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孙氏剪纸:四代传承诉说百姓喜怒哀乐

时间:2020-01-06 19:13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杨晓红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剪纸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包头孙氏剪纸结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和中原农耕文明,传承四代、技艺精湛,诉说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生活故事。

 

  剪纸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包头孙氏剪纸结合了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和中原农耕文明,传承四代、技艺精湛,诉说着老百姓喜怒哀乐的生活故事。

  家族熏陶

  追溯每一位民间艺术家的生命源头,都不难发现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孙二林也是这样,这个生长在包头市沙尔沁镇的艺术家,自幼受姥姥和母亲两代人的熏陶。

  孙二林说,祖籍山西的姥姥叫孙牡丹,是孙氏剪纸首创人。山西妇女大多会剪纸、针线等手艺,否则嫁不出去。尽管姥姥移民到包头很多年,但是她重视女孩子学习女红的传统思想却没有改变,而剪窗花便是其中的一项。

  孙二林小的时候物资匮乏,每逢过年过节、婚丧嫁娶,人们或是为了增添喜庆色彩,或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都以剪纸这种形式来渲染气氛。

  在孙二林的记忆中,每年腊月姥姥都会用一把又大又笨的剪刀剪窗花。由于当时的包头风沙大,农村窗户的结构都是36格木头框架,上面糊白色麻纸。受窗格子的限制,只能剪小窗花、小动物,但是依旧将姥姥破旧简陋的小房子装扮得格外喜庆红火,呈现出一派欢乐、吉祥的节日气氛。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下,她的子孙后代都走上了剪纸之路。

  孙二林的母亲因家境贫寒没有念书,在姥姥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喜欢剪纸、绣花、捏面花、盘纽扣等民间手工艺,是村里出名的巧媳妇。后来父亲患重病,孩子们又都年纪尚小,家庭的担子全部压在了母亲身上。为了维持生计,母亲白天下地干农活,夜里在孩子们都入睡后,她便在油灯下靠剪纸、绣花、缝衣服来贴补家用。

  孙二林说:“我七八岁的时候,一次从睡梦中醒来,看见母亲正在油灯下剪蜘蛛和牡丹,我便好奇地问母亲是什么意思?母亲告诉我,邻居家有小孩出生。蜘蛛俗称‘喜子’,蜘蛛脱槽而降,落到牡丹上,牡丹是富贵的象征,整个构图所表达的是‘喜从天降’的寓意,表达了一种美好祝愿。母亲还跟我讲,桃子益寿,象征长生不老;石榴百子,千房同膜,象征多子,因此,这样纹样的剪纸象征多福多子多寿,寓意儿孙满堂……当时听得我如痴如醉,睡意全无。”

  这样的岁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母亲剪出的栩栩如生的纹样日积月累地留在了孙二林的脑海里,她期待有一天自己也能拿起剪刀,剪一幅属于自己的剪纸。

  走出国门

  虽说是祖传的剪纸后人,可孙二林第一次剪纸却是在17岁。

  她说:“在当时的农村根本就没有一把真正能用于剪纸的剪刀,姥姥和母亲都是用裁剪衣服的大剪刀来剪纸,又大又笨重。17岁的我拿着这种剪刀第一次剪出的作品是自己最喜爱的菊花。看着自己稚嫩的剪纸,都不好意思拿给母亲看,先给姥姥看。不料姥姥对我的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将它张贴在玻璃窗上。姥姥的鼓励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也从此拉开了我与剪纸相伴一生的序幕。”

  春耕时节下地忙,进了腊月剪窗花,慢慢地,前来让孙二林给剪纸的人越来越多,她总是有求必应。10多年间,虽然丰富的剪纸经验使她更深层次地了解到群众的审美兴趣,但同时她也发现自己剪的东西万变不离其宗,这让她十分苦恼。

  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举办的第一个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很多艺术家为了表达对亚运会的祝福,纷纷向亚运会组委会捐赠自己的作品。

  孙二林也想剪几幅自己认为最好的剪纸寄到亚运会上,让外国人看看中国的剪纸。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她精心准备了7幅剪纸作品,寄给了组委会。一个多月后,北京亚运会组委会寄来了感谢信和荣誉证书。

  当时艺术类人员荣获各级荣誉,文化部门会给予奖励。得知这一消息后,孙二林拿着北京亚运会组委会颁发的荣誉证书找到郊区(现九原区)文化局局长,说自己不要奖励,只想去北京进修。当时她只有31岁,这个想法得到了局长的支持。1992年,孙二林在当地文化局的安排下,到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国画专业进修。

  经过系统的美术教育之后,她对剪纸艺术有了全面的认知,不再局限于当地的剪纸技法和思维习惯,对分布于全国不同地区的剪纸风格有了全新的了解。不管在剪纸构图、技法还是在人生观上,她都有了更深层次的领悟。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当时,北京市文化局准备组织一批民间艺人出国表演,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传统艺术。一位负责人在看过孙二林的剪纸后,马上邀请她加入。这是孙二林第一次带着剪纸走出国门。

  孙二林说:“外地有剪纸艺人为了迎合不同国家的审美,设计了奥特曼之类的卡通剪纸,但我不喜欢,我在创作上更偏重传统吉祥文化的发掘,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作品。”

  孙二林的剪纸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内外大赛金奖,她还举办过个人展览,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博物馆收藏,应邀出访过日本、新加坡、法国、俄罗斯、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后继有人

  孙二林欣慰地告诉记者,现在她的儿子和侄女都在剪纸艺术上有了一定的成绩,甚至还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趋势。

  今年36岁的王磊从小看着母亲对剪纸的痴迷,让他觉得不可思议。直到自己也痴迷上剪纸,才对母亲当年的举动感同身受。

  王磊说:“年纪小的时候,心浮气躁,尽管每天都接触剪纸,但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我也会拿起剪刀剪纸。在我的意识中,剪纸就不是男人该做的事。直到有一天,一个外国友人慕名过来要看看中国的剪纸技艺,正好我妈不在,当时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想法,从没拿过剪刀的我,竟然拿起剪刀直接剪了一朵梅花出来,让老外啧啧称赞。事后,我妈看了我剪的梅花问我,什么时候偷偷学的剪纸,剪得真不错!”

  自从拿起剪刀后,王磊渐渐也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的获奖剪纸作品《二林和母亲的故事》更是深深地感染了他。据王磊介绍,妈妈的这幅作品所表达的是,姥姥教会了妈妈怎么做人,引导妈妈喜欢上了剪纸,包含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和强烈的感情色彩。

  “母亲通过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理解,心到手到,用剪纸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的理解,这让我深深地折服。”王磊说。

  王磊剪过的最大的剪纸是长4.6米、宽1.8米的“花开富贵”,是为了营造新年北京庙会氛围所创作的。从设计到剪成成品,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那段时间他完全沉浸在剪纸的世界中,他终于理解了当年的母亲。

  近年来,孙二林和王磊一直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剪纸技法与传统审美观念正在发生改变。母子二人除了出版剪纸艺术方面的书籍,传承祖辈们口授心传的剪纸技法,还成立了公司来推广和经营剪纸事业。 自从2010年包头剪纸入选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孙二林和王磊陆续为喜欢剪纸艺术的学校和学生进行培训。

  孙二林说,学习剪纸,尤其是女孩子学习剪纸,可以净化心灵,因为每个剪纸作品都是一个美好吉祥的祝福。

  2017年中央电视台元宵节晚会上,孙二林对全国的电视观众说,“我不仅仅是代表我个人,还代表老一代剪纸人表达对未来的希望和寄托。”她带去了多幅“福”字剪纸,其中被主持人管彤拿起来的一幅,梅花朵朵,喜燕双飞,代表着“喜上眉梢”;另一幅“大吉大利团花”,中间一圈是鸡的形象,应和鸡年,外圈是团花,她想借此祝福全国人民全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孙氏剪纸:四代传承诉说百姓喜怒哀乐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