、自然风景、古老道路以及园林。这些历史建筑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交融。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表示,文化遗产作为特定人群和地域的创造物,是地域社会重建、文化复活与复兴的重要资源,也是旅游业、服务业的重要推手,更是建造公共文化设施的核心资源。文化遗产蕴含了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是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家园所在。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共同的文化记忆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保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杜金鹏认为,文化遗产所承载的灿烂文明,是民族之根、国家之魂,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源泉,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教授李永宪提出,重视文化遗产不仅能够提升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文化自信,同时还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学习的宝贵资源,亦是开展历史、文化、宗教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学术资源。

  展现遗产大国地位

  长期的文化交融形成了中国多区域、多板块的内部文化结构关系。因此,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传承、复兴任务特别繁重和艰巨。

  鉴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李永宪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对现状的保持和维护,还要不断地研究和传承。在他看来,普查和研究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而立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只有对各类文化遗产的来龙去脉、内涵、特征、动力、价值、现状等进行调查与研究,才能理性地展开保护、利用、发展等行动。此外还要加强宣传,让保护文化遗产成为共识。

  “保护中国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杜金鹏表示,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的文化遗产,首先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产。中国文化遗产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更应保护好这份文化遗产。

  贺云翱提出,申遗成功不是最终目的,申遗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当前应加强人才培训,推进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我们应明确文化遗产学的概念,提炼文化遗产学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学科建设,并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对世界贡献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华文明特点的文化遗产学的学科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还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建设和文化学科建设作出贡献,在文化遗产领域更好地体现出大国地位。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鼓浪屿等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不仅意味着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可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更意味着要正确处理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文化遗产事业包括保护与利用两个部分,把保护与利用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杜金鹏表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应让文物活起来,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不仅是文化遗产事业的原则,也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的高度提炼。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是积极主动的,利用则应是科学审慎的。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贺云翱认为,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其意义不仅在于文化建设层面,同时也在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我国许多文化遗产所在地本身就是风景名胜区、文化生态区、历史文化城镇或历史文化名村、特色旅游区等,是发展文化旅游等新型事业的资源。活化文化遗产应以保护和确保文化遗产绝对安全为前提,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他建议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评估,要寻找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点, 首先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充分了解它所具有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后,再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展示。推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