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新农村 > 正文

山东寿光的菜园子何以成为全国的菜篮子?

时间:2019-07-10 11:35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综合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光农民就立足自然地理条件、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致力于蔬菜种植,即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也保持着一定面积的蔬菜种植。

  一踏入山东寿光地界,映入眼帘的便是田野中成方连片的蔬菜大棚。蔬菜大棚里,青翠欲滴的黄瓜、娇艳诱人的西红柿……,还有旁边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菜农在大棚里忙碌着。学习时报调研组来到山东寿光蹲点采访,就是要感受这个“中国蔬菜之乡”的不一样,探究“寿光模式”的成功奥秘。

  改革开放打开 “寿光蔬菜”的大市场

  新中国成立以来,寿光农民就立足自然地理条件、传承历史文化基因,致力于蔬菜种植,即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里,也保持着一定面积的蔬菜种植。1983年,寿光南部农民因单一种植大白菜,近2500万公斤白菜卖不出去,这件事触动了时任寿光县委副书记王伯祥。

  菜贱伤农的根源在于没有市场,他决定要给寿光蔬菜找一条市场的路子。当时计划经济并未完全破冰,有人提醒搞“市场”容易出事。王伯祥则说:“百姓富起来最重要!如果有责任,我一人承担。”

  1983年后,国家先后出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制、增加农业投入、实施“菜篮子”工程等涉农政策,极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给寿光带来了发展机遇。1984年,一个占地20多亩的蔬菜批发市场在九巷村建立起来,开创了产地型蔬菜批发市场的先河,这为后来发展冬暖式大棚打下了市场基础。后几经扩大、迁址到如今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常年蔬菜交易品种300余种,交易量300万吨,交易额约70亿元~100亿元,辐射全国。寿光真正成了中国最大的菜园子、菜篮子,实现了“晚上在寿光的菜园子,早上进了北京人的菜篮子”的市场效果。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支部)”。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给王伯祥看了一根顶花带刺的黄瓜。菜是“夏天草,冬天宝”,机不可失。在王伯祥的支持下,怀揣带领全村人致富梦想的王乐义去东北把“大棚技术连姐夫都不教”的韩永山请到了寿光。后来,他又和村里伙计到外地学习大棚种植技术,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后号召村民建冬暖式蔬菜大棚,再三发动,无人响应。

  党员就要关键时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冲得上去;为了乡亲们能够过上好日子,党员必须冒这个险、带这个头,发挥党员的示范带动作用。于是王乐义召集全村党员开会,发动村里17名党员干部带头建大棚。可这破坏农田、砍掉青苗的罪,判刑坐牢都可能,谁也扛不住。三元朱村所在的孙家集镇党委专门开会,镇委书记李培吉说:“王乐义是冒着99%的风险,去争取1%的成绩,……现在我拍板,出了事,责任由孙家集镇党委政府负责!”

  1989年8月,大棚破土动工,12月底,第一批越冬黄瓜上市,每公斤近20元,最后平均每个大棚收入2.7万元,村里一下子冒出17个党员“双万元户”。乡亲们找上门来,于是王乐义安排17名党员分工包片、包户,到了第二年,全村大棚发展到144个,户均增收1万元,村里存款达128万元,“中国蔬菜之乡”由此萌发。

  2018年,寿光蔬菜大棚面积发展到60多万亩,年产量450多万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627元,高出全国平均6010元,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寿光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74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低了60元。

  “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是大多数人富起来了,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农民今天的日子。农民不光有饭吃,还有钱花,这个变化为什么较早地在寿光实现了?那是因为寿光人主动地自己找路子。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不是让别人给你找路子,而是要自己找适合自己的路子。”王伯祥谈到改革开放这样说。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道路。富裕起来的寿光人没有将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技术封锁,而是无私地传播到全国,成为“绿色革命”的播种者。17个大棚取得成功后,王伯祥找到王乐义,希望把大棚向全县推广,并语重心长道:“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全县乃至全国的农民能够过上好日子才是我们的目标。”就这样,推广小组成立,到1991年,在寿光全县建立了3.3万个蔬菜大棚。现在,寿光常年有8000多名技术人员在外建设蔬菜基地或指导蔬菜生产,全国新建大棚中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大棚蔬菜“绿色革命”从寿光走向全国,使原本冬闲的北方农民迎来了又一个春天。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讲话中肯定“寿光模式”。这是对其有效解决农民增收致富、解决几亿人吃上放心菜的充分肯定,是对广大党员干部心系人民群众、主动担当作为、带头推动发展的高度称赞,也是对寿光人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的殷切期盼。

  产业现代化助力“寿光蔬菜”领跑全国

  自冬暖式蔬菜大棚取得成功后,寿光人又开启了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进程。1997年,寿光率先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实验并进行培育种植,推动了蔬菜生产的“第二次革命”。

  进入21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寿光人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蔬菜产业组织化、智慧化、标准化、品牌化、融合化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安全为底线、以科技为动力、以品牌为引领、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以组织化发展为路径的“六位一体”现代农业产业化“寿光模式”,不断提升蔬菜种植的技术、品质和效应,助力“寿光模式”领跑全国。

  搭建组织化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实现蔬菜生产向专业化、合作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目前,寿光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50余家。创新推行村“两委”领办合作社210多个。

  打造智慧化发展模式。探索出智慧蔬菜生产温室、阴阳棚、无土栽培温室等新型种植技术。成功应用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第七代”大棚。目前,80%以上的新建大棚采用了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等物联网技术,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70%。

  加速标准化水平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展设施蔬菜沃土工程。坚持质量兴农标准先行,全面启动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去年,累计推广水肥一体化15.8万亩。蔬菜抽检合格率99.5%以上。

  扩大品牌化蔬菜效益。推行“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同时塑造高端品牌。当前,寿光拥有“三品”认证农产品311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6个。

  完善融合化产业链条。抓好从种业研发到市场销售的完整链条。形成了市、镇、村多级市场体系,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农产品(蔬菜)物流园,成功发布中国·寿光蔬菜价格指数。融合“互联网+”技术,5000多种蔬菜、种苗实现网上销售。

  以蔬菜产业发展为核心,统筹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产业兴旺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一直以来,寿光精准产业定位,从选择以蔬菜产业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模式开始,坚持靠蔬菜产业领跑,靠科学技术助力,靠产业化经营提升,逐步实现了蔬菜产业由粗放经营到高质量发展,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蔬菜种植,巩固了农业基础地位。

  目前,寿光大棚蔬菜面积发展到60多万亩,年产量450多万吨,种苗年繁育能力达16亿株,年均产值上百亿元,成为当地最大的富民产业。同时,以蔬菜产业化为龙头,围绕产供销等链条,辐射拉动了育种育苗、生物制药、技术研发、安装制造,蔬菜包装、冷藏、仓储、装卸、运输,汽车汽配、农机制造、建筑,以及资料加工、餐饮娱乐、观光旅游、涉农金融保险等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空间集聚,带来了蔬菜生产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和园区化,加快了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彼此带动的融合协调发展,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乡村振兴赋予“寿光模式”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寿光模式”是寿光植根蔬菜种植传统循序改革开放探索形成的,在新时代要践行好新发展理念,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创新提升“寿光模式”。

  一要大力推行园区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加快由分散种植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使每个大棚、园区都成为一个“绿色车间”,实现生产有标准、品质有保障、质量可追溯。二要狠抓品牌塑造,瞄准高端方向,让寿光菜成为“健康菜、绿色菜”的代名词。三要全面实行蔬菜质量安全全域化、网格化监管,把质量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同时抓好蔬菜质量标准建设,争做蔬菜产业引领者。四要以打造“全国蔬菜种业硅谷”为目标,统筹种业研发力量,提高自主研发种子的市场占有率;五要积极推进乡村宜居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寿光模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寿光人顺应改革开放大潮,传承农圣文化基因,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导向相结合,党员干部示范带动,广大群众凝心聚力,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果。

  忆往昔,寿光创造了辉煌;新时代,寿光必将创造更大的辉煌。山东寿光的菜园子何以成为全国的菜篮子?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习近平绿色箴言妙喻美丽中国
    全国工业旅游联盟为何选在上海成
     
     
     
    中国近代版图到底是清朝奠定的还
    推进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