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留住老唱片里的“中国记忆”

时间:2020-01-06 19:1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连晓芳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修复是为了让音视频资料在播放时达到较好的状态,数字化则相当于打造便于保存和共享的资源库。

 

 留住老唱片里的“中国记忆”

  ——访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

  目前,我国各级文化馆、档案馆、图书馆等存储的历史老唱片因保管环境恶劣、播放设备不当、超过保存期限等多种因素,相当一部分已出现不同程度的劣化现象。运用科技手段,恢复这些损坏甚至已不能播放的老唱片记录下的历史记忆,并使其永久保存下来,是我国文化及科技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为老唱片“延年益寿”

  上世纪流行一时的78转老唱片由于转速较快,每面最多只能录不到3分钟,不利于进行数字化处理。在位于北京的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记者看到新研发的SP老唱片电唱头解决了78转老唱片的回放问题,使其更接近原录状态。

  2014年11月获批成立的音视频修复与评测文化部重点实验室依托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通过高新技术对音视频资料进行修复。“当磁介质老化、掉粉时,就会出现无法正常加载的情况。我们运用回放、采集设备,在不进行任何后期加工的前提下完成修复工作,使其原汁原味地回放存储。”实验室副主任冯立来介绍,以磁带为例,音视频修复就是通过技术手段彻底清除磁带表面上的游离“磁性粉体”,借助涂层修复材料、高精度伺服系统和独特的中密度柔性介质渗透处理技术等手段,有效恢复磁带磁层表面平滑性,强化其抗拉系数。

  自1979年起,在文化部、国家民委、中国文联的共同组织下,全国开展了对民族民间文艺事项的调查,收集资料约50亿字,于2009年出版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其中很多作品都是民间采风而来。30多年过去了,这些民间艺人很多不在世了,用技术手段把这些绝无仅有的资料数字化保存下来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冯立来说。

  在实验室楼道一排整齐的书柜里,摆满了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民间文艺音视频资料,这些资料在市面上已十分罕见。这些流行于上世纪的音视频资料的播放设备已经销声匿迹,数字化保护工作迫在眉睫。特别是,音视频修复无法批量完成,清洗、编目、采集、编辑、审批……工作人员往往需要资料播放时长的5倍时间才能完成一份成品。正是这份“慢工”出的细活儿为国家文化艺术资源的抢救与保护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音视频数据100T,总时长3万小时,清洗、采集老唱片1000张,开盘带恢复处理2000余盘,卡式磁带修复、采集5000盘,光盘数字化采集2万余张,录像带数字化采集5000盘……这些成果为历史音像资料数字化采集存储、构建数字化信息平台提供了基础支撑。

  将“中国记忆”数字化保存

  修复是为了让音视频资料在播放时达到较好的状态,数字化则相当于打造便于保存和共享的资源库。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数字化的音视频资料能够借助不断更新的媒体方式,向更广大的观众群体推广。

  目前,实验室正在不断完善的《中国记忆——中国民族民间文艺资源基础数据库》,除了十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中的作品,也在源源不断地录入地方上保存的民间文艺资料。“举例来说,在该平台搜索《茉莉花》进行数据检索,既可看到乐谱和歌词,还能听到音频,甚至连全国有多少个版本都能一目了然。”冯立来介绍。

  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许多表演类艺术形式,往往随着老艺人的离世而面临消亡,难以保存和传承。将相关音视频资料转化为数字形式,有利于完整地保存保护和发展传播。当下,有关部门正在对代表性项目的内容、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等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实验室通过对音视频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建构起以民间戏曲、民间舞蹈为主体的艺术资源库,将有助于提升非遗保护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年来,实验室相继完成了文化部戏曲曲艺音视频光盘资料数字化整理,文化部全国原生民歌大赛、器乐大赛资料数字化整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音视频资料数字化转储编目,湖北艺术研究院、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甘肃省文化艺术档案馆音视频资料数字化整理和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艺术资源共享平台资源数字化整理。接下来,实验室还将继续与地方艺术研究院所合作,开展民间文艺音视频资料的数字化整理工作。

  构建产学研合作的数字化模式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实验室采取政府、高校、科研事业单位相结合的方式,使科研成果得到实际应用。通过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科技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展开合作项目“中国传统乐器声学测量与频谱分析”等,从中国传统乐器中精选了300件最具地区和民族代表性的乐器和相关音视频资料进行声学测量和分析。

  实验室还先后与多所大专院校进行项目合作与开放服务,如为中国传媒大学、中国音乐学院等提供音视频修复与数字化转存技术支持。不仅使实验室的音视频设备得到有效利用,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履行社会服务功能,为文化艺术资源的数字化转存与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仪器设备开放和共享方面,实验室音频高精度采集及处理系统、盒式录音机及录像机、录像带处理系统等多台(套)仪器设备对外开放,为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服务平台。”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

  3年来,实验室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拓宽民族艺术文化音视频资源传播渠道,丰富民族艺术文化数字化表现形式。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完善数字化资源共享方式,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方式和内容,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留住老唱片里的“中国记忆”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