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新农村 > 正文

乡村文明富美 留住客家乡愁

时间:2020-01-04 01:2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张柳青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今年9月23日,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作为分会场之一,梅州喜迎八方客,向全国展示了“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客家菜之乡”的丰收盛景,展示了热情好客的客家农民脸上绽放的丰收喜悦。
 

  春华秋实。

  今年9月23日,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作为分会场之一,梅州喜迎八方客,向全国展示了“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客家菜之乡”的丰收盛景,展示了热情好客的客家农民脸上绽放的丰收喜悦。

  梅州山峦重叠、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它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40年以来,梅州农村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有了质的提升。数据显示,2017年,梅州市农业总产值达301.99亿元,是1978年的54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8.5元,是1978年的104倍。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补齐农村建设短板,是梅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近年来,梅州市紧抓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契机,整合优势资源,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擦亮“长寿之乡”品牌。

  ▶▷美得有内涵

  “脏乱差”变“绿美净” 客家文化装点房前屋后

  白墙灰瓦,古朴巷道,参天的古榕与清澈的小溪交相辉映。古树之下,老人与小孩嬉笑。这不是画中美景,而是梅州市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的一角。

  “住在农村舒服,空气比城里好,要我去城里我也不愿意。”看到周边的变化,新楼村村民罗明锐乐呵呵地说。罗明锐今年83岁了,她告诉记者,现在的村庄可漂亮了,走出家门像走进公园一样。

  事实上,新楼村曾被外人形容为“脏如粪坑”。该村是丰顺县最大的行政村之一,人口多、居住密集。此前,由于没有排污设施,村民沿江沿路沿池塘倒垃圾,村里时常弥漫着恶臭味。

  近几年,随着城乡环境整治工作的推进,该村从最基本的“治污、修路、建房、种树”和乡风文明抓起,全面改善和提升农村发展环境、人文环境。古村重新焕发生机。

  像新楼村般村容村貌发生巨变的村庄在梅州比比皆是。

  在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上,梅州市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推出了各项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和“厕所革命”等工作的实施。

  目前,梅州9301个自然村基本完成村庄环境综合整治;8624个自然村完成村庄规划编制;9615个自然村实现村巷道硬底化;9784个自然村实行畜禽集中圈养、人畜分离。

  干净整洁取代“脏乱差”后,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但梅州相关部门的工作并不止步于此,结合创建卫生城市、文明村镇等工作,梅州积极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村美得更有内涵。

  梅江区西阳镇北联村等12个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发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点);丰顺县砂田镇黄花村围绕“美丽黄花·村村诗画”为特色,丰富建设内容,提升“教授村”知名度;蕉岭县蓝坊镇高思村依托传统古村落优势,规划打造“高思—文溢古村”……

  结合各村特色,注重传播客家文化,突出客家古村落历史风貌,梅州各村镇结合各自资源优势,主题式打造特色村庄。统一的外立面,文明理念、客家文化等绘制的壁画,干净整洁的河流小溪,风景如画的小公园……如今走进梅州乡村,仿佛走进诗画田园,可以充分感受到美丽乡村的韵味、村民宜居环境的舒适,看到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

  目前,梅州有46个村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31个村列入第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名录,737个自然村完成民居外立面风貌整治,6684个自然村建有小公园、文化活动场所或绿化带等。

  今年6月,梅州市召开乡村振兴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乡村振兴“1+2+N”政策体系。对加强村庄规划编制、推进村庄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客家特色乡村建设、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等五大项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提出2027年底前,全市所有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以上标准,打造一批特色精品村。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将不再是梦想。

  ▶▷发展有底气

  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擦亮“长寿之乡”招牌

  摄影爱好者陈先生时常与三五好友一起到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拍摄白鹭。“这里太美了,而且每次来都有新变化。以前还觉得就我们几个人来独享美景,现在越来越多人过来休闲娱乐了。”走上水面上的九曲栈道,他不停按下快门,收藏眼前美景。

  依山傍水的白沙村,生态优美,山水资源丰富,村里有大片湖泊以及茂密的树林,良好的生态环境常年引来成群的白鹭栖息。白鹭飞过,与远处如黛青山,近处烟火人家,构成让人心醉的美景。

  “这些是白沙村特有的景色,也是白沙村发展新业态的核心资源。”水车镇镇长李健华说,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白沙村依托这些资源,着力打造“田园生态型慢生活示范性美丽乡村”,致力把白沙村打造成集观光、休闲、体验、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

  近日,梅县区入选由农业农村部评定的“2018年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至此,梅州有梅县区、蕉岭县两个县入选。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老百姓才会有十足的底气,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才会有保障。

  梅州地沃物丰,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地处富硒地带,全市富硒土壤面积828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52.4%,平均硒含量达0.7mg/kg土,比国家标准高75%,是发展健康、绿色产业的最佳基地之一。

  勤劳善良的客家人有着深远的山水情怀,他们守护生态、发展生态、享受生态,农业一直是梅州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梅州依靠自然禀赋,在发展提升粮食、畜牧、水产等产业的同时,发展柚类、茶叶、脐橙等园艺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金柚、蜜柚、茶叶、脐橙专业镇、专业村。

  同时,为了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梅州大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农业休闲、旅游、观光功能,结合优良生态、富硒带、长寿乡及底蕴深厚的客家文化等资源,加快发展以乡村旅游为重点的全域旅游,重点发展农业+旅游、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擦亮“长寿之乡”招牌。

  目前,该市已建成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推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亮点,建成55家精品民宿和1000多家农家乐,形成以农家乐、特色民宿、农旅示范点、旅游特色村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旅游产业。

  蓬勃发展的农业产业不仅装扮了乡村,更美了村民日子。

  在蕉岭县长潭镇,白马村上合自然村格外清新脱俗,花海中矗立着的大水车、小亭阁等平添了几分诗意。该村探索村民入股办企业模式,注册公司,集约300多亩土地,按时令连片种植具有经济、观赏价值的植物。如今,一年四季,季季有花盛开,成为了上合村独特的景观。

  “我们积极引导‘乡村+生态’‘乡村+长寿’等产业开发,让乡村越来越美,农民越来越富。”九岭村村支书徐文坚说。

  ▶▷生活有乐趣

  百年祠堂变文化俱乐部 村民争相评文明家庭

  大埔县小留村近年来已成为一个“网红村”,有着大埔“华西村”之称。走进小留村,别具客家特色的别墅群错落有致,整洁的水泥村道两旁绿树红花环绕,一幅安乐、祥和的新农村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

  “来,坐下喝杯茶。”50岁的叶姨看到记者时起身相迎。指着墙上的小留村旧颜图,叶姨当起了讲解员,“之前的(房子)是瓦房,一下雨就会漏水。现在居住的别墅是乡亲免费建设的,住得很舒适。”

  近年来,大麻镇通过“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乡贤出资”和统一集约土地、统一规划建设管理、统一建筑风格、统一乡贤出资、统一环境改造的“五个统一”管理模式,建设出了新农村新模样。

  汇聚社会力量,共推乡村振兴。小留村是典型,但不是个例。朱孟依先生为家乡丰顺县留隍镇捐资2.28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杜国龙先生为环市下栅村新农村建设捐资3800多万元……除了直接捐资,乡贤身体力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农村发展在一段时间缺乏有效引导,不少村民养成了“只扫自家门前雪”的习惯,公共管理滞后,造成新农村建设初期,工作较难开展开来。

  “农村归根结底是农民的农村,如果村民不积极参与,这项工作就做不长久!”梅州市委农办主任罗伟章表示,在乡村振兴中,梅州各地做出了诸多探索,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将各项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落到实处,让百姓真真正正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在梅江区西阳镇龙岗村,将近400年历史的毓真公祠经过2013年以来的精心布置,变成了为村民生活添姿加彩的文化俱乐部:宗祠文化展览室、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活动室,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以前村民的娱乐活动只有打牌、打麻将,现在看书、健身、组乐队、跳广场舞,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生活越来越丰富了!”村民王大爷说。

  多种多样的创建活动也吸引着村民参与,争创文明家庭。市里开展百佳乡风文明村评选、实施百村善治示范工程,县里开展文明家庭、家庭道德模范等评选活动,而村镇则开展卫生之星、五星文明户等评比活动。

  村民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梅州通过各部门协作,因地制宜,发动群众从“要我建”到“我要建”转变,加快系列工作的推进速度。力争早日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

  ■见证改革

  梅县区:

  “地票”换来新农村建设赞成票

  “三清三拆三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期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难点所在。要说服村民自愿把老祖屋拆除并非易事,因为这其中既有传承守护的传统观念,也有群众关心的“三拆”是否有补偿、产权如何确认等问题。

  为此,梅县区在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推行“地票制”,即对同意拆除的村户,采用统一丈量,做好每一户的四址指界和登记确认工作,然后统一公示,发给屋主地票(凭证),以明晰权属。

  这张地票,是类似土地凭证的清拆登记表,表内注明自然村村名、户主姓名、身份证号码,拆除地方类型(房屋、茅房、猪牛栏、地坪、空置地等)和面积等。地票上还有户主签名确认、村民理事会盖章、村民小组组长签名、村委会意见公章等内容,同时附上拆除的四址指界图。地票一式三份,户主、村民理事会、村委会各存一份。

  截至11月,梅县区发放“地票”3259张,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8299间,整治污水乱排乱倒779处,整治“三线”乱搭乱接912处。

  蕉岭县:

  农综改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农业发展比较缓慢、农民增收比较困难、农村矛盾比较突出……这是一些农村地区面临的共性问题。同样面临这些问题的梅州市蕉岭县,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激发农村的内生动力,为改革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2013年,蕉岭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单位”,随后蕉岭县政府制定了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改革方案,开始了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创新、乡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大胆探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是蕉岭开展农村综合改革的基础工作。蕉岭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土地确权,出台了广东首部农村土地流转办法,建立了广东首个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打造了县、镇、村三级产权交易平台。

  土地资源“活”了后,蕉岭通过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打造农业生产经营综合体,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破解未来农村“谁来种地,谁能种好地”的难题。目前,全县有家庭农场2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20家,农业龙头企业45家。

  目前,蕉岭县正积极探索农村股权量化,赋予农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探索符合村庄实际和群众意愿的股权设置方式,加强对股权量化试点村庄的细化指导。

  为了激活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蕉岭县制定和完善了《蕉岭县农村村民理事会设立指引》及《蕉岭县推进村民理事会建设的工作意见》,引导自然村或村民小组组建村民理事会,推动群众在农村社区治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乡村文明富美 留住客家乡愁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