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非遗中国:珞巴族始祖传说

时间:2020-01-06 19:13     来源:新浪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珞巴族始祖传说是珞巴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珞巴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珞巴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

 

  珞巴族始祖传说是珞巴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珞巴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珞巴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珞巴族始祖传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更加有助于珞巴民间文化的保护。

  2011年5月23日,西藏自治区米林县申报的“珞巴族始祖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源流

  珞巴族主要分布于西藏东南部的珞瑜地区及相邻的察隅、墨脱、米林等县。珞巴一词源于藏语,其意为“南方人”,是藏族人对他们的称谓。珞巴族人自古就生息在喜马拉雅山山麓,由于高山阻隔,珞巴族人与外界接触很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珞巴族各部落还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种植玉米、旱稻和其他杂粮。

  居住在墨脱县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语,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语。珞巴语属汉藏语系臧缅语系(语支未定)。不同地区的珞巴族人之间的方言有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珞巴族人还在使用刻木结绳来记事。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数人通藏文。珞巴族人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

  主要内容

  珞巴族的始祖阿巴达尼原先住在工布,后来经过当嘎地方,迁到米林村的巴登帮嘎,在那里定居了一段时间。阿巴达尼有3个儿子,大儿子叫当邦,二儿子叫当坚,三儿子叫当日。阿巴达尼的三个儿子分三路向南迁徙,进入珞瑜地区。当邦带着两个儿子往西,经里龙沟再往南走,越过色丹洛雅到达德根地区定居,他们的后裔就成为后来的德根部落;当日和他的两个儿子,住在纳玉山沟(今南伊一带),到他们的子孙当波和嘎尔波兄弟时,顺着山沟往南越过纳玉东拉,到了德楞邦这个地方,他们比赛射箭,嘎尔波的箭落在果落双双,即后来的马尼岗;嘎尔波顺着箭的方向走去,定居在那里,其后裔就是博嘎尔人。

  在一个又一个的美丽传说之后,是一个又一个的欢腾节日,节日文化是珞巴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由于珞巴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各地年节的日期不一,一般定在每年的劳动之后。珞巴族的节日中,“工布节”最为著名。 “工布节”是藏历10月1日,是工布地区(米林县、林芝县、工布江达县一带)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工布节”时,林芝地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都要放假,从城市到乡村都充满热烈的节日气氛。

  表现形式

  珞巴歌舞和音乐最具民族特色,是珞巴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珞巴民族在劳动,尤其在节庆、宗教礼仪等集体活动中,常常邀请民歌手表演。表演形式有独唱、对唱和排唱。民歌手在演唱时,通常在传统的曲调中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出口为歌。歌曲内容多取材于珞巴族古代神话、传说故事,或者是现实中有关政治、历史、自然常识、家庭婚姻等等,从不同角度刻画出珞巴族的多彩生活。

  珞巴族的服装与藏族明显不同,由于长年狩猎,珞巴男人一般都跨长刀,身着皮毛猎装,头戴兽皮帽。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无论男女腰部和颈部都挂满了厚重的饰物。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珞巴族生活习俗受藏族影响较深,日常饮食及食品制作方法,基本上与藏族农区相同。喜食烤肉、干肉、奶渣、荞麦饼,尤喜食用粟米搅煮的饭坨,并喜以辣椒佐餐。喜欢吃一种在石板上烤烙的荞麦饼,这种荞麦饼在趁热时抹上辣椒糊和奶酪,十分香甜可口。无论男女都喜欢吃辣椒、吸鼻烟和饮酒。

  传承现状

  珞巴族各部落、氏族崇拜各自的图腾一代传一代,一直沿袭到今天。这种遗风是人类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重要形式。他们祈求鬼神的庇佑,常常杀牲祭鬼或请巫师念经,施展巫术对鬼怪加以约束。

  传承意义

  珞巴族始祖传说是珞巴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珞巴社会的一面镜子,是珞巴民俗生活的一种存在方式,人们可以从传说中窥见珞巴人历史发展的脉络,它给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活的生活文化史资料。

  珞巴族始祖传说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更加有助于珞巴民间文化的保护,更加有助于该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非遗中国:珞巴族始祖传说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