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新农村 > 正文

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

时间:2020-01-04 01:21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孙世岩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创新协调发展理念,坚持走全面发展之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着力解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中的短腿、偏科、失序等问题,实现协调发展、全面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用新思想导航、用新理念设计、用新目标定位、用新战略布局、用新举措推进、用新成效检验,努力开创新时代“三农”发展新局面。

  创新转型发展理念,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树立转型发展理念,打开转型开关、筑牢转型基础、转换转型动能、加固转型支撑、打造转型平台,着力解决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增而无效等问题。要转出特色,保住传统、留住特点、突出特性、培育特质,彰显个性化、增强生命力、提升竞争力,打造民俗、文化、音乐、旅游、生态、体育、产业等特色小镇,做到形态小而美、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以特色彰显高质量发展;要转出精品,着力在精炼、精致、精美上下功夫、出新招、成新色,打造能量新、产业优、实力强、发展快、效益高和天美、山美、水美、人美、业美、村庄美的新格局,以精品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转出新路,着力在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潜力挖掘、新兴产业打造、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动脑子、闯新路,以新路子引导高质量发展;要转出高效益,抓绿色、提质量、延链条、增内含,切实解决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问题,以高效益体现高质量发展;要转出新结构,植入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对传统产业、拳头产品、商业模式和现代服务优化提升和再造,以新结构确保高质量发展。

  创新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当前,产业形态偏低、产业业态单一、资源配置较差等问题已经制约了“三农”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要牢固树立共享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借鉴产业融合成功经验,创新产业重组模式,放大产业优势特色,建立产业融合利益共同体,建设产业融合先导区、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农业与信息、文化、旅游、工业等产业的相互融合力度,创新融合方式、壮大融合主体、丰富融合内含,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价值链条、重组供应链条、完善利益链条,形成全新的农村产业融合体系,快速衍生和创造多种多样的新产业、新业态;要按照优势互补、融合互动、集聚集约、开放合作的思路,突破区划限制、打破资源壁垒、畅通互动渠道、缩小区域差距、优化区域布局,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治理,强势推进区域融合,努力打造全域发展态势;要按照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协调化、城乡社会事业均等化的思路,拆围墙、填沟壑、建机制、补短腿,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积极探索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新路。要紧紧抓住农村产业迅速裂变、产业业态急剧增加机遇,积极探索农村旅游、休闲、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电商、健康、养老以及各类生产、加工、科研、服务性衍生组织的融合路径,借鉴新产业新业态产生和成长规律,推进农村产业广度聚变和深度融合。

  创新协调发展理念,坚持走全面发展之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着力解决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中的短腿、偏科、失序等问题,实现协调发展、全面发展。要构建和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打牢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实现产业振兴;要制订乡村人才发展规划,培养乡土人才、引进外来人才、留住创业人才、鼓励专业人才、激励突出人才,实现人才振兴。要着力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乡村文明建设、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教育优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实现文化振兴;要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推行生态农业、实施绿色生产,不断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实现生态振兴;要加强乡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优农村支部书记和“两委”班子,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构建新的乡村治理格局,实现组织振兴。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乡村振兴

  (作者系河北省衡水市委常委、秘书长)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