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身国学移动版

 
当前位置:主页 > 乡村 > 耕读 > 正文

耕读的远逝与古文的失落

时间:2020-01-04 11:45     来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期刊     作者:吴微      点击: 次    
字体: [ ]
导语: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降与科举制度相契无间,成为古文生存与兴盛的“温床”。晚清之际,随着西洋新知的输入,新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废除,耕读开始分离与远逝;古文的地位与作用一落千丈。

 

  原标题:耕读的远逝与古文的失落——桐城文章的传承裂变

  摘要:耕读文化源远流长。明清以降与科举制度相契无间,成为古文生存与兴盛的“温床”。晚清之际,随着西洋新知的输入,新学的兴起,科举制的废除,耕读开始分离与远逝;古文的地位与作用一落千丈,由士人学子必备的修养与技能降格为新式学堂学生之人文素质养成。与此同时,以古文称雄于世的桐城文派不仅自身的古文创作不惬人意、难以领袖群伦,而且文脉传承产生了深刻的裂变。因此,在新文化与新教育的体制中,古文的失落不可避免。

  关键词:耕读 古文 桐城文章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使得晚清社会发生了诸多颠覆性的深刻变革。伴随着西风东渐、新学兴起,孔孟之道衰微,科举制度废止,传承千年的耕读传统也随之消逝。与此同时,千百年来,经典文体中最具大雅之光的古文,亦黯然而熠,失落于新文化大潮之中。其前因后果,纷繁复杂。本文集中笔墨,从耕读与古文的内在关联切人,解读桐城文章的传承裂变,由此体察其间潜藏的文学变迁、文化重构和教育转型之问的因缘互动,期望为桐城派的文化退场寻绎更广的解读空间。

  一

  所谓耕读,即农耕与读书,古徽州宏村民居存留至今的楹联:“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日读日耕。”道尽了“耕读传家”的深刻义蕴与辩证关系。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和生存方式,它深深植根于华夏数千年农业文明的沃土,源远流长,为中华文化所独有,并伴随着科举制度的演进而深入人心。获得了上至天子重臣,下至黎民百姓普遍的价值认同和共同遵守。就维系中华传统文化和延续农业文明而言,耕读文化可谓举足轻重。

  尤其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完全成熟并被严格施行,传统文化的诸多成份笼罩在其阴影之中。而耕与读的奇妙扭结真正将科举以文取士落到了实处。作为农业文明的社会经济基础,无疑以农为本,“躬耕南亩”、自给自足成为广大乡村努力践行且普遍存在的生活图景。重农、务农成为读书人的物质保证和品德砥砺。小康之家乃至书香世家均以耕读自适、自安;或独善其身,或兼善天下,进退自如;即使是贫寒农家,其子弟亦可通过亦耕亦读之路,在温饱自给中,刻苦厉学,寄望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一冲飞天。“朝为田含郎,暮登天子堂”。这个流传极广的民谚,形象地描绘了极具戏剧性的由“农”而“仕”的可能场景。虽然明知这布衣卿相,往往是千里挑一,可望而不可即;可是,一再重复的少数成功范例,诱使着天下士人学子乐此不疲,迷恋终身。“士”与“农”,作为四民阶层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由“半耕半读”和“耕读传家”而得以相互流通。故梁漱溟先生说:“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问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1]传统社会的伦理纲纪和社会秩序得到有力的维系和高效的运转。科举制度的功能也因此得以发挥到了极致。检阅《曾国藩全集·家书》,曾国藩以“耕读”治家的思想清楚明白,一以贯之。而要求之严格,叙说之细微,用心之深远,可谓“触目惊心”。兹列数例:

  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为仕宦之家。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十六日与弟书

  吾家予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换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咸丰四年四月十四日与弟书

  吾精力日衰,断不能久作此官,内人率儿妇辈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之家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同治六年五月初五与四弟书

  不仅曾国藩由耕读“早达”,放眼而观,桐城文人几乎全部出于此途。大概是文人多困厄,桐城派代表人物大半家境贫寒,均由耕读厉学而名扬文苑。方苞在《兄百川墓志铭》和《弟椒涂墓志铭》两文中云其随兄百川读经书、古文,“家贫甚,冬无絮衣,旬月中,屡不再食,益厉学。”刘大槐《田居杂诗二首》云“家世皖江侧,薄田十余亩。”姚鼐《亡弟君俞权厝铭并序》亦坦言:弟兄“以一镫坐三人而读书,其时家贫甚”。姚门弟子方东树、刘开、管同、姚莹等均出身平民,以刻苦厉学而得名。及至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也皆出自贫儒之家。皖江侧畔,方圆百里,如此英才辈出,接踵相望,究其“社情民意”,实乃《桐城县志》所录桐城民谚之“富不丢猪,穷不丢书”的耕读乡风使然。康熙朝宰相张英,故里桐城,晚年作《聪训斋语》训诫子孙并告乡人:“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乡城耕读,相为循环,可久可大”.而康熙帝为之赐联:“粳稻年年观获乐,子孙世世读书声”[2]。则尽显君臣之于桐城乡风民俗的心灵默契。

说点什么吧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相关内容
手机访问网址
微信关注立身
立身国学QQ群
王友三:中华文化关注的是人
中国章草书数码字库建成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81年,永
爱父母,五不怨

立身国学教育所刊载原创内容知识产权为立身国学教育专属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商业行为。
京ICP备12015972号-6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缘起      关于立身        著作出版        版权说明        立身通联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师友建言       企业邮箱
Copyright 立身国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