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让文化自觉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时间:2020-01-06 19:15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张潼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在小黄村内,有不少“地标性”建筑,如侗族鼓楼、风雨桥、戏台和传歌堂。这些村民容易聚集的场所,成为从江县委、县政府最关注的侗族大歌“教学点”。

 

  面对历经千年风雨的古老艺术形式,什么才是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方式?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再度唤醒沉睡中文化遗产的生命力?中国青年网记者近日走访贵州省肇兴侗寨和小黄侗寨,探寻当地政府与人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道。

  侗族大歌进课堂 唤醒沉睡的民族文化

  在欧洲,阿卡贝拉以无伴奏合唱著名。在中国,也有这样一种音乐,它无指挥、无伴奏、多声部,自然的和声能模仿各种鸟兽鸣虫之叫。这种音乐被评价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这种音乐就是侗族大歌。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荣誉让侗族大歌的发源地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进入世人的视野。被人们称为“侗歌窝”的小黄村,“饭养身,歌养心”,村中几乎人人会唱歌。当天,中国青年网探访小黄村时,就感受到了侗族大歌百人合唱的震撼场面。合唱人群中,从三四岁的幼童到七八十岁的老者,不论男女,全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而这一场面,在十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音韵优美多变、合唱震撼人心,由于侗族没有文字、没有乐谱,侗族大歌千年来只是以口传心授的的方式代代传递下去。时代的脚步进入到20世纪中后期,受当代流行音乐的影响,再加上年轻人外出务工,新老传递出现断层,曾经的侗族大歌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小黄村采访中,从江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孟荣林介绍,为了保护和传承包括侗族大歌在内的侗歌,从江县委、县政府在三个方面实施了重要举措。

  注重侗族大歌的活态传承。在小黄村内,有不少“地标性”建筑,如侗族鼓楼、风雨桥、戏台和传歌堂。这些村民容易聚集的场所,成为从江县委、县政府最关注的侗族大歌“教学点”。

  采访当天,侗族大歌百人合唱人群散去后,中国青年网记者在鼓楼下,见到了小黄村侗族大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潘刷银花。作为村里掌握侗族大歌歌曲最多的人,70多岁的潘刷银花目前还担任着侗族大歌的授课任务。“我从小就爱唱歌,现在我还能记住几百首歌。现在小学生放学,都到我家里学歌。”潘刷银花说到这不无自豪。目前,潘刷银花平均每天都要教小黄村小学生一、二小时的侗歌。

  从2014年开始,从江县委、县政府每年拨款200万元用于老百姓的传统节庆。为传统节庆拨款与侗族大歌保护有什么关系?原来,侗族为百节之乡,有“小节天天有,大节三六九”的美誉,再加上侗族人过节必唱歌。因此,节日中的聚会成为侗族大歌传播的重要场合。从江县委、县政府抓住这一特点,逢节日给每个村拨款1000元至2000元,鼓励村民参与到唱歌中去。“虽然钱不多,但是能让老百姓明白政府对侗歌的重视。”孟荣林说道。

  从2014年起,从江县通过整合教师、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等师资力量,编写了民族文化教材发放到学生手中,并规定课时进行教学,把侗族大歌、民族刺绣、剪纸等民族文化引进中小学课堂。小黄村小学的潘锦莲老师就在教授侗族大歌课程。“作为小黄村人,不能让这些歌失传,”潘老师说道。

  如今,通过三方面的努力,小黄村侗族大歌被唤醒了。“现在村民们打完谷子,3个人以上就开始唱歌了。民族文化沉睡了这么多年,现在又被唤醒了。民族文化回归,村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和民族文化自觉都提高了。”孟荣林说到此不由得感慨。

  同样是侗寨,在据小黄村几十公里开外的黎平县肇兴侗寨,又有着另一番的“非遗”传承故事。

  深入挖掘“非遗”精髓 用舞台化的表达感染世界

  夜幕降临,在黎平县肇兴侗寨的小广场上,一场专为肇兴打造的晚会《醉美肇兴》吸引了游客们的目光。肇兴有着“侗乡第一寨”的美称。在这里,侗族人民生产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历史、艺术、文学、风俗都得到了体现。而《醉美肇兴》则将侗族的文化特点浓缩到一台晚会中,呈现给海内外游客。

  由于舞台依山而建,因此舞台并不局限于小广场上,更延伸到了山坡上。演员们在广场舞台与山坡上遥相呼应,现场的观众们仿佛也浸入到表演中。晚会上,侗族大歌、侗戏等依次上演,有着侗族“梁山伯与祝英台”之称的爱情故事“珠郎娘美”也被搬上了《醉美肇兴》的舞台。

  这台晚会是由黎平县文化馆精心打造的。“过去这些侗族的文化,没有人挖掘。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就希望能够深入民间将这些民族文化挖掘出来,将其艺术化、舞台化,”黎平县文化馆馆长杨国祥说。

  因地制宜,深入挖掘地方性、象征性的文艺精品,是黎平县文化馆最近几年的工作重点。作为现任文化馆馆长的杨国祥早在2006年就开始侗族文化艺术化的探索之路。2006年,杨国祥以侗族摔跤为元素,编创了侗族舞蹈《侗族摔跤》,将当地的传统体育运动变为舞台项目,以舞台化的手法将侗族摔跤搬上舞台。这个节目两次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中荣获金奖,不仅向全国人民展示了除侗族大歌以外的侗族摔跤,也让贵州省双江镇四寨村成为侗族摔跤的品牌性旅游地。

  以艺术化、舞台化的形式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让肇兴县收获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侗族摔跤》获金奖后,很多小孩子喜欢上了侗族摔跤。现在,我们通过走文艺精品的路线,以组织万人侗族大歌合唱的方式,激发了小孩子们对侗族大歌的喜爱。”杨国祥表示。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王晨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其生命力,这也是所有传承的保护核心。如今,肇兴侗寨和小黄村通过因地制宜的方式,激活了蕴藏在人们心中的民族文化自信、民族文化自觉,让古老的侗族文化焕发出了更强的生命力。让文化自觉唤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