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0-01-06 19:01     来源:中国知网     作者:高杰 戴碧珠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我们应从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生活方式的感知、皮影剧目、语言的创新以及皮影与现代娱乐文化相结合几个方面,探索适合唐山皮影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之一的唐山皮影面临诸多挑战,皮影观众和皮影艺人逐渐减少,唐山皮影正面临逐渐退出社会舞台的危机。我们应从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生活方式的感知、皮影剧目、语言的创新以及皮影与现代娱乐文化相结合几个方面,探索适合唐山皮影发展的新路径。

  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强烈的冲击。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意识也逐渐减弱。唐山皮影被国务院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现代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民间传统艺术文化逐渐走向衰弱,唐山皮影也濒临消亡。皮影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我们应该在全面了解皮影艺术的基础上,探究皮影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并实施相应措施,使皮影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唐山皮影的发展历程

  唐山皮影也经常被称为“乐亭影”“滦州影”“驴皮影”等。唐山皮影在中国皮影界具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世界皮影之最”。对于唐山皮影的发展年代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唐山皮影起源于宋金时代,当时战乱纷飞,南方艺人大批迁入北方,因此北方的皮影艺术逐渐兴盛起来。唐山皮影逐渐融合南北文化,发展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艺术文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唐山皮影起源于明代末期,据说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以后,大量南方民众移居北方,才将皮影艺术带入北方,在唐山慢慢得到发展。唐山皮影逐渐融合南北文化,不仅有南方人的细腻和柔美,也有北方人的质朴、纯真。

  唐山皮影的兴盛时期在清代中前期。任何文化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国清代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唐山皮影的发展。唐山皮影作为娱乐艺术的一种,在当时受到各方人士的喜爱。每逢过节,观看皮影戏都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到了民国,唐山已有很多皮影艺人,他们靠表演皮影为生,经常到各大城市表演皮影,给唐山皮影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随着唐山皮影的兴旺,皮影艺人开始广收艺徒,培养新的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皮影艺人的不断努力下,唐山皮影也受到了国外友人的赏识。至今为止,唐山皮影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二、唐山皮影的发展现状

  如今,现代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并没能给唐山皮影带来繁荣,相反,在市场经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随着广播、电视、电影等娱乐形式的发展,唐山皮影正逐渐退出社会舞台。作为最早的动画片样式,皮影已经成为现代人的藏品,现代人只有走进博物馆才能看到昔日的皮影。随着现代文化的多样化,皮影的观众也在不断地减少,年轻人追捧的大都是现代的多媒体文化。现在,在唐山地区的农村,观众观看皮影演出的情况是一般演出刚开始时的人数大约有数百人,其中年轻人和孩童占 50%,演出中途尚有 100 人左右,年轻人和孩童占有20%左右,演出到最后只有 20 人左右,年龄都在 60 岁左右。[1]随着皮影观众的逐渐减少和老去,唐山皮影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唐山皮影虽然在国内备受冷落,但是在国外非常受欢迎。“1984 年 1 月,唐山皮影剧团随河北省艺术团出访美国,演出 190 场,震动了迪斯尼乐园。”[2]“1992 年以来,唐山皮影剧团先后出访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共演出了七百余场。”[3]唐山皮影深受国外友人的青睐。

  唐山皮影逐渐衰落还表现在后继无人上。皮影研究专家魏立群教授对皮影艺人做过调查。他感慨道:“说实话,情况不容乐观。80%以上皮影艺人都在 60 岁以上,他们掌握的一些绝活随时都可能失传。而这种情况在唐山皮影界也不同程度的存在。”[4]《传说的皮影戏》的作者、国家一级演员李桂香曾说:“在一些人眼里,今天的唐山皮影还是红红火火的。但是,在另一些人眼里,唐山皮影正面临着走向消亡的危机,最为严重的情况是没有传承人。”[4]皮影的演唱艺人和雕刻艺人几乎快绝迹了。唐山滦南县文体局局长卢长青说:“我们县人口 58 万,可是组织演出,能演的也就六七个人。他们年龄小的 55 岁,最大的已过 80 岁。”乐亭皮影团团长高焕才说:“县里为了保护皮影艺术,2003 年组建了一个曲艺团,行当配齐只需要 10 个人,但是到现在行当还配不齐。”[5]唐山皮影的基本功一般要从孩童时期开始练习。但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几乎不让自己的孩子学习皮影表演,他们认为,孩子从小辛苦付出,在将来也根本得不到回报,甚至一些年龄大的皮影工作者都不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祖业。因此皮影艺术后继无人,情况不容乐观。

  唐山皮影在当今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存在许多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为唐山皮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了保护皮影这一珍贵民间艺术,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2006 年 6 月,国务院将唐山皮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极大地促进了唐山皮影的发展。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河北省各级政府对唐山皮影的发展给予了最大重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给唐山皮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唐山皮影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思考

  第一,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国家应组织各级文化单位、各级人员收集整理唐山皮影的资料,加强对唐山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存。各级政府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建设,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鼓励个人或企业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不断壮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

  第二,生活方式的感知。传统文化之所以生生不息,关键在于传统文化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的细微之处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因此,我们应让唐山皮影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将唐山皮影拉近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如公益广告的不断播出,安排大范围的公益汇演,将皮影艺术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中,不断培养人们对唐山皮影的喜爱。让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传承唐山皮影的行列中,不断增加唐山皮影的传承者,从而扩大唐山皮影的传播及影响。

  第三,皮影的剧目要创新。佟晶心曾说:“影戏的剧本是时代的落伍者,腔调也是时代的落伍者。说救济影戏,说复兴影戏,或者更说什么影戏作为农村娱乐的问题,惟有制作新的剧本,编造新的腔调。”[6]高云翘在《玉田民间戏剧的概况》中也指出:“影本内容可太难,神怪最多,团圆次之;影响甚大,‘遭劫在数,在数难逃’的圆滑学说,怕更要胜利了,所以编造新的影戏本,乃是刻不容缓的急务。”[7]唐山皮影现在的剧目大多是传统剧目,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符合观众审美要求的皮影剧目少之又少,这是制约唐山皮影发展的重要因素。唐山皮影要想抓住人们的眼球,就要在剧目上有所创新,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始韵味的基础上将传统皮影艺术与现代文化形式和现代人的审美观念相结合,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第四,皮影语言要创新。顾颉刚在《滦州影戏》中分析滦州影没落的自身原因时指出:“一是因为剧本赶不上时代了;二是腔调太习熟,不新颖了。而这两项中,尤以次项为重要,因为现代还有不少的东西,本子并不比它好,只是腔调符合人心,收入比它强到多倍,就很能维持存在了。”[8]唐山皮影主要以乐亭方言的形式进行演唱,这种唱腔曾是唐山皮影古老韵味的优势所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古老的唱腔已经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笔者认为,唐山皮影的演唱语言可由方言改成普通话,由此扩大唐山皮影的传播范围,让唐山皮影获得更多受众。

  第五,唐山皮影要与现代娱乐文化相结合。“俏夕阳”就是唐山皮影文化与现代娱乐文化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俏夕阳”舞蹈队由多位志趣相投的退休老人组成,成立至今已有十多年,曾于 2006 年登陆春晚,她们本着继承与创新的艺术原则,辩证地汲取了皮影艺术中的传统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她们将传统的皮影艺术与新时期的时代元素紧密结合并将程式化的影人姿态与现实生活相互融合,对皮影艺术进行了大胆开拓、创新和提升。“俏夕阳”对唐山皮影的继承、创新,对唐山皮影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俏夕阳”不仅使唐山皮影得到了广泛的宣传,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唐山皮影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外,唐山皮影与现代娱乐文化的结合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随意改革,要在继承唐山皮影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与现代娱乐文化结合,表现出唐山皮影多元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魏立群.冀东皮影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孟翔聚.驴皮影闯进“迪斯尼”[J].东方艺术,1994,(04).

  [3]唐山市委宣传部,唐山市文化局.唐山市皮影剧团主动拓宽发展空间的调查——小皮影大舞台[J].大舞台,1998,(06).

  [4]郭猛,刘成群.唐山皮影 边走边唱[N].河北日报,2005-09-20.

  [5]高志顺.唐山皮影:两条腿走路[N].河北日报,2005-02-18.

  [6]佟晶心.中国影戏考[J].剧学月刊,1934,(11).

  [7]高云翘.玉田民间戏剧的概况[J].剧学月刊,1934,(05).

  [8]顾颉刚.滦州影戏[J].文学,1934,(06).

  [作者简介]

  1.高杰(1989-),女,河北唐山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府内部权力。

  2.戴碧珠(1989-),女,江苏邳州人,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2013 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协商民主。广西南宁 530000。唐山皮影的传承与发展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