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古城镇的文化遗产保护

时间:2020-01-06 19:11     来源:今日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近年来,中央对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近年来,中央对文物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由“古城卫士”阮仪三作序并主编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规划丛书》日前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发行。丛书图文并茂,既有开封、正定、莎车古城和南阳古镇的概况和格局介绍,也有这些古城镇的风土人情、建筑特色和文化遗产描述,更有现状问题及规划、保护、复兴建议等,内容丰富。

  正定古城:千年古郡

  正定古城是地位显著、文化深邃的佛城圣地。这里拥有着太多的国宝,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一种千古之美。历史上素有“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美誉,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堪称“国之瑰宝”。“四塔”指的是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是指隆兴寺、崇因寺、天宁寺、广惠寺、开元寺、临济寺、洪济寺、舍利寺。其中最具代表佛教文化龙头的就是八大寺中的隆兴寺和临济寺。隆兴寺又名大佛寺,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宋代佛教寺院。寺内有驰名中外的隋龙藏寺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有铜铸大悲菩萨像,被称为千手千眼观音,是世界上古代铜铸立式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观世音像,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石桥被誉为“河北四宝”。同时寺内还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中国古代建筑现存孤例———摩尼殿,中国孤例———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中国最大、最古老的藏经阁———隆兴寺转轮藏,中国现存最早的永定柱造法的建筑———慈氏阁,中国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千佛尊。临济寺则为佛教临济宗发祥地,也是临济宗的祖庭。说到正定,不得不提正定开元寺钟楼。1933年11月梁思成先生携夫人林徽因第二次来到正定考察古建筑,后来梁思成在他的巨著《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对正定的古建筑设专章论述。梁思成自称他这次正定之行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就是发现了一座唐代建筑钟楼。开元寺钟楼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结构钟楼,也是国内唯一的唐代钟楼实例。钟楼内有一口唐代铜钟,悬挂于楼中心粗大的木架上千年不坠,可谓世界奇观。

  正定古城拥有古朴独特、兼容博大的传统文化: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项(常山战鼓、高照),省级有3项(马家卤鸡、八大碗、竹马)。民间腊会、庙会、花会等颇为辉煌壮观,传统风情浓郁。同时正定也是元杂剧的摇篮与中心,以白朴为首的杂剧创作作家群落推动了杂剧的成熟发展与走向鼎盛。

  正定古城的城门、城垣、街道、塔楼、寺庙等这些实体的物质形态记载着正定发展的过程,一点一滴都见证着这座古城的沉浮变迁。无论是古城的山水格局、城垣形制还是街巷院落、古迹遗存,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作为一座极有特色的古城,城内古塔古寺所构成的古城轮廓线非常优美,但是要把这个重要的历史景观保持下去非常不易,要对古城的整体格局与风貌以及古城周边的区域加以严格控制。河北省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正定古城的保护,近些年重点文物的修缮、主要街景的整治都在按规划有序进行,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莎车古城:丝路古城

  位于我国南疆的莎车古城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也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城。莎车古城是典型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地域特色浓厚,文化遗存、历史沿革、城镇空间、民居建筑均可圈可点。莎车古城的城址在历史上几经变迁,并形成了以“回城”和“汉城”构成的双城城址结构。

  在物质载体上,莎车现存的加满清真寺、阿孜那清真寺的建筑局部及内部装饰上都有着大量多元文化的痕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莎车加满清真寺是历史悠久、保存完整的清真寺,该寺的建筑风格是典型的本地建筑文化与伊斯兰建筑文化的结合。

  莎车古城民居既讲求实效,又富于创造性,在基本稳定的平面布局和建筑式样的基础上,建筑构件和色彩则丰富、多样,极具装饰效果。传统的莎车民居,朝向内院的窗户一般为双层,内层是玻璃,外层是不透光的木板窗。夏季白天关上木板窗,可以隔绝窗外热气,保持室内的凉爽。院落是莎车传统民居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因而内立面的装饰处理十分丰富。尤其是内部廊柱的装饰,无论柱式、拱券、栏杆、墙体砌筑、墙体表面还是檐口、水落、顶棚、线脚、图案等均得到精心处理。

  莎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是融音乐、舞蹈、诗歌、戏剧和文学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它不仅是莎车古城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时也对维吾尔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莎车古城的保护规划是上海市援疆规划工作的重大项目,很有意义。新疆的历史城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风情,但是由于语言的差异,可供参考的汉语资料不多,这就要求规划人员对古城有充分的调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保护规划。

  南阳古镇:运河名镇

  南阳古镇是历史上著名的运河名镇,它的特殊之处在于不仅具有典型的运河文化,同时具有显著的湖岛文化,至今留存了古运河的遗存如南阳闸、建闸、康熙下榻处、御宴房,还有当年的钱庄、清真寺、河神庙等。南阳古镇就像是镶嵌在大运河、微山湖内的一颗璀璨明珠,至今进出古镇依然要依靠船只作为唯一的交通工具。

  南阳古镇作为运河文化线路上的重要历史古镇,它具有“岛、镇、湖、河”相融的城镇格局,是运河文化发展、运河沿岸传统街市变迁的见证。古镇保留着原生态的运河市镇的格局,同时也保留着原生态的运河文化,被称为“活的运河博物馆”。

  由于古镇具有独一无二的“湖岛文化”和“渔家文化”,因而形成了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特色所在。镇上店铺林立,渔民濒河而居,排船织网,下湖捉鱼,采莲摘菱,悠然垂钓。清碧的运河,古朴的民风,狭窄的街巷……处处洋溢着古镇的独特韵味和渔家风情,体现了“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生存理念。

  南阳古镇自2006年以来,历时多年,由漕运衰落的湖中小镇发展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先后清理了运河河道,使之疏浚贯通;修建了古镇基础设施,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机制,完成了沿运河驳岸、码头、桥梁和主要水闸的修复和重建工程。尽管南阳的保护和发展目前效果凸显,但这仅仅是运河古镇保护和发展百年大计中的一小步。如何利用保护下来的历史环境,尤其是如何进一步使运河古镇的文化底蕴在物质空间中保持持久、鲜活的生命力,守望住这片“运河上唯一留下来的水上集市”,是南阳古镇保护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大运河遗产线路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保护应当注重整体性,保护文化线路边界内所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提高区域旅游和资源共享的联动与协作。将南阳古镇的保护的工作放到整个大运河的遗产保护体系中,作为大运河文化线路的遗产项目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阳古镇是以运河商贸和渔业为主导而发展的历史城镇,其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应修缮复原历史遗存,如魁星楼、关帝庙、新河神庙、堂房、皇帝下榻处等文化展示场所;恢复老字号商铺,如钱庄、御宴房、福泰酱园等。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以古代帝王南巡、渔家打鱼等内容为特色,另外还有千百年来流传的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等,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规划中将得到梳理,并在具体的保护措施中有所体现。

  开封古城:宋韵水城

  开封是一座水上城,因水而兴盛,因河而传奇,历经磨难,一次次拔地而起,成就了“北方水城”的美誉。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穿城而过,而“汴河”就是贯穿整个开封的象征元素。龙亭湖、西北湖、包公湖、阳光湖、铁塔湖,被一条百米的河流相连,如串珠项链般,装饰华丽的桥梁将水陆河道交织在一起。漫长的历史岁月,也为开封留下了无数的瑰宝:铁塔行云、繁台春色、相国霜钟、隋堤烟柳、金池夜雨、汴水秋声等,驰名中外。古城墙、包公祠、开封府、延庆观、岳飞庙等,遍地古迹。

  开封也是一座文化城。在开封2700多年的历史中,北宋时期人口逾百万,富丽甲天下,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漫步在“中国著名商业街”鼓楼文化商业街区,声震天中的鼓楼,墨香四溢的书店街,依稀旧貌,别具风华。作为“书画之乡”和“中国书法名城”,这里在宋代产生了“苏、黄、米、蔡”四大书法派系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及宋徽宗开创的“瘦金体”。另外,汴绣、官瓷、灯笼、风筝等工艺品无不绽放着异彩。开封古城,从北宋东京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开始,城市格局打破了封闭的里坊制,而变成街道两侧出现商业的街坊制,这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封古城的格局保存至今还算比较完整,城市中轴线千年以来也没有变过。从宋城保护复兴规划到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再到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这些都为开封古城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按照这些规划,近些年古城内历史水系的恢复、历史街区的整治都陆续进行,取得了不同以往的成效,古城保护大有可为。古城镇的文化遗产保护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