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内蒙古各类文化遗产

时间:2020-01-06 19:00     来源:正北方网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作为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区之一,文物古迹丰富,特别是文物大遗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原标题:内蒙古不光有草原、牛羊,还有各类文化遗产马头琴、呼麦……

  二人台、长调、马头琴制作、呼麦、脑阁、布贴画……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各类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自治区文化历史长河中流淌着的故事,亦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

  内蒙古是草原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作为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区之一,文物古迹丰富,特别是文物大遗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据统计,全区共有不可移动的文物古迹21000处,其中世界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处,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盟市级、旗县(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00余处。

  截至目前,自治区已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89个,自治区级项目499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7人,自治区级传承人674人。

  来看看我们内蒙古多个活跃在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技艺”吧!

  下面了解一下内蒙古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吧!

  二人台

  二人台俗称双玩意儿,二人班。起源于山西,成长于内蒙古,是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及山西、陕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因为其剧目大多采用一丑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台。各地的二人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不同的艺术风格,以内蒙古呼和浩特为界,分为东西两路。

  2006年5月20日,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长调

  蒙古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它集中体现了蒙古民族游牧文化的特点,并与蒙古语言和文学等息息相关。

  可以说,蒙古长调演唱艺术是代表蒙古歌唱艺术最高成就的艺术形式。长调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只可意会的内在节律。

  长调一般为上、下各两句歌词,即四句歌词分两遍唱完。长调演唱艺术只能根据演唱者的生活积累和对自然的感悟来掌握,而不能象短调歌曲的节拍那样以“强和弱、1和2”来固定地表达。即不同的人演唱的节律各不相同。长调歌词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

  脑阁

  脑阁集戏剧、杂技、美术、舞蹈、音乐为一体,一架就是一台戏,如同流动的雕塑。温春茂对此解释,“脑”是方言,意思是将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所谓“阁”就是一个捆绑焊接得结结实实的特制铁架子。演出时要将它固定在一男子身上,架上表演者一至三人,一般为8岁以下的儿童,每一成人与儿童的组合就称为“一架”,演出时上下互动。脑阁架分单人架、双人偏架、3人高低架、担篮架、转架等,变化的架式适应了各种不同的剧情和人物。

  脑阁是清朝康熙年间从山西引进,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在抬阁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以土左旗毕克齐镇的脑阁最为有名。

  2008年,脑阁已经被正式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呼麦

  呼麦,又称喉音唱法、双声唱法、多声唱法或浩林潮尔,是阿尔泰山周围地区诸多民族的的一种歌唱方式,并非蒙古族所独有。

  呼麦是阿尔泰山原住民族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早在12世纪蒙古形成民族之前就已在广袤的地域上流传: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

  马头琴制作技艺

  马头琴,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马头装饰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中国 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马皮蒙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马头琴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帝国元王朝的首都,始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发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即有土木为主 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一个高度繁荣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气派,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关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听听他们怎么说?

  内蒙古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日前审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在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存、传承、传播以及管理与利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将于2017年7月1日起施行。《条例》将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自治区文化厅厅长佟国清表示,近年来自治区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建设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和热情显著提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脑阁传承人胡连刚:“尽管现在国家对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但落到实处收效还是甚微,希望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能以立法保护政策,让脑阁更好地传承下去。”

  “二人台”传承人郭天良:“二人台是什么?是二人转吗?”在内蒙古中西部广为流传的二人台,现在却有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这让唱了40多年二人台的郭天良有点惊讶,也更让他担忧。郭天良说,如今知晓内蒙古传统文化遗产内容的人变得“凤毛麟角”,而缺乏传承人更是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瓶颈”。

  马头琴传承人布和:“如今,马头琴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传承与创新的难题。”

  小贴士: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9月,国务院决定自2017年起,将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活化石”。内蒙古各类文化遗产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