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乡村非遗,未曾远去的乡愁

时间:2020-01-06 18:5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如今,乡村的非遗印记、文化注脚正在减少甚至消亡,如何珍视非遗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成为一个重要历史课题。在湘赣调研中,记者走近这些乡村非遗和它们的传承人,触摸时代留下的最深最远的印记,感受朴素与执着的“匠人精神”。

 

乡村非遗,未曾远去的乡愁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湘赣调研行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一份精神追求,也是一种发展境界。

  如今,乡村的非遗印记、文化注脚正在减少甚至消亡,如何珍视非遗历史传承,延续乡村文化脉络,成为一个重要历史课题。在湘赣调研中,记者走近这些乡村非遗和它们的传承人,触摸时代留下的最深最远的印记,感受朴素与执着的“匠人精神”。

  一纸馨香寄乡愁

  潺潺的溪水,静默的农房,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的古山造纸坊显得与世隔绝又温柔惬意。

  今年50岁的黄隆根是古山造纸坊的主人。山路旁的土房,既是住处也是工坊。记者到现场采访时黄隆根正在工作,他手持大纸帘在装满纸浆的纸槽中摇晃三四下,然后取出沾满竹浆的纸帘,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这样的动作,他从清晨5点起床到上午10点已重复了600多次。

  一张贡纸的制造工序有120多道,从上山砍嫩竹,到劈竹片、担竹麻、踩竹麻、上帘床,最后焙干、齐纸、打捆成担,每一步都需要心定、神静。目前能完成120多道工序的只剩下黄隆根一家了。

  起于宋元、兴于清康熙年间的古山贡纸曾在乾隆年间被称为“贡纸”,去年被列为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7岁开始,黄隆根便从父亲手中继承了这门古老的纯手工造纸技术,到他手上已经是第五代。在这样的山乡里,每天早晨5点起床,触摸浆水,看贡纸诞生,听溪水长流……日复一日,黄师傅的生活简单而丰厚。

  他笑着给记者讲述贡纸的荣光与失落——

  清末民初,张坊纸业兴盛,有很多商号。1931年,唐三祥、唐智祥纸号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斩获金、银奖。古山贡纸随后成为免检产品。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张坊镇造纸的人家变少了。很多人选择外出务工,原先还有三四户做贡纸,如今只剩下一家,单靠贡纸难以给予村民所期待的富裕。

  “你担心这门手艺会失传吗?”

  面对记者的问题,黄隆根坚定地相信“不会”。

  每年放假,上大学的孩子都会回家。“儿子喜欢做贡纸。村民们也有在学习手艺的。”黄隆根说。5年前,每刀贡纸价格为100元,去年已涨到200元,这也让黄隆根一家六口的年收入从5年前的三四万元涨到八万元左右。

  沿着土房旁的山路,黄隆根的父亲王鲁生带记者去看制纸的其他工序。他向我们介绍“打格”的过程——笋竹整理成约3米长的竹条,然后引来山中泉水,让泉水浇在竹堆上。随着泉水的浸入,3个月后,笋竹经过腐化只剩下壳和丝,因为富含竹纤维,被称作竹麻。这些细致入微的工序,70多岁的王鲁生已经重复了60多年,不为外撼,不以物移,眉宇之间朗若清风。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