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乡土 > 遗产 > 正文

民族文化传承视域下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模式研究

时间:2020-01-06 19:03     来源:中国民族宗教网     作者:朱天梅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民族艺术档案是地区性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本文分析原生态民族艺术档案文化传承艰难的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 “传承人队伍建设” “旅游开发” “ 档案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等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摘 要:

  民族艺术档案是地区性民族记忆的组成部分,其具有重要社会价值。本文分析原生态民族艺术档案文化传承艰难的现状,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 “传承人队伍建设” “旅游开发” “ 档案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市场化运作”等彝族艺术档案的保护模式。

  艺术档案工作是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档案工作的组成部分。艺术档案是指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 、艺术研究 、文化交流 、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遗产。[1]参照《艺术档案管理办法》,民族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包括:文学创造,艺术表演,美术、摄影,社会文化,艺术研究,艺术教育,文化交流,个人艺术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艺术材料。[2]彝族民间艺术档案的开发利用包括音乐、舞蹈、戏曲、曲艺、雕塑、绘画、传统工艺品等档案内容。

  1.彝族艺术档案社会价值定位

  民族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本土性、唯一性、丰富性、成套性、历史性、形象性、群众性等特征,其中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本土性。彝族艺术档案是能反映彝族文化原始材料和展现彝族文化的实物与过程的历史记录。彝族艺术档案中包含有彝族的历史渊源、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服饰、民间工艺、习俗礼仪、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等民族记忆,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文学和民俗等多种社会价值。

  2.楚雄彝族民间艺术档案保护开发现状

  近30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楚雄地区彝族生活方式有了较大改变。加上大众传媒的普及,社会成员流动的增强,使得拥有悠久历史的彝族文化不能处于主导地位,长期以来维护和支撑着彝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也正发生急剧变化,彝族传统社会的农耕文化日趋衰弱,使得传统歌舞活动赖以生存的环境有了较大改变。

  2.1彝族歌舞类艺术档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各种娱乐形式不断丰富,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的变迁使得艺术档案的传承、保护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广大农村,一些颇有造诣的彝族艺人年事已高,加之后继无人,使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急剧消亡。群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许多民族艺术处于濒危状况。

  2.1.1羊皮鼓舞。

  羊皮鼓舞作为一种祭祀性舞蹈有着严格的程序。其传承方式以家族式传承为主,在传带授徒中要举行一个严格传徒仪式来筛选后继人才,许多学徒在这个仪式中落选。羊皮鼓舞的重要传承活动场所——土主庙,大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其文化功能逐渐丧失。根据普查资料显示,目前,楚雄市辖区内尚有土主庙500余处(含遗址),场所较为完整,尚能正常活动的土主庙仅有10余处,对彝族羊皮鼓舞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彝族羊皮鼓舞逐步淡化,已经濒临灭绝。目前,楚雄市境内能够独立完整主持彝族羊皮鼓舞活动的艺人仅30多人,基本掌握舞蹈动作的也不足百人。[3]

  2.1.2葫芦笙舞。

  彝族葫芦笙舞曲目众多,目前,楚雄市收集整理有《开场调》《霄夜调》《吃白酒调》《天亮调》《关龙调》等103个曲目,每个曲目各有不同的舞蹈动作,形式上较多保留了原始古朴的艺术特点。葫芦笙的演奏一般多名艺人共同完成,在民间,葫芦笙舞表演队伍称为“班”,大多由一个村组里的人组成,在楚雄市境内经常受邀到各种场合开展活动。传承队伍仅存5班,人数约40人,掌握基本演奏技巧,能够演奏出部分曲目的还有150多人,这部分人大都年龄在50岁以上。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作为传承载体的讨亲嫁娶、起房盖屋等喜庆场合也在大量的减少,加之许多年轻人外出打工,传统技艺后继无人,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岌岌可危,彝族葫芦笙舞也面临逐渐消亡的危险。

  2.2彝族工艺美术类艺术档案。

  2.2.1三街刺绣。

  彝族先民主要属南诏国的彝族族群,由西迁而来,汉族先民多数是由中原地区迁入。由于三街村先民族源繁多,三街村传统工艺刺绣品品种也就十分繁多,应该说三街的刺绣是三街多民族文化渗透、融合的地方产物。三街刺绣品作为艺术实物档案可分以下几种:服饰如围腰、肚兜、马夹、儿童衣裤;随身饰品如钱夹、烟袋、香囊、挎包、裹背等;床上用品如被面、床单、被套、枕头套等;鞋类如女式拖鞋、男式凉鞋、虎头(绣花)童鞋、裹足鞋、方口鞋、鞋垫;居家装饰如刺壁画、刺书、电视机绣花套、沙发绣花套等。三街刺绣品作为产品在国内主要销往楚雄、昆明等地,国外销往缅甸、毛里求斯。销售方式以自行批发零售为主。单价则根据不同的品种而定,高者可达300元,如壁画;低者20元,如鞋垫。[4]

  2.2.2云龙美工。

  云龙镇民族民间艺术多姿多彩,随着滇剧、花灯、踩高跷、打捌钱、洞经古乐、书画艺术等各种艺术门类的不断传入,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到了民国初年,民间工艺的制作极为盛行,经世不衰,至今流传于古镇的民间工艺品制作的种类还有:根艺、编扎、石雕、盆景兰艺、泥塑彩绘、刺绣、木雕、锻造等最具地方民族特色,影响较广,在楚雄州内外均有较高的声誉。在云龙镇,各个门类的民间工艺品制作,有普遍的群众基础,且骨干队伍稳定,传承后继有人,作品独具地方特色,民族风情较浓,深受各地客户的喜爱。各级政府给予适当的资金扶持和指导,进一步挖掘产品的文化含量,开发适应不同需求的产品。

  2.2.3彝族雕绘。

  传统民居的大门都是用木雕刻的,墙上画有壁画。楚雄市口夸村的汝兴寺内花窗、格子门,雕龙刻凤。口夸村建有南、北两座山神庙,墙上的土地、山神像彩画而成,汝兴寺内还塑有观音、送子娘娘、龙王、山神、土地、韦陀、庙马等塑像。位于楚雄市郊苍岭镇紫峨山的布里塔土主庙,土主塑像生动传神,历经数百年而完好,其工艺精湛,在整个云南都不多见,是彝族民间艺术水平的实证。

  楚雄市达诺村现存三幢四合院传统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门面上有各种式样的艺术雕塑(木雕),插头上雕有龙、凤凰、金鸡、莲花、麒麟、绣球等吉祥物。距王建章旧居200米处有其古墓,坐西向东,面水而立,建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占地约210平方米,墓高4.3米,宽7.4米,为青石仿三重檐木结构建筑砌筑,中间设有殿堂,占地4平方米,三面石壁上镶有五块大理石碑,门前立有两棵高浮雕龙抱柱,门框上有石联。檐下、两侧雕刻有龙、凤、马鹿、大象、狮子等瑞兽,以示守灵魂。殿堂距地面1.1米,修有五级台阶。整座墓十分壮观,雕刻精美,且保留了当时一些知名人士的祭文。[5]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